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哪得香如许 唯有赵州禅机来


河北省向有燕赵大地之称,它所在地域是古老而悠久的。从五千年仰韶文化时期,先商祖先在这里繁衍,这里就成了历史的文明之区。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怀古凭吊的遗产;农耕工织,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名人辈出,演示着一幕幕燕赵志士慷慨悲壮的活剧;古桥塔楼,在历史的航道上树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河北省有着值得世人骄傲的文化瑰宝,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以唐朝传承下来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文化遗产最为世人著称,并且被称为“一张递向世界的精神文化名片”。

——掀开“吃茶去”公案的盖头来

赵州柏林禅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为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绵延、高僧辈出。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研习《成实论》。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从谂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谥号“真际禅师”。柏林禅寺因此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座重要的祖庭。

从谂禅师(公元778-897年),以智慧高深、年高德劭而被古今禅门尊为“赵州古佛”。从谂,俗姓郝,曹州(山东曹县)郝乡人。幼时出家,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法。

赵州从谂禅师的公案语录最为人们所参研,诸如脍炙人口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等启发许多人明心见性。而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并成为禅林以及茶文化一大著名典故,经常在禅家公案中为僧侣所喜闻乐道。《五灯会元》记载,盛产茶叶的赣、闽、浙之僧侣在说法应答中,其机锋常用语“吃茶去”。赵州禅师对于“曾到”和“未曾到”的人,对了悟了之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同等回复,表现他“了悟而未悟”的更高深的禅学境界,即抛却了一切分别执著,达到平等如水的境界。赵州禅师所说的“此间”,是有所指而有所不指。有所指——柏林禅寺;有所不指——可以理解成“参禅了悟了的境界”。

“吃茶去”高深的禅机和深刻的意境对中国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因“吃茶去”公案,有人把赵州喻为中国茶道灵魂的发源地。虽然“吃茶去”是属于中国的,但它的精神内涵却是属于全人类和属于全世界的。大凡世上对“吃茶去”或“禅茶一味”崇尚者,无论是日、韩茶道组织,还是国内外茶文化机构,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

——古今名家对“吃茶去”的评说

黄龙宗开山祖师黄龙慧南有偈云:“生缘有语人皆知,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从古到今,各家对“吃茶去”的具体说法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却毫无例外地都看到“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特征,对之赋予了极大关注,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见解。如,宋代的“山僧摘茗吹茶灶,留客殷勤学赵州”(刘韫);“赵州古佛不同时,赖有斯人慰所思”(刘应时)。金代的“七碗卢仝,赵州和尚。曾知滋味归无上”(马钰)。元代的“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王哲);“客来如解吃茶去,何但令人尘梦醒”(韩奕);“笑玉川风味,赵州陈迹,法界澄澄清可掬”(姬翼);“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耶律楚材);“父老行寻灵运屐,道人唤吃赵州茶”(李孝光);“但啜罢香生两腋,侥幸赵州难遇”(无名氏);“赵州知味,卢仝达此,总到仙家。这盏茶,愿人人早悟”(无名氏)。明代的“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屠隆);“道旁时榜赵州茶,室中不戒声闻酒”(袁宏道);“锡影孤亭日,茶香小灶烟。师心如定水,应悟赵州禅”(徐贲);“道人不解机锋语,日日相过且吃茶”(朱朴);“禅翁托此重开灶,若个知心是赵州”(谢仲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赵州茶更是情有独衷,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反映出对赵州茶的无限赞叹。如:“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吃茶虽不赵州学,楼上树披松下风”;“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从谂茶存谁解吃,宗苍图补竟长眠”;“疑举且吃茶,但期此话行”;“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既非竟陵癖,更殊赵州果。”等等。清代湛愚老人对“吃茶去”也是感慨万千道:“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清代另一位学者杨焯则言:”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吃空林木叶飞。”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珠光禅师对“吃茶去”顶礼膜拜道:“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对“吃茶去”公案大为赞叹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以及“万语与千言,无外吃茶去。”著名书法家启功有诗云:”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又云:“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山。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德有如下心得:“吃茶去公案,其含义有人这样理解,有人那样理解,我的理解是,佛法说不出,说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亲身的体验。”当今茶文化学者对“吃茶去”公案的评说举不胜数,对其理解亦各有千秋。如:“吃茶去暗藏的许多禅机和蕴藏的深刻内涵,历经沧桑也依然难以‘参透’”“它是直接达到禅修开悟的最高境界”(余悦);“‘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喻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赖功欧);“可以体会到赵州的‘吃茶去’是茶味不可知,不可不知,知是人之知,如诚实则为喝茶解渴,如欲作解人则人人各别,有妄有正,不可知则为顽空之论”(陈云君);“‘吃茶去’在人们修行过程中,就含隐着坐禅、谈佛”(王玲);“‘吃茶去’已成禅僧机锋语流传千载,它是‘茶禅一味’肇始的标志,是佛教茶有别于儒、道而独具特色的标志”(丁文)……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

“吃茶去”被称之为“三字禅”而成为佛门丛林中著名公案,成为禅师茶人们的金科玉律,成为人们千年讨论不休的话题。但无论怎样讲,“吃茶去”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重要禅机特征,都得到各家的肯定。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吃茶去”的禅机之深,不仅在于有尽之言(三个字),而尤在无穷之禅意。“功夫”完全在茶外,入“神”临“意”,以实求虚,韵味涵泳,通幽默会。茶为知者吃,赵州泡茶,知茶善吃的参禅者闻香而知茶意,领会到赵州“佛法在于茶汤”、“佛之教即茶之本意”的禅境见地。其实,高深的禅机往往涵蕴于平常心和平常事中,悟与不悟,还得“吃茶去”!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茶一味》感恩您转发支持禅茶一味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茶一味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42/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