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为何要回向,回向有何含义?


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多回向多所开示,除了采取了一般回向的意义,又具有净土宗的鲜明特色,下面试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义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此说三种回向与《大乘义章》相同,而同生净土为归宿。

二、净宗中回向的含义

净土宗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宗旨,所以净宗之回向必指归往生净土。所以,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净宗回向以发愿求生净土为本,这是观经三心之一,回向发愿心的要求。印祖开示:“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三、回向与菩提心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中又开示:“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印祖对一位受魔扰的居士开示:“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增广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

四、回向之功德无量

在增广文钞卷一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大师又开示:“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有一种疑问:圣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么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广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三中回答了此疑:“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

五、回向的具体修法

印祖开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五、回向是导圣道修行归于净土的纽带

1、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既显示了净土法门的高尚地位,对治骄慢知见,又成就净土法门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之义,还成为末凡的指路明灯。印祖开示:“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又开示:“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2、回向成就助行和圆修的往生意义。印祖在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开示:“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传》序中开示:“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善巧回向可使一切行门成为净土助行,如在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我们注意到凡开示回向必与信愿念佛正行之外的种种助行关联,按照善导大师弘愿与净土要门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愿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诸善则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才能变成往生净业。故回向求生净土对于净土要门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开示:“然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

净土要门的具体内容就是观经说的净业三福,也可以代表一切圣道门的修行,这些修行未到断尽见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回向求生净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说净土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之义。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礼仪》感恩您转发支持礼仪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礼仪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29/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