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人的发心


“发心”这两个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长辈们要求我们发心,许多同辈之间彼此也会用发心来相互鼓励。但细究起来,有几个人能真正认识到发心的意义?又有几个人能将“发心”发得到位、发得准确、发得有水平?事实上是很少的。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发心似乎已经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几乎都有关于发菩提心的教诫。《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经文被省庵大师引用于《劝发菩提心文》,在汉传佛教界广为流传,发人深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所有努力,都将成为生死之因。《大般若经》云:“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即菩提心。印顺法师在《学佛三要》中引用了这段经文,并提出了大乘佛教的三大要领:菩提心、大悲心、性空见,充分说明了菩提心在大乘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西藏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修学佛法的要领归纳为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我觉得这一归纳非常精辟,发出离心不是为了个人的出离解脱,而是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因为大乘佛教是立足于菩提心,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性空见也是为菩提心服务的。从菩提心的发起到成就,必须要通过性空见的指导。如果没有性空见,即使凡夫心尚且难以摆脱,更何况无上菩提的成就呢?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但在中国的弘扬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践大乘精神。汉传佛教虽有八个宗派,但最后基本归于禅宗和净土。而禅宗和净宗的修行人,很多充满浓厚的出世色彩。修禅的无非是了脱生死,念佛的一心往生西方,也还是了脱生死。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们基本都是以个人解脱为主要目的。如果仅仅为了个人解脱而修行,显然不是大乘的发心。

为什么充满积极利世思想的大乘佛教,来到中国之后演变为具有浓厚出世色彩的佛教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菩提心,因而在修行上不知不觉偏向以追求出世解脱为主。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往往会从教理上进行区别,似乎学习大乘教理就是菩萨行者,学习小乘教理则是声闻行者。其实并非如此,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是在于发心和对发心的实践。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受持五戒,那么五戒就是大乘的五戒,就是菩萨行的组成部分。如果只为个人解脱而发出离心,即使学习至圆至顿的《华严》,也一样是小乘。

在当前的佛教界,许多人对发菩提心的内涵缺乏了解。不知道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发心?怎样将心发到位?发心到位之后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使发心持续稳定地发展?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甚了了,菩提心自然也就无从发起。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普通人的发心谈起。

一、普通人的发心

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社会上那些没有学佛的人,他们不自觉中也在发心。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有无数想法:想锦衣玉食、想财源滚滚、想仕途光明;更有甚者,还想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事实上,每种想法都不是凭空而有的,皆有各自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或是贪心、或是嗔心、或是我慢心、妒嫉心、乃至邪知邪见。而这一心理基础,又会引发相应的行为。

1、凡夫心的形成

每个行为在完成过程中,一方面会成就客观上的事实,比如为谋利去开公司,经过几十年努力成就一番事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一行为更成就了我们的凡夫心。如果开公司的心理基础是贪心,那么在经营过程中,对公司的贪著之心也会随之增长,最后这个公司就成为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上不少青年为了恋爱寻死觅活,也不是刚开始就严重到这一地步,不可能一见面就再也无法分开。也是经历了相恋的过程,使彼此的贪著之心越来越重,以至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觉得失去对方就失去了整个精神支柱。

凡夫心正在这样不断滋养起来的。用唯识理论来理解,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两句话虽然简单,但已将心行运作的规律揭露无遗。“种子生现行”就是重复的过程,当然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心念的重复是变化的,会介入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形成贪心、嗔心、我慢心、妒嫉心等各种心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做事业要面临很多考验,甚至可以说是处处陷阱,容易使人不自觉地走向堕落。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但内心世界却被染污得面目全非。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发心就是通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引发并成就自己的某种心理。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不仅要考量客观的结果,更要考量它究竟成就了怎样的心。事业是短暂的,而凡夫心的作用不仅会左右我们的今生,更会影响到未来。

