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如何深刻理解佛教中的“色”与“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一名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形相,指那些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被生成、变化的某些物质现象而言。色虽有形相可以看得到,但凡是可以看得到的相,都是从众生的虚妄心里变现出来的虚妄相,是空的。“空”谓事物的虚幻不实。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为“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不异”,为“不离”之意。色不离空,即色当体即是空,没有自性,物质现象的本质要透过空来了解;空的本性也不离物质现象,其意义要在物质现象方面落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色的相和空的相同属虚妄,则色与空没有分别,没有体性,一样是空的,自然可以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并非复语重说,在语意表达上自各有侧重:前句申述“色”与“空”的关系,后句阐明“色”与“空”均无实有,皆为尽空。在这里繁复修辞手法的运用,看似同义复指,实则有所引申,不仅使论述的涵义细密周详,空性固空,色性亦空,色性亦等于空性,《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突出了前后两句的中心在于“空”。这两句是玄奘的译法,原意是一切物质现象的无实性,没有实性的东西是物质的现象。在理解这两句经文时应该注意的是“色”、“空”相“即”,并非内容意义上的相即,而是成立方面的相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色”,一般指物体的颜色,后引申为“女色”,相关词汇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没有这层意思,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质叫色。“色”是变化着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人心之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这个世界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四大因素,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复归被称为“空”。几千年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合而成,这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亘古不变之理,包括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也是暂时因缘和合。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看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执着,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佛教常讲“缘起性空”:明白万物都是暂时因缘和合,不去执着,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我,就是缘起性空。佛教有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这里色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人要破除我执,精神层面也得看空。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讲六尘不染,六尘就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说明我们也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一个我,佛教更多注重自我高度修养方法达到无我境界,释迦牟尼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人类,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这些,你就不会有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什么是色?广义之色,是物质存在的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之色,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微尘,无不包含在内。狭义之色,指人肉眼能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的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类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皆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世界。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执着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之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这种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
所以,我们要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应规律,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主观意志,明白了这些,就学会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