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异性间交友结婚的原则及同性间往来须知


第九章:现代人的交往朋友及结婚须知

第二节:异性间交友结婚的原则及同性间往来须知

现代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于随著感情的加深而相互恋爱,以致直到婚嫁时,都必须在不犯淫邪的前提下进行,才能确保各人的节德、寿康与幸福。所谓在不犯邪*的前提下进行,是必须合乎坚守下列各项原则,而且以下各项原则,缺一不可。

一、发乎诚正:与朋友相处,必须心诚念正,此是一般人做人的原则。交往异性朋友,更须有诚正的存心,倘若不诚,则是欺骗诈伪。如果不正,便是邪僻歪道。以欺诈邪僻的心态,来交异性朋友,非但不能有圆满的结果,更将陷于色欲邪*的追逐中,如此以来,双方败德伤节,纵令机缘巧合,彼此结婚,也将因为开始时就缺乏诚正之心,而种下婚姻无法幸福长远的苦报。所以必须发乎诚正。

二、循礼守节:男女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一言一行,必须循礼;一举一动,必须守节。循礼是彼此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身心都能受到对方的尊重,也唯有合乎礼范,才能确保双方的节德不受伤害。礼节做到了,才能正当地交往,未来才会有良好希望的可能。

三、衣著端庄:任何人在社交场合、公共场所,均须衣著端庄。尤其男女往来,更需如此,因为衣著端正,一则令自己身心端正,不致逸乱。二则避免引起他人的遐思邪念,不但伤人心德,也易招来不测之祸。尤其暴露的装扮,更应避免。

四、不近邪地:参加聚会活动,乃至男女双方约会,必须确保不近邪地的原则。所谓不近邪地,即是活动或是约会地点,不可有任何色情或变相色情的事况,亦不可进入容易迷惑理智的场所。倘若进入邪地或不当场所,极易导致心摇神昏,理智受蔽,因而节德不保,彼此受害。

五、不可晚归:参加聚会或约会,若在夜间,须尽量提早返家,不可晚归,不可随便在异性朋友家过夜,更不可因为时刻已晚,而双方投宿饭店或旅馆。因为以上情况,都容易出现败德伤身的危机。要减少危险,便须提早回家,尽量不可晚归。

六、不可一厢情愿、勉强对方:男女往来,成为异性朋友,乃至恋爱、结婚,都必须双方有相同的意愿,绝不可只因自己喜欢对方,便一厢情愿地强迫对方与己为友或恋爱结婚,这种只顾自己、不考虑对方的心态及做法,非但易使对方遭受伤害,也造成自己心智迷昧,苦痛纠缠。纵令千方百计,用尽心机手段,得到所求,也必然得不到长远的家庭幸福。所以双方往来,必须衡量对方的意愿。

七、必需适时适当地疏远:在双方往来期间,如果发现对方的内心,已经对自己产生了爱情的成分,但是自己却只是将对方视为普通朋友,并无谋求结为家庭的爱意,这时自己应向对方婉转地适当表达,在不令对方受到伤害的原则中,适时地疏远,以避免对方遭受长期的内心盼望及痛苦。同理,在来往过程中,如已了解对方并不适合做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此刻便须避免走得太近,以免彼此伤害。

八、婚前不可失贞、不可同居:男女双方,纵使已经感情深挚,也绝不可在结婚前,做出失贞、同居的事情。一方面结婚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婚事未成。另方面,婚前如果不重视贞操节德,必然引起对方的互相轻视,婚后也因此不知彼此相敬珍惜,轻者家庭争端常起,重者喜新厌旧、婚外偷情。现今社会的离婚比例愈来愈高,婚姻破散的因素固然许多,但却与婚前失贞同居的氾滥有绝对相关。唯有唤醒社会大众,必需重视贞操节德,婚前婚后,男不失德,女不失贞,才能避免许多家庭问题、子女问题及社会问题。

九、结婚的心态与条件必需健全:双方到了论及婚嫁时,必须有健全的心态和基本条件。基本条件包括了(一)双方都有组织家庭的共同希望及决心。(二)经济状况许可,自信能维持婚后家庭的饱暖衣食。(三)双方的观念能互相沟通,意见能相互宽容。至于健全的心态则包括了:(一)必须有从一而终的心态。这是男女双方都必需有的心态,唯有坚定从一而终的心,才能完成婚姻长久,巩固家庭伦理。(二)必须有确保婚后家庭和谐幸福的心态,彼此对于家庭的和谐幸福,都须抱著负责任的态度。(三)必需有婚后孝敬父母和教养子女的心态。对于父母,要能孝敬,使父母身心能安,生活无虞。对于将来的子女,也要能慈爱教养,使子女成长健全。以上六点,是婚前男女应有的考虑。

