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义精要07


六、依止善知识

不依师而成就者,经论无此开示。凡夫之见,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为不可能之事。以世间一切艺术,均有师承,而谓涅槃大道,无师自能成办,岂有是处耶?吾人久在迷中,谓若生盲,如海船取宝,无指南针,岂不错路?善知识若船头针,若指路碑,即同学有修持者,亦应希求指授,故当以无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识,为一切功德之门也。

1.观其功德

谓:善知识身、口、意三门功德具足,可以随其修学,改正吾人过失,久久串习,自得三业清净。如喜马拉雅山树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现当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观其外、内、比丘、菩萨、密乘等戒,均防护无失,三门清净。且知种种方便,显密大小圆融无碍,能平等待人,视众生若母。外而经藏,内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说能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齐修者,正为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净,大小显密,圆融无碍,具四摄者,亦可依止。最胜密法说:如灌顶传承不断桥者(即传承次第未中断),护戒清净,三门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有最胜密乘修持,已证空性,已见本尊,慈悲方便,或不为现世名闻利养,而以度生事业为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脱,有方便法门甚多,上师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旧说藏中不传密法,故有谓密宗不能学,或疑为不殊胜者,皆非正论。实以传之非艰,行之惟艰。人能清净三皈依,大戒十八条者,已如牟尼重宝,不可多得,况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择师,师亦择弟子,倘师与弟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难成佛也。

不能圆融显密大小,未得谓得,慢心特重,无闻、思、修功德;不为有情义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见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未闻显密法要;烦恼重而常犯戒;妄显幻术,诩为神通,无实修学,无慈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断菩提心而能断人慧命,此当远离不可依止。

莲花生大士云: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毒药;师不拣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自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若终身依止之师,要当拣择,否则信心空用,无大义利。比如树底乘凉,不注目黑影,不知为蛇。如见具德善知识,既依止已,当作大持金刚,释尊再来想;其身虽现凡夫,当视为诸佛功德事业所显示。既知其功德,不应再观其过,反生障难。以功德既大,纵有过患亦小,或实不知其为功为过也。

玛巴洛渣之待弟子,令其筑屋七次,身穿三孔,而始传法。以凡情度之,一似其行事为过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忏尽宿昔之杀业,方可期其成就。是故当知,师之于弟子,疑无不释,过得远离,实悲同一子也。

摄颂云:

烦恼炽如火,须大雨浇灭;及彼燃烧时,此如天甘露。法具大光明,谓如日与月;有情纵嗔毒,亦不起害心。戒定慧清净,如地无不载,亦不择美恶,一一能容之,谓依如是师,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如获如意瓶。息增怀诛法,壹以平等待;犹母爱独子,不起差别心。以慈力广大,恶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执。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广;如此善知识,是当依止者。

如此善知识,功德甚大,能解脱众生烦恼,与佛无二。如此坚固信心依止之,当得成佛。又须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过患也。昔有以害心对善知识者,善知识亦度脱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脚,欲煮之。王云:法比身重。花脚因释王,闻法受戒,且释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为王子。花脚外道,野人类也。故说依慈悲善知识为殊胜也。

若得善知识。当如何依止耶?应发四种心,事之如医,恭敬求药,因吾人烦恼重病,无医药必死。有如旅行,须人护伴,否则长沦六趣中无助无救矣!

摄颂云:应如是依止,命尽终不退;如著坚固铠,励力随修学。亦不因骂打,而弱依止心;寿命与身根,愿言供养师。说令入水中,当入水不疑;上师所咐嘱,不当厌其烦。师如令劳作,勿拣择轻重;或冷或烧热,应如石铁工。卑视执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当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视师如真佛。最胜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说何法,悉能专受持。以大智慧力,多闻无厌足;以慈度诸苦;以悲济无依。如师所教诫,善防护三业;真言律仪等,皆不轻违犯。为依师要诀。吾人于善知识,恭敬承侍,应如前颂。颂意悉出佛经,不可轻视。

2.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识有三种供养:

如说修行为第一。谓由闻起解,解了即行,长远不退。

以身、口、意承事上师。

以受用财宝供养(此为最下)

须知善知识,系以佛、菩萨方便显现度众,纵遇违缘,亦当善思念之。因自心不净,故见师过,犹如对镜丑好,在己不在镜也。

摄颂云:

