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梵学自汉朝传入我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系,纷歧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防止矛盾,我国梵学家即以判教办法,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我国之派系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归于行持,三论、露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梵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根本典籍为:

(1)中论,批驳婆罗门教、小乘释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过错见地,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纠正大乘释教徒自身之过错见地。

(3)百论,批驳婆罗门教之外道思维。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全部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关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批驳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全部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理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树立诸法;以真理之故,不坏化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提醒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纷歧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全部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心,以为全部诸法原本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化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原本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露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露台山而草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览中论、大智度论,得专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作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便利,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露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专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专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彼此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体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便是实相,便是如如;主张全部法相等,此乃露台止观之中心思维。

要之,露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显现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提醒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维(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便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我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我国释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一致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露台、唯识之学说,实践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树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维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说明法界诸法因为“性空”而构成相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遍及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现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维。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生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重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偏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专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本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改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相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调查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终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践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修理”或“静虑”,归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办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根本三学,是每个释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儿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陈旧的一种修行的办法,早在释教建立之前即已盛行.释教传入我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神韵无量。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发起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关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才智度”。

第二,禅宗在办法上注重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示学人的才智。

第三,禅宗的意图第一步是开悟,以为只有“悟后起修”,才干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以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觉”,以出生的随神做入世的工作。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理》感恩您转发支持禅理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理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15/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