十、必须征求父母的意见及欣然允许:从教异性朋友开始,到恋爱、结婚,都必须向父母禀报,并征求父母的意见及欢喜同意。因为父母生育、养育、教育子女成人,这期间,所花的心血及辛劳,是无法计数的,尤其是慈母的慈爱付出,点点滴滴,日月相续,更是伟大的难以衡量。所以做人子女的,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处理终身大事时,一定要兼顾父母的意见。况且父母对人对事的阅历和经验,较为丰富,看法上也比较稳重可靠而长远。年轻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时,可将对方介绍给父母认识,然后征询父母亲的看法,并交换意见。尤其男女双方在感情渐深初期时,更须提早获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认为对方不适合,坚决反对。自己便应冷静理智的思考,并将父母的看法列为重要考虑。此时一方面须有疏远的准备,另方面如果认为对方确实品德优良,忠诚可靠,也可进一步让父母认识对方的优点。男女到了恋爱来往,论及婚嫁时,更需时常仰赖父母的指导及帮助,绝不可独意而行,更不可让父母伤心。年纪太轻者,还不适合谈恋爱论婚嫁,因为心思判断不够理智圆熟,出了差错,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年纪长者,也须处处兼顾‘百行孝为先’,万不可为了一己的恋爱或婚事,而忤逆双亲,作法上尽量圆熟理智。婚前婚后,都不违孝道,如此,才是圆满的结局。

以上十项原则,是现代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及论及婚嫁时,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除了上述十项以外,其他举凡一切违背伦理及道德节义的言行,也都必须慎重避免。例如不可与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结为友伴,也不可与玩世不恭、惯会甜言蜜语者结为朋友。依据许多前人的经验,这两种情形,极损阴德,并且迟早必生祸害。总之,青年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恋爱结婚的事上,都应三思慎重,否则一旦终身受害,将会后悔莫及,难以弥补。只要时时处处,都能叮咛自己的言行与抉择,必需合乎节义道德,相信在婚姻的道路上,即可走得平坦,获得幸福。

异性间的朋友来往,恋爱结婚,固然须合乎节义道德, 至于同性间的往来、交友,也不例外,也必需遵循礼义,坚守节德。尤其更须防范以同性者产生欲淫的念头及行为。须知,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称,阴与阳相生,这才是大自然的正理。无论世风如何演变,同性欲仍是违反自然正理、违背节义道德的淫邪。须知,夫妻以外的任何异性恋行为,就以属淫邪,更何况是同性欲乃属无法光明正大,乃属问心有愧的黑暗淫行。因此凡是曾经或还在沉迷于此者,应尽速回头,深求忏悔,改过向善。否则,必然终身痛苦受害,甚至祸延来世受苦受报。至于未曾犯此者,也应节身自重,避免好奇,避免涉足邪地,避免结交邪友。又家庭中的父母,对待子女须避免过分严厉冷漠,也不可过分溺爱,尤其是前者,容易造成子女走向违反自然的叛逆性人格,因而导致步入同性欲的歧途。须知,唯有正常与温暖的家庭环境,唯有严慈适当合理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格正常健全的子女。为人父母者仍须谨慎。总结本节所述异性间的交友结婚原则及同性间来往须知,主要是针对戒淫守德的方面而抒,笔者在下笔时,斟字酌句,诚惶诚恐,深怕稍有差错,便须承担千劫因果。现在的时代风气,与民国初年以前的旧时社会比较,差异极大,未来的时代社会又将如何演变,令人更难预料。但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节义道德,乃是人类天生既具的良知善心。这种光明的良知本心,并不因时的变化而有差异。因此,恳望十方仁者,都能对节义道德尽力宣导,裨使秽欲颓靡的社会风气得以消弭,清净光明的人类良知能够发扬。如此,则不但身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能安居受益,下一代的所有子孙们,也才能获得真正幸福。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经典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经典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经典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931/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