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三世如来皆由菩提心出《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

读诵的佛经,但视为了什么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时间。通常佛教徒们读诵的经典,不出《心经》、《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一部分有较多..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

十地菩萨的“功德数量差别”(资料图)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人认为此话是指贤圣因证无为而与凡俗有差别,但实际是指贤圣与贤圣之间在证悟上存在差别)..

我常引用佛国禅师描写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中两句偈子,作为同学们的参考:“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上句代表初步一心不乱的念佛法门,下句则是成就真正..

《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为法门龙象,先作众生牛马。佛门戒律也有规定,刚出家的沙弥在头五年里,是没有资格学习佛法的,因为刚剃度的出家众属于身份卑微的小众,德行尚浅..

皈依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者也讲究利益吗?事实上,学佛并非排斥利益,只是不执著利益,以无所得的心来看待这一切。 但不执著利益,并不影响应..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属魔业。持戒也不例外,若发不起菩提心,就算我们能严持戒律,所持之戒也不过是世俗的戒律。弘一大师云..

其心坚固难制沮趣佛菩提无障碍志求妙道除蒙惑周行法界不告劳我在读《华严经》的时候,这四句对我触动比较大,尤其最后一句:“周行法界不告劳。”这首偈的第一句告诉我们:..

以香供佛,是佛教的重要礼仪。 在佛教的经典中,随处可见香的踪影。如《佛说戒德香经》、《六祖坛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诸佛圣众都有与香有关的论述,如释迦..

热搜词

  • 学佛(1064次)
  • 心经(618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7次)
  • 佛陀(82次)
  • 修行(76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无量寿经(41次)
  • 观音菩萨(40次)
  • 弥勒佛(39次)
  • 吃素(39次)
  • 楞严经(38次)
  • 法华经(38次)
  • 释迦牟尼佛(37次)
  • 素食者(37次)
  • 阿弥陀经(37次)
  • 莲花生大士(36次)
  • 素食(36次)
  • 护法(35次)
  • 普门品(35次)
  • 瑜伽师地论(33次)
  • 素食日(32次)
  • 普贤菩萨(32次)
  • 大悲咒(32次)
  • 素食汉堡(31次)
  • 放生(31次)
  • 药师佛(30次)
  • 素食主义(30次)
  • 素食主义者(30次)
  • 文殊菩萨(30次)
  • 往生(30次)
  • 金刚经(29次)
  • 长阿含经(28次)
  • 药师经(27次)
  • 持戒(27次)
  • 戒律(27次)
  • u00e5(26次)
  • 念佛(25次)
  • 地藏菩萨(22次)
  • 素食厨师(21次)
  • 华严经(20次)
  • 黄财神(20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1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