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修行的首要就是恢复和重塑自己的"菩萨相"


一直认为,赞叹一个女性美丽的极致用语,不是闭月羞花,不是一笑倾城,更不是被现代人用滥了的“美女”称谓,而是“菩萨”二字。每当我们提及“菩萨相”的时候,一个温婉可亲、端庄玉润的形象就会浮现在脑海。

“菩萨”一词不仅寓意了女性姣好的容颜仪态,更涵盖了女性最优秀的品质——慈悲纯良。“菩萨”一词甚至泯除了审美性别的差异和对立,从没有一尊女菩萨的形象会招致“男人爱、女人妒”的局面,更没有人会将男权社会下“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等贬低歧视女性的词汇与女菩萨挂钩。

可见,“貌如菩萨”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国人集体审美的共同投射,与宗教信仰无关,与性别年龄无关。

“菩萨”一词本是佛教中的音译词,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可以翻译为“觉有情”。“觉”是使动词,使“有情”觉悟之意。“有情”指的是一切有情感、有灵知的生命。

生命观极其宏大,不仅人类是有情众生,猫狗虫虾也是有情众生,包括以出生形式划分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物质形态划分的有色、无色,以意识形态划分的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有情众生。菩萨指的就是发心利益这一切有情众生的人。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菩萨皆为男性,通常是伟岸俊美的贵族男子形象。

而且佛经中说,一切诸佛菩萨成就菩提时,非男非女,随机应化,体现出“众生平等,无有高下”的基本教义。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流传过程中被逐步本土化,佛经中诸多菩萨的形象也就发生了演变。东晋以前,我国的观世音菩萨造像几乎都是男性;东晋以后,观世音菩萨开始现身为女相,一度男女观音同时并存;到了隋唐时代,观世音菩萨就都成了女身。

甚至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造像,也逐渐显现出女性化倾向。这无不折射出中国人对女性的潜意识崇拜和审美理想——慈爱端庄、温文典雅,胸怀宽厚,博爱无私。由此,宗教信仰融入了审美艺术,审美韵味又为宗教信仰增添了魅力,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菩萨,作为佛教文化的形象代言者,其仪态容貌已深深融入人们的集体意识之中,也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奠定了基础。

佛经上说,菩萨们庄严殊胜的相貌并不是偶然得来的,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比如佛陀本人在因地修行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了“相好”的果报。

所谓“相”,是指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外貌特征,比如佛有手指细长、皮肤润泽、身形端直、两肩圆满、两颊隆满、齿白齐密等三十二种相;“好”,是指细微难见、不易查觉,但能使人生起欢欣喜爱之心的外貌特征,比如眉如初月、耳厚修长、鼻高不现孔、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等八十种好。两项合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在《金刚经》中,佛陀曾对须菩提两次提出“三十二相”的问题。第一次佛陀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并用偈言强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相,如果仅仅以相的形式来寻找如来,就会把转轮圣王误当做如来。

若以美好的色相、悦耳的音声来寻觅真如佛性,那是一种邪知邪见,并不能领悟如来真相。因为《金刚经》首先是破相的,破除世人对“相”的执着,指出一切相都是随缘而有,因缘假合,不断处于变化中,没有实性,如梦幻泡影。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纵是再怎么如花似玉、天生丽质,也经不起岁月的推敲打磨,韶华终将随水逝去,挽断罗衣亦留不住。既然我们的容颜只是空花一现,还有必要花“一百大劫”时间去修正容颜吗?

事实上,以“四大皆空”著称的佛家历来重视梵行威仪的修持,为了整肃僧团的威仪,要求出家弟子在行、住、坐、卧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即“四威仪”: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等。当年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记忆力最超群的阿难尊者,正是因为被佛陀非凡的仪容、强大的气场所折服,舍弃荣华和美妻出家并终生服侍佛陀。

当佛陀问阿难,究竟以何因缘要跟随他出家时,阿难这样回答:“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是以渴仰,从佛剃落。”虽然阿难出家的动机不纯,但毕竟促成了他跟随佛陀修习正法这桩大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庄严美好的形象对于接引众生、传播佛法的重要性。

试想面对一个相貌可憎、浑身散发恶臭的人,你愿意停下来听他讲些什么吗?美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共振,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瞬间摄受,所以我们看到自古流传下来的每一尊佛菩萨像,无论泥塑铜铸木雕壁画,皆是殊胜绝伦,令人见之顿觉可亲可敬可信赖,心灵很容易受到感染和震撼,乃至全身心托付之情油然而生。

这即是拜佛像可以受益的真实含义——“因我礼汝”,因为所拜的佛菩萨的形象,激发起了来拜者的恭敬心、清净心、信任心、喜悦心、向善心等,拜者因此身心获益,所以拜佛就是拜自己的心、拜自己内在的佛性。

庄严美好的形象,哪怕只是一尊泥塑土雕,竟能发挥如此大的精神作用,引得千百年来无数众生顶礼膜拜、香火不断,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儿呢?人人都说“好女如佛”——面如满月,目若青莲。低眉生慈,回眸肃穆。步步生莲,吐气若兰。

行则上善,动则若水……生而为女人,本自具足这一切美好的潜质,只因凡尘覆盖一时无法显现出来,所以女人一生修行的首要目标,就是恢复和重塑自己的“菩萨相”。有菩萨相的女人,所到之处都洒满阳光,所遇见之人都心生欢喜、如沐春风,所生活和工作的场地的都充满向上的能量。这样的女人,永远不必依赖于男人,永远不必计较男人的是非评判,永远不怕年华逝去失宠于男人。

