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弘法的鉴真大师


唐代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又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律宗始祖,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公元763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初六),大师于日本唐招提寺住处结跏趺坐,面朝西圆寂,终年76岁。

鉴真大师不仅戒律精严,学问渊博,更以五行五止而不负日僧礼请,年高目盲而不舍东渡传教之精神,为中日两国僧俗所崇敬。日本人民称大师为天平之甍 ,意为大师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年少出家求真知 戒学高明化群生

鉴真大师,俗姓淳于,扬州人。《宋高僧传》记载:鉴真随父入扬州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大师14岁于扬州大云寺出家,后18岁受菩萨戒,21岁受具足戒,随后巡游二京,究学三藏。后归淮南,教授戒律。江淮之间,独为化主。于是兴建佛事,济化群生。其事繁多,不可具载。

鉴真大师的菩萨戒授戒和尚道岸律师、具足戒授戒和尚弘景律师,俱是文纲律师的高足,文纲律师是南山律祖道宣律师的授法弟子。可见鉴真大师的戒律渊源得南山之真传。两位授戒大师不仅戒学高明,而且旁通他宗和世间学问,对年纪尚轻的鉴真大师影响重大。

大师26岁左右,回到扬州,开始弘法生涯。准南江左净持戒者。唯大和尚独秀无伦,道俗归心,仰为受戒之大师。在大师主持下,建塔立寺80余所,造佛像无数,制袈裟3000领,写佛教一切经3部各11000卷,宣讲律学数百会,大师还亲自煎药、施济贫病,同时培养了大量佛门僧才。

五行五止不负请 一片精诚照太清

奈良时代前期的日本,僧伽制度不完备,没有一定的师资进行正规授戒。于是,圣武天皇便派遣唐使团出使中国,选定日僧普照、荣叡为留学僧,主要任务是礼请一位律学高僧赴日传戒。

普照、荣叡两位师父几经周折,来向鉴真大师请求派遣弟子赴日。在众弟子堪忧性命不愿前往的情况下,大师是为法事,何惜性命,发愿亲自前往。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时年56岁的大师带领随行弟子及诸艺术匠师,开始了艰难的东渡生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朝廷当局的阻拦、僧俗信众的不舍挽留,五次渡海均告失败。

第一次出行,有僧人认为同行赴日的高丽僧人品行不端,高丽僧人心中不满,遂到官府诬告僧人勾联海盗,于是官府没收了海船。

第二次出行,因船只不敌海浪冲击,不得不返航修复。

第三次出行,船只不幸在舟山遇风暴触礁。鉴真大师一行被困荒岛,忍饥受冻三天三夜,后被救至明州(宁波)阿育王寺安歇。

第四次出行,时隔五年,为了躲避朝廷注意,鉴真大师派遣弟子前往福州购得船只,但在赶往福州的路上被官府发现,所购船只也被官方查没。

第五次东渡从天宝七年至天宝九年,历时两年,行程万里,颠沛最甚。途中遇飓风,淡水尽,五天五夜仅靠几粒米维生,第七天喜逢降雨才解危机,之后海上漂流约半月至海南岛,大师一行人过海到了广州,准备北上。此时大师因劳累过度,加上南方炎热,患了眼疾,不久竟双目失明。接着,日本僧人荣睿法师在途中病逝、大师得力弟子祥彦法师圆寂坐化。

这一次东渡对大师的打击最大,虽饱受苦难但他不改初心,更发下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誓言,这种为法忘躯,九死一生精神,千秋之下尤令人敬佩不已。

六渡扶桑无惧难 传道弘艺偿夙愿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使者再到扬州,更请大师东渡传法,这一年大师已经六十六岁,距离他发愿东渡弘法,已经过去十一年。前五次遭受的挫折,没有动摇大师东渡的决心。面对日本使臣的邀约,他毅然决定再次东渡。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一月十五日,六十六岁的鉴真大师搭乘日本遣唐使船再次上路,从苏州黄泗浦出发,扬帆东去。五天以后,顺利抵达冲绳,终于东渡成功。

历时十一载,期间有人迁化,有人离开,有人加入,只有大师和日本使者普照、弟子思托不顾生命,始终六渡,并终实现所愿!

大师抵达日本后,受到日本朝野上下盛大而热烈的欢迎。后大师在东大寺设立戒台,为日皇、皇后、太子及众僧授戒。日皇敕授其传灯大法师位。随后,大师与当时僧界保守势力进行论辩,令他们折服而放弃旧戒,接受大师授新戒。从此形成了凡经鉴真大师授戒者,才为日本正式僧尼的局面。

公元757年,日本天皇将一位亲王的旧宅赐予大师。大师即于此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从此,大师开始了在日本的弘法生涯,讲授戒律的同时,又培养律学僧才。大师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超常的记忆力,组织写经与校对。唐招提寺成了日本的律学中心,被后世尊为日本律宗本山。

在传播佛法的同时,鉴真僧团对日本建筑、绘画、书法、语言、医学等方面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玄奘鉴真 取经弘法 教史双璧 法云永垂

玄奘法师与鉴真大师同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经,鉴真大师东渡弘法。玄奘大师进一步引进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鉴真大师对外弘传华夏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博大精微。

两位法师堪称中国佛教史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之双璧,成就了一取一舍的伟大创举。他们舍身为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气慨,也必将随着佛陀正法的弘传、在后世四众佛子中永久传递。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