站内搜索

有时候,人们喜欢高调地宣称自己内心调柔,没有烦恼。但是,由于仍然有很强的贪嗔,内心经常会有各种痛苦。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喜欢的贪爱有加,对不喜欢的嗔恨不已。我们的..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我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来我国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多岁的老禅师..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指善于明察秋毫,并能通情达理。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定点,明白到世间万物就像《金刚经》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就像《..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把宇宙和人生的事实真相、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像《心经》里讲的那样,“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正明理了,是无所畏惧的,..

《心经》中的般若正见,如何在道证智的实践中开展修行,无疑是佛法修证的核心课题。修行者当知:正见与正确的见解;正念与正确的心念;正思维与正确思维是不同。在此列举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静心?为什么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不自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那..

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生气,是将自己的生命放置在烦恼之中。读《心经》便可长智慧,有智慧的女人,便不会在烦恼的漩涡中一再打转,更不会在愤怒、嗔恨等负面情绪..

随文入观,就是经文念到哪里,你的内心就跟到哪里。有时候念经,念得慢,念得很清楚,比如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

热搜词

  • 学佛(1161次)
  • 心经(704次)
  • 地藏经(629次)
  • 净界法师(586次)
  • 修行(153次)
  • 佛陀(142次)
  • 楞严经(120次)
  • 放生(120次)
  • 持戒(109次)
  • 观音菩萨(106次)
  • 功德(105次)
  • 往生(97次)
  • 弥勒佛(94次)
  • 戒律(93次)
  • 释迦牟尼佛(91次)
  • 吃素(91次)
  • 法华经(90次)
  • 无量寿经(90次)
  • 护法(89次)
  • 素食者(87次)
  • 普贤菩萨(86次)
  • 大悲咒(84次)
  • 金刚经(83次)
  • 念佛(81次)
  • 文殊菩萨(81次)
  • 阿弥陀经(80次)
  • 莲花生大士(77次)
  • 瑜伽师地论(76次)
  • 素食日(76次)
  • u00e5(74次)
  • 药师佛(73次)
  • 素食(73次)
  • 素食主义(69次)
  • 清芳庙(69次)
  • 普门品(68次)
  • 药师经(68次)
  • 素食汉堡(68次)
  • 素食主义者(67次)
  • 地藏菩萨(64次)
  • 华严经(58次)
  • 长阿含经(57次)
  • 素食厨师(48次)
  • 黄财神(41次)
  • 孔雀明王(34次)
  • 奥地利(29次)
  • 二十四诸天(28次)
  • \u00e5\u00a5\u00a5\u00e5\u009c(4次)
  • \u00e4\u00bf\u00ae\u00e8\u00a1(4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4次)
  • \u00e5\u0090\u0083\u00e7\u00b4(4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