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最美的修行


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多少风景等着你去邂逅,多少故事等着你去填满。旅程中所遇、所求、所失、所得,皆是修行。

荏苒岁月,时而无情,时而有情,遇事无须太过沉迷,则无大喜大悲。人世如沧浪行舟,当守住内心,方可从容不迫,从急到缓,由闹至静。

草木虫蚁亦在修行,它之灵性,胜过争名夺利的世人。它们汲取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遵守荣枯生灭的理则,不惧山河换主,亦不必为谁更改波澜。烟柳迎风飘飞,红杏穿墙而过,紫燕衔泥筑巢,蚕蛹破茧成蝶,即为修行。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人的一生际遇不同,信仰亦会不同,修行的方式,更是百态千姿。

绝情忘念,明心见性,是道禅修行的境界。平凡众生,只想在喧闹无常的尘世中,找寻简单的归依。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洗去尘霜,省略浮华,留下朴素的美丽。曾经意气风发,飞扬跋扈的少年,曾经仙姿玉质,花容月貌的红颜,到最后,亦淡了心性,愿守着当下,相安无事地老去。

落笔行文,亦是修行。不谋名利,不为回报,只愿文字可以感化众生,带给世人清凉和宁静。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的艰辛与寂寞,只有亲历者方知。文字如一缕轻柔的风,如时光浮动的影,耐人寻味,却又简单明净。它之修行的最高境界,当是不拘章法,行云流水。我们不仅在文字中读出作者的襟怀,亦看见了众生。书者、琴者、茶者,亦当如是。

素日里,时劝旁人看淡荣辱得失,竟不知,忘情割爱需要多少时间的修为。人世间,物欲权利或许尚有填满之日,心灵的沟壑,又该用什么来填补?也曾贪恋过岁华,经历了太多春荣秋谢,已心平如水。

“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果然,若内心清澈觉悟,纵算置身烟火凡尘,亦可入境。若不能了悟,哪怕执杖云游,做闲云野鹤,也同茫茫众生一样。有时候,红尘里修行,胜过于禅林深院,东篱南山。

《菜根谭》云:“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人生百年,繁华易过,富贵功名如盆中花木,盛衰兴废,皆不由主。尝过浓淡世味,面对变幻无穷的世态,自当卷舒自如。

天地万物,本无尊卑,亦无短长,一切在于自身修持。无论是翠竹明月,姹紫嫣红,还是黄花露冷,衰草枯杨,皆有其不可言说的美丽与风华。一念浮生,一念清净,须知寻常人家的日月,清淡亦久长。

多少时光,付与无邪的岁月,付与纷繁的生活。而我这粒飘忽经年的微尘,有一天终会回到古老的旧宅。在庭院深深的木楼里,做一个端庄本分,低眉顺目的女子。

守着绿苔高墙,烛光瓶花,万般过往皆随风逝,再不必等待那个永不归来的人。

那时,苍白的两鬓,温柔的皱纹,便是此生最美的修行。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修行》感恩您转发支持修行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修行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11/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