世人以凡夫心为基础,产生种种想法及行为,因而成就了凡夫的品质。所谓凡夫品质,从根本来说,就是我法二执及贪嗔痴烦恼。当然,每个人的执著有不同取向,从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凡夫心的力量强弱,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培养。习惯贪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贪心,习惯嗔恨的人时刻都在张扬自己的嗔心,这些现象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如果不进行反省及制止,贪心和嗔心随时都会寻找目标并采取行动。久而久之,使贪心和嗔心变得无比强大。

心灵是在重复中成长的,每重复一次就壮大一次。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加以审视和调整。

2、良好心行的培养

每一种技能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正确的重复。比如我们学打球,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获得正确的姿势。有些姿势看似简单,但要学得规范也很不容易。即使学会了,还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巩固。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往往已形成某种习惯性的姿势,一旦稍有松懈,马上会恢复到原有习惯中。只有在特别用心注意时,才会作出准确的姿势。

事实上,行为习惯也代表着心灵习惯,两者统一的。但从心灵到行为上的落实,确实需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可能要百次、千次乃至万次,随时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准确的状态,然后不断重复。当这种重复在心行上获得稳定之后,就是定。事实上,定并没有那么神秘,稳定地延续下去就是定。当正确的身心行为稳定之后,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能量。不然,它的力量是很微弱的。

正念的获得也需要训练。所以,念佛必须时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一句名号周而复始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那么,重复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心行上有正念作为指导。否则的话,重复训练会将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固定下来,成为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

正见能够指导我们调整身心,帮助我们作出判断:这个状态应该舍弃、那个状态应该舍弃,通过不断舍弃,将心行调整得不偏不倚。正确的见地还会告诉我们:在这一状态中,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否则又会落入怎样的状态,等等。这也正说明了经教的重要性,因为经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见。但学习经教必须找到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是在我们的心行而不是经教中。所以,学习佛法的重点是在我们内心,而不是书本中。

培养正确的发心非常重要。凡夫的发心基础是错误的,所以最终训练出来的就是凡夫心,是贪心、嗔恨心;而不是觉悟的心,不是慈心、悲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以训练凡夫心的功夫,用于训练佛菩萨的品质、训练觉悟的心,也会很快成就的,可能所用的力气还不需要百分之一。关键是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觉悟的心,更不懂得怎样去训练。如果我们找对了方法,觉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翻开古德的传记,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在善知识的点化下当下顿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成就不应该是不可企及的事。佛陀在世时,很多人听闻佛陀说法后,当下证得阿罗汉果。如果很难的话,不可能当下成就。所以修行应该有简单的一面,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入手处。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法执的表现一般都是执着乃至停留在对经论的研究上,整天钻在经论里不停地研究佛法,甚至研究到钻牛角尖的地步,反而使自己脑子不停地在想问题。甚至执着在经论..

幸福≠财富对缺衣少食之人来说,有了必需的财富,确实可以带来一定的幸福。然而,当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财富的增长就不会带来幸福的持续增长了。举例来说:从没有房子过渡到拥有一套房子,你的内心会有强烈的幸福感..

学佛的人有个好处,在面对死亡时,心里会有一份坦然。没有学佛的人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痛苦得不得了,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拼命要找一个机会活下去,但假如学过佛的话,就会知道生命并不是一生一世,一切都是无常..

佛有常光,有放光。由于特殊因缘,放光就是要传达信息的。每尊佛证到了法身都有无量光明,在无量光明当中,在某些特定的时机,放什么光,传达什么信息,那就视那特定的时空态和教化众生的目标而定。所以释迦牟尼佛在..

请大家看第四段:转短命为长寿之法。这一段主要是针对有一个命中短寿的人求怎么改变自己短命转为长寿,觉明妙行菩萨介绍的一个的方法。在乩坛有两个兄弟叫马永锡,他们在前世曾经做过猎户。有一天这两兄弟到山里去打..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佛教知识》感恩您转发支持佛教知识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教知识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55/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