菩萨的相是历劫修来的,世间每一个女人的相貌何尝不是修来的呢?相由心生,貌由心转。世间的幻变万千,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女儿的五官七窍就是一颗玲珑心所投射出来的“相”。而所谓面相,并非一定要貌比天仙才是好,除了先天的五官形状外,气质和神韵才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终极表现,也是真正可以保证你“笑到最后”的底牌。

美国总统林肯说:“一个人到40岁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儒家经典《论语》.阳货篇提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即一个人到四十岁的时候还是被人讨厌,也就无可救药了。这是针对于男人而言,结合自然规律和生理因素,一个女性最迟三十岁就应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了。

往昔一切起心动念、心态性格、言行举止经过三十年的日积月累,最终在脸上留下印迹,并且日渐明显。岁月之笔是公正客观的,它总是经意或不经意间在你的脸上勾勒出内在信息,这位执笔之手恰是你本人,是你经常流露出来的面部表情及言行举止。

正如“相好”记载着菩萨累世修习的信息,凡夫的面相也可以看出他的过去和未来。曾国藩在他的传世奇书《冰鉴》中透露自己的“观人之术”,即通过人的色与质,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前途。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术士根据面相来推测人的未来运势。其实相术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相由心生,由脸观心念,由心念知未来。

这种能力我们人人都有,一个人是宽厚柔和还是性情暴戾,是诚实敦厚还是尖酸刻薄,往往在一见之下就可以略知一二。再如做学问的人通常带着书卷气,经商者总是灵活敏锐,领导者常常不怒自威,性情温和的女儿皮肤细嫩,脾气暴躁的妇人则容易生横肉、色斑,心机太重之人的相貌绝无可亲,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容貌清朗……其秘密就在动心起念处——以念头与命运的关系来说:念头久了就演变为情绪,情绪久了就演变为性格,性格久了就演变为命运。

以念头与面相的关系来说:念头久了就显化为表情,表情久了就凝固成面相,此面相即是所谓命运的投射,心才是面相的枢纽,看相不如看心。

如果我们观察得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人的相貌、气韵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正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爱贪小便宜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收缩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小气相。

爱小偷小摸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贼目鼠眼一次,长此以往,就出鬼祟相。

爱骗钱财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薄一次,长此以往,就出薄皮相。

爱混日子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松懈一次,长此以往,就出懈怠相。

贪爱玩乐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漂浮一次,长此以往,就出漂浮相。

爱发脾气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长此以往,就出丑陋相。

某人爱说歪理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长此以往,就出歪嘴相。

爱生气的人,每动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噘嘴相。

常邪淫的人,每动一次此念,肾与膀胱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肾面灰、耳障相。

爱损人,每动一次此念,心与小肠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心面黑紫、印堂发暗相。

爱取人不义财,每动一次此念,肺与大肠就受损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劣肺面盛赤、鼻陋相。

爱尊重人,每动一次此念,就庄严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庄严相。

爱精进,每动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长此以往,就出端庄相。

爱节俭,每动一次此念,就谨慎一次,长此以往,就出朴素相。

爱布施,每动一次此念,就宽厚大方一次,长此以往,就出宽厚相。

爱以慈悲心助人,每动一次此念,就积善一次,长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

请相信,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美好的仪态、和善的表情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如沐春风、相随效仿。每一个女儿内在都藏着一尊菩萨。

身为女儿,你本自具足、本自圆满!你不需要剃度,就可以做一个菩萨道的行者;你不需要披起袈裟,就可以为众生广种福田。修正你的心念,澄净你的心神,点燃你的觉照,亲证你的佛性,开启你的般若,享用你的法喜,布施你的笑容,你就是你所国土中的圆满报身佛!

色见声求也不妨,

百花影里绣鸳鸯。

自从识得金针后,

一任风吹满袖香。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法执的表现一般都是执着乃至停留在对经论的研究上,整天钻在经论里不停地研究佛法,甚至研究到钻牛角尖的地步,反而使自己脑子不停地在想问题。甚至执着在经论..

幸福≠财富对缺衣少食之人来说,有了必需的财富,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然而,当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财富的增长就不会带来幸福的持续增长了。举例来说:从没有房子过渡到拥有一套房子,你的内心会有强烈的幸福感..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稽首本然清净地 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 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 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叹 十方菩萨共皈依我今宿植善因缘称扬地藏真功德慈因积善,誓救众生,手中金..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遣令度..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如果要成就如来就是佛这样的功德之门,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对于这个成佛之果很神往,那你怎么得到呢?这就要谈成佛的因行,成佛的因行就应当修行十种广大行愿。这十种是从无量的行愿之海概述出来的,十这个数字在《..

从临终关怀助念当中找出不足,什么不足啊?第一、我们对佛的信心足不足,不是找临命终人不足。第二、看看自己对无常观到底认知多深,落实多少,看破多少,放下多少,自己看自己,不是看别人,我们把法教导给别人都挺..

只有在凛冽寒风里颤抖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地,饱尝人生的折磨者,始能领悟到生命的可贵。 ——禅语一个人喝茶的年头久了,便会悟出许多的人生况味。其实,人生也是一杯茶。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

    《基础》感恩您转发支持基础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基础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5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