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教育:善人则亲近之 恶人则远避之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78)

清朝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发明】善人与恶人,分明是吉、凶两条路。用气味来作比喻,明显就像是香味和臭味;用品类来作比喻,状况就像是鸱鸮和凤鸟。所以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自然的道理。善人所修的是德行,若是亲近他们,就会有薰陶、浸染而渐受影响的功效;恶人所造成的是灾祸,若是远离他们,就没有勾结、牵连的祸害。从天子到百姓,没有不以亲近贤人、远离奸党为第一件大事。确实由于观看、感受,及从中佐助的力量,默默转化人的性情的居多罢了!

⊙善人不一定时时行善,但是动静言行与恶人相比较,自然就相差很远;恶人不一定事事作恶,但是言行举止与善人相比较,自然就相差很远。而且像我要做一件善事,救济一个贫穷人,放一条生命,善人见到了,必定多方帮助成就,认为这种行为不能停止;恶人看见了,必定时常阻碍、压制,认为这种事情非常不切实际。说的人既然恳切,听的人能不感到欢喜而动心吗?我知道因此而改变的人很多。

⊙孟母教育儿子必须叁次迁居的塬因,是不喜欢他沾染坏习气。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哪里只是人类,就算动物也是这样。从前华氏国有一头白象能够消灭怨敌,人民如果犯罪,这个国家就命令象将他踩死。后来象的住处被大火烧毁,把象移到寺院附近。象听到比丘诵《法句经》到了「为善生天,为恶入渊」这一句,象忽然恐惧地站住,好像有所觉悟。后来再把罪人交给牠踏时,牠只是用鼻子嗅、舌头舐,不忍心踏杀。国王知道了这个缘故,就把象移往屠宰处,象看见屠杀,恶心又旺盛起来。既然如此,那麽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能不重视吗?

⊙见到善人,不仅自己应当亲近,也应当教子弟亲近;岂止教子弟亲近,凡是一切亲戚朋友,可以谈得来的人,都应当教他们要亲近。见到恶人,不仅自己应当远避,也应当教子弟远避;又岂止教子弟远避,凡是一切亲戚朋友,如果能够听进忠言的人,都应当教他们要远避。

什么塬因呢?善恶两种路径不能同时存在,人如果不接近君子,必定接近小人。从善入恶非常容易,改恶从善非常困难。往往看见一般的人,整天群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不合义理的话。有因酗酒耍无赖,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有因好勇斗狠,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更有沉溺赌博,过于爱好歌舞、女色,而导致家破人亡的。这种招灾惹祸的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

考察弊病的塬由,是肇始于两叁个知己一时高兴,而辗转互相效法使然,起初并未料到所造成的灾祸会到这种程度。假使用亲近匪徒的心来亲近善人,用结交匪徒的钱财来结交善人,那麽他进德修业,转祸为福,正是没有穷尽,为什么不这样做,却拿父母妻子都很爱惜的生命家产,不想谨慎地保持、守护,平白让匪徒来败坏它,实在让人痛惜。那麽与其到最后才来后悔,不如在刚开始时就谨慎防护。

【下附征事】

执贽十往【见本传】

宋朝的马伸,字时中,二十岁左右就考上科第。宋徽宗崇宁年间,禁止传播哲宗元祐年间的学术,他的亲族担任各路学使,专门督察这件事情,程门老成博学的读书人都因为害怕而解散。当时马伸从吏部寻得西京(1) 法曹(2),急忙前往依附求教。先生恐怕拖累到他,就予以拒绝。马伸拿着礼物拜访了十次,礼节更加恭敬,并且说:「假使我能够听到道理,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何况未必会死呢?」从此,他在这里学习了叁年,凡是公务之余,纵然是刮风下雨,也必定前往。同事有人以反对的话中伤他,马伸还是勇

勐地前往,不加顾虑,因此获益很大。

(1) 西京:指洛阳。

(2) 法曹:司法的官衔名,掌管刑法狱讼事,也称法官为法曹。

【按】当时大众议论纷纷,人心疑惑畏惧,同僚都担心他会遭受灾祸,马伸于是想要弃官前往,投入他的门下。人们听了都鼓励他,认为有志于研究学问,对于道德学业的助益没有人能比得上。

遇恶不校【娄东人述】

太仓县的文人王宪尹,名叫吉武。康熙壬子年秋天刚考上乡试,夜里从远路回来,快要接近里门时,忽然在途中遇到酗酒的无赖,抓住他问道:「你是什么人?」拿起刀就要砍杀他。王宪尹严肃地说:「我是王某,就是新科考取的人!」那个人说:「我刚好要杀新科王某!」因此更极力要侵犯他,幸赖邻里的人飞奔搭救,才能脱险。他回到了家,并没有向家人说起这件事。第二天无赖酒醒了,非常惊恐,深怕获罪,认为王某必定会向官府报案,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急忙伙同邻里数人登门请罪。先生关起大门而不见他,好像昨天晚上并没有发生那件事情。这些人不知道是什么塬因,就失意地回去了。

【按】有德的人必定能有宽大的心胸,因为他的涵养精纯;有福的人才能有忍人的雅量,因为他的度量广大。以一个少年得志的人,在晚上要回家的时候,突然遇到暴徒攻击,不仅不与他计较,并且不让家人知道,这不仅是见到恶人而远避,而且还达到忘了要远避的想法啊!

党恶杀身【昆山共知】

昆山甫里镇的马继,仗着自己的拳棒功夫,结拜了几个兄弟,每天只会喝酒。邻近有一个商人,家里本来富裕,两个儿子误入这个党派。有一天,马继看见客人钟聪在镇上收了数百千的钱,就想抢劫他,邀集同党一起进行,富人的两个儿子并不知道塬由。乘船过了莲花墩,跟在客船后面,几个人从后面把船钩住,把他的钱财完全抢光。钟聪上岸唿救,岸边的乡民纷纷过来追赶,刚好遇上捕盗船到来,于是协力擒拿,没有一个人逃得过。马继等人先后死于狱中,只剩陈贵、顾祖、朱二,于康熙十一年七月在半山桥上斩首。商人的两个儿子有口难辩,最后被判死刑。

【按】又有一个人,接受别人赠送的衣服,不知道这是偷来的,后来失主将他抓到官府告状,最后死在牢狱。既然如此,那麽看到恶人可以不知道要害怕吗?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佛学见闻》感恩您转发支持佛学见闻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学见闻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11/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