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佛教僧人的人生规划 你才知道自己被甩了多远


唐伯虎说:“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幼小,后十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劳苦。”诗词中说明人身难得,光阴短暂,苦乐无常。所以我们要把握有限的生命岁月,积极的运用时间,适当的规划人生,让生命层次获得提升,人生有所成就,为人间留下贡献,留下榜样,留下言教,留下历史功绩……,缔造永恒的寿命。中国至圣先师孔子曾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十五岁到七十岁的生涯规划,而佛教徒的生涯规划,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规划:

一、从年龄增长来规划人生

1.成长学习期:二十岁的人生,要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做事的技术以及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念等学习完成。甚至修苦行,增加精神毅力。

2.实习服务期:三十岁的人生,要与大家合群共处,把群我的关系处理好,把事业的基础实习完成,把服务众生的理念付诸行动。

3.弘法布教期:四十岁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弘法布教,发挥事业所长的人生。人生如一块田地,将来要有所收成,就必须赶紧播下菩提种子。

4.佛法圆融期:五十岁的人生,不妨规划为教、学、做的阶段,一面自学自做,一面将经验传授与人。

5.经验传承期:六十岁的人生,要专业的著书立说,或专职教学,把一生的智慧经验传承给后代。

6.云游度生期:七十岁的人生可以云游度生,随心所欲,或一面教学,一面游山玩水,随喜随缘将经验阅历国际化,扩展宽广的未来人生。

二、从生命四期来规划人生

1.少年时期,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父母生养我们,师长教育我们,国家保护我们,社会成就我们。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种种所需,是靠许多人的辛苦维持,才能生存下来,因此要有感恩的心。

2.青年时期,要有自我肯定的信心。要相信自己拥有无穷无尽的能力,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理想志愿。

3.壮年时期,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与人来往,热诚服务,做一个源头活水,展现茁壮的生命力。朱熹先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从自我的心里涌现出的活水生命,是清净的、美好的,我们应当善用这渠活水,净化世间。

4.老年时期,要有平静欢喜的生涯。到了老年的时候,能动也能静,有大智若愚的体会,能随遇而安,随心自在,随缘欢喜,这样的生活,妙趣无穷。

三、从性格志向来规划人生

每个人都有其特别的长处、性格,人生要为自己的性格找出一条路来。譬如:

1.研究性格:具有研究性格的人,可以从事研究科学、医疗、天文、生物、宗教、哲学等。

2.实际性格:重视实际生活的人,可以从事劳力服务、机械操作、农业生产等工作。

3.艺术性格:爱好艺术的人,可以做一位诗人、雕塑家、画家、设计师、导演,或是音乐家。

4.社会性格:具有社会性格的人,可以做义工、服务业、辅导员、传教师等。

5.开创性格:具有冒险犯难、开创革新性格的人,可以往经营、推销、政治、军事方面发展。

6.传统性格:个性保守、传统的人,可以从事助理、秘书、会计、出纳等工作。

7.宗教性格:有慈悲的胸怀,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热心公益的人,可做一个修道者、慈善家。宗教的生活是一种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心自在的美好生活;也是宣扬真理,普济众生,裨益人群的布教生活。

佛教徒也可以选择佛教事业作为工作生涯的规划,如经营佛教素食馆、佛教文具行、佛教图书馆、佛教百货公司,创办佛教电视台、广播电台、信息中心、佛教日报等,只要有心、有兴趣,可以从事各种事业,推展利生的服务。

四、从美学意境来规划人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真善美的人生,如何过一个真善美的人生呢?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规划。

1.文学的人生:三十岁以前,可以规划为文学的人生,藉诗词歌赋陶冶性情。文学里有情有义的境界可以美化人生,使人生扩大至真善美的境界。文学里的浪漫意味、理想主义、想象境界能丰富青年的人生。

2.哲学的人生:三十至五十岁可以规划成哲学的人生。当人生的经验阅历丰富了,就逐渐感到深入哲理书籍的重要,此时可研读《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俱舍论》等艰深复杂的论书,甚至学习讲说,深入思惟。人生有文学的薰陶,再能通达哲学就容易了,同时对人生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3.宗教的人生:五十岁以后是宗教的人生。人生到了此时,纵使有许多儿女、财富,慢慢地会感到那些都不是自己的,甚至生存的世间都不是我的,反而念一句佛号,佛号的菩提种是我的;参禅一支香,这支香的精进是我的;结一份缘,善缘的福德是我的。只有宗教才会带给人无形的安慰、空无的解脱。

此外,还可自我期许,发愿规划我们的人生,使之成为智慧灵巧的人生,幽默风趣的人生,服务奉献的人生,忍耐宽容的人生,融和欢喜的人生,逍遥自在的人生,慈悲喜舍的人生,信解行证的人生,自他圆满的人生。

人生应如何规划?最重要的是要立志发愿──做一杯清水,给人解渴、清凉,给大地万物滋润生长;做一棵树木,给人遮荫、庇护;做一座桥梁,给人方便,让人通过;做一条大路,让众生可以在我的背脊上行走,到达目的地;做一颗棋子,给人指挥分配,纵使是车、马、炮,小兵小卒也能立大功;做一个蒲团,使众生在蒲团上安住身心,体现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做一尊佛祖,有一颗佛心,只要承担自己是佛,就不会跟人计较、嫉妒,许多恶习就能消除。承认自己有佛心就能重新改造自己。有佛心,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佛的音声,口里所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手脚做的都是佛的事情。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心灵能量》感恩您转发支持心灵能量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心灵能量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3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