有时上师怒,应知自业重,常发随喜心,求忏魔无便。坐常在师旁,师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时,当起身迎候;受用当供师,师前我当后;行时在师左,不履上师影;遇路险兽危,先启请后行;上师之坐垫,应恭敬勿用;上师所住室,启闭宜轻缓;勿疾趋妄言,勿高声笑语。心常具威仪,时存敬畏意。

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谤师,当劝他,不听亦勿嗔怒。上师侍者,或金刚弟兄,一言不合,辄成仇怨,此大过患;当视如手足,如衣带不散也。此学密尤当注意者,否则犯戒。应如置盐入水,全化为一味,方为和合众;又当如石如柱,不动不挠也。

3.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应殷重启请,求开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期无纰误。当如宝瓶甘露,由彼瓶注于此瓶中也。

阿底峡尊者入藏,常不离师,师所说即行;他人求开示者,尊者仅说三皈、五戒、人寿无常等,不传他法,尤不传密。后惟传与登巴一人而已。故传法即修,亦勿他求。师自修法,应发心供养,或代苦作,其功德与师无二无别。以师一切如法,缘殊胜故。

依止善知识,无贵与贱,均当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禅大师为法王,但依止上师,亦当如教,以上师为三宝总持也。特别在师处洒扫服役等,尤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访师,适贵客至,师命烧火熬酥,器有垢秽,师令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无过也。

善知识灌顶、讲经时,与三世诸佛功德力加持无二。在修大法时供养,虽一口茶,犹以本尊坛城供献也。本尊护法,均须视为上师大悲力事业力所变现,应想生起次第,圆满证空性,均为上师功德加持变现所成就。因善知识外现凡夫,内蕴诸佛功德,是有遍一切智者。故于师所宣示,当策励进修,一切行动,亦先启后行。入定习法,悉依指授,必可得最大智慧加持力,勿待师涅槃已,方以画像、供养,瞻拜无益也。

摄颂云:生圆二次第,与师定无二。因师佛所现,勿视凡夫相。以智慧不同,当依之修学,故云如教行,或以身承事。尤于师在时,应精勤励力。

又云:命终见上师。此亦甚难,恐信心力量不具者,不可得也。如无信心,纵师是佛,亦难得成办。西藏俗云:所作一切他人做,行持学佛自照上师做。以过去诸佛、菩萨,均是如此。犹以模子印物,不应毫厘爽也。事师如法,当有初、中、后三段。初,即未皈依前,当视师功德;中,于依止已,恭敬供养,信心坚定;后,即如教修学,此为最要。

昔常啼菩萨,因奇穷,乃卖身供养法尊上师,求闻般若。以为身体易得,佛法难闻。又:印度拿若巴本请依止得洛巴,受命由高楼跃下,其身几碎,不退道心。复受苦役二十四次,濒于十死,从无怨言。后师以鞋底拍其面门,昏沉顷,醒已证空性矣。亦因如命,事师受苦消业,每得加持,业尽乃顿证耳!此与弥拉日巴尊者之身穿三孔,始受皈戒相同。可想而知,得师求法非三门承事不可也。亦有具缘上师,未见而闻名起思,既见即悲仰乐学,是为前缘具足者,亦可依止。依止上师,当以过去大德为轨范,自得加持。何以故?因吾人在过去佛出世已不得度,实为业重无缘,释迦佛出世,我又不遇,阿底峡尊者等,乃又无缘得见。今幸令我得遇诸佛大悲力所现之上师,胡不依止?且我如生盲在野,失菩提路,端赖此师导我以光明大道,离苦得乐,又胡可错过?作是思惟,师恩甚大,即诸佛下世,不过如斯,故当发坚固信心,一心依止,常随修学。如师示寂,遗像空瞻,怅大德之云亡,嗟予修其何及?徒事多闻,还同失路,我非无心,何为迷蒙丧志而致于此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已得明师甚深之开示,不信、无修、愚痴、谁如我?业重障深现前复造恶,愿求上师三宝得加持。

舍身命财悉为众生,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庄严道伴。菩萨有四不可思议: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怀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

菩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忍辱、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

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而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即生惭愧、恐怖、忏悔之心。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一切法空座 处此当为说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修行功课》感恩您转发支持修行功课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修行功课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39/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