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师:汉传佛教的忏法


禅修最重要的前行就是忏罪集资。忏罪也可以说是净障,净除障碍。在佛陀时代,很多修行人见到佛陀,当时就证入圣果;或者通过其他人听到佛陀所说的法,当时就证入圣果。比如舍利弗尊者,听到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当时就证入圣果。在正法住世的时代就是这样,众生根利。

众生的根利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障碍少,第二是最根本的,信心淳厚。正法时代的众生,根器好就好在这个信心淳厚上。因为,信心淳厚的人障碍少。有业障也会表现在信心不够、清净信心不能现前上。

有一些佛经,讲到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修行人障重应该怎么修对治。请大家注意,这是一系列的经典,不是指的哪一部经。比如《药师经》,文殊菩萨祈请世尊转法轮时,说众生福薄业重,应该怎样修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也讲到像法时代众生修行障碍大,应该怎么净除障碍、使戒清净。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分上、下,上就是专门讲净障集资的。像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戒不清净或者没有得到戒体,戒有染污或者有毁损,障碍很重,修禅定不相应,即使偶有相应,也是为魔所加持,不是真正的相应。这部经中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下讲了忏罪的法门,明朝的蕅益大师后来按照经文把这个法门汇集成《占察忏仪》。

我们忏罪集资可以称诵、礼拜佛的名号得加持,这是释迦牟尼佛从大悲心流出的。这个忏罪法,就是我们像法时代、末法时代障碍重的修行人必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因缘,涉及到时代的共业,佛法在这个时代遇到的障碍。千万不要小看忏罪集资的法门,如果你过去生中有很好的善根、很好的修行,在忏罪集资的修法之中,你过去的善根显现,就有可能禅定现前;如果你过去是开过悟的人,在忏罪集资的修法中,你的悟境就有可能现前。不过那是善根显现而已,我们不要去希求这些。

藏传佛教很重视忏罪集资,很重视这一部分前行。汉传佛教重不重视呢?也很重视,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宗门的大德高僧们,你去研究他的生平传记,在他明心见性以前,都直接、间接地有过相当深厚的忏罪集资的修行。宗门讲直指人心,所以对这部分的记录比较简略,有时候只是一句话。

比如,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很多年就是干活,在大众中做服务工作,从来也没有到黄檗禅师那里去请教一个问题。很多禅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众中做服务工作,就是净障,积累福慧资粮,这是宗门净障的特殊方便,叫陆沉众中(隐没在众人之中),默默无闻地做一些苦活、累活、脏活,吃坏的,穿赖的,长时间地有这个过程,最后才有精彩顿现的时候。

汉传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次第里面,忏罪集资就赫然成为修行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说最重要呢?我们看天台宗很多祖师的传记就知道,他们往往会行《方等忏》法,拜《方等忏》,或者是拜《普贤菩萨忏》,《普贤菩萨忏》就是依据我刚才所讲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而制订的仪轨忏法。天台宗早期的祖师主要是依这两个忏法,也有依《请观世音菩萨消除毒害陀罗尼经》,依照这个经修忏法。

宋朝有一位祖师叫慈云遵式,就是我们晚课念的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发愿文是遵式尊者做的。他年轻的时候修行,由于用功过度,得了吐血病吐血人受不了的,吐来吐去,人衰弱就会死掉。于是他发愿,结坛修《请观世音菩萨消除毒害陀罗尼经》这个忏法,大概是修到五个七、七个七这样的时间,他的病得十方诸佛菩萨加持,给他增延福寿,身体相貌都变了。

在早期隋唐时代,天台宗的祖师们修忏法的时候,有很多直接就悟入到三昧,得大总持,有得法华三昧的。智者大师是得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他是诵《法华经》之后才禅坐。天台宗的这种修行次第是非常严谨的,我觉得很值得现代的修行人学习效仿。

天台宗祖师们修的忏法,就是我们汉传佛教的特色了。本来忏法是一种前行,对吧?应该后面还有正行啊,但是很多祖师在修前行的时候,直接就契入正行了,得三昧、得大总持啊,或者大开圆解,生起圆信。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们在修忏法的时候用《妙法莲华经》的圆顿知见来摄持,所以直接就悟入了。我这么讲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小看前行,认为前行没什么,大错特错了!如果有人这么认为,那就是狂妄了,所以一定要重视。

宋朝以后,天台宗的修行人修的忏法很多,《大悲忏》、《净土忏》。明朝蕅益大师不专攻哪一宗,他编了很多忏仪,《地藏忏仪》,《占察善恶业报经忏仪》,还有《梵网菩萨戒忏仪》。所以,汉传佛教的修法里有大宝藏,都在这些忏法里面。可惜啊,后来忏法弄成了一种佛事经忏佛事,都成了赶道场,为信徒们做超荐、消灾啊,这个是很大的悲哀。

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心老实下来,好好地修三皈依,通过修忏罪法门来增长净信,消除业障。从这里老老实实地过去,你不会走偏,不会绕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业障都很重,《地藏经》里讲, 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大家想想,就是我们吃饭,如果你不能够食存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的话,不能以某一种观法摄心,在吃饭的过程中就有好多罪业生出来呀!

饭好吃的时候,你贪著其味,贪业;饭菜简单的时候,你挑拣,对做饭的人生嗔心(这在我们道场里有啊),嗔恨业;饭菜也不好也不坏,那就是痴。对饭菜是这样,对其他事物一样的道理。

所以六根门头都是业识在耍弄我们的心(业识就是分别心),我们根尘交接之际,这个业识不停地幻现烦恼的阴影,盖覆了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而且根尘交接,一天到晚就没停过啊!所以我建议所有的修行人每天晚上都要忏悔,就是当天的罪业当天清。当天的罪业有的是你知道的,你反省检点,今天有一件事做得不对,有一个念头起得不对,当天晚上,不要过夜,一过夜就滚动了好多倍。

所以最好是每晚都要有功课忏悔,然后在阶段性的修行中,要拿出相当长的时间依一个法来修忏悔,《八十八佛忏》,或者《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忏仪,或者《大悲忏》,《大光明忏》,《法华三昧忏仪》,《方等忏》等等,你自己可以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专心致志。

古人修忏法那是非常慎重的,我跟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天台宗早期修《方等忏》要结坛,拜忏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特殊的结界,非常清净庄严,其他的闲杂人员不能进。然后修行的人要上洗手间怎么办呢?这个坛场的边上有洗手间,进坛场的时候一定要穿新衣服、新鞋子,没有新的,要穿干净的。

中间有休息,如果要去洗手间,在坛场的边上有三间屋子连着,最远的那一间是洗手间,要去洗手间的时候在第一间屋把衣服全部脱掉,到达第二间屋,穿上去洗手间的专用衣服,用完洗手间,回到中间那间屋把去洗手间的衣服脱下,然后再回到第一间屋,把干净的衣服换上。

我讲这个是啥意思呢?古人修忏法那种恭敬啊,那种殷重啊我们今天起码要做到,要洗手,要恭敬,对经书要恭敬,就这个很多人都做不到啊,很多人都粗枝大叶,所以和古人比起来,何啻天壤啊,怎么可能很快就相应呢?所以我们为什么不相应?恭敬就不够。就是刚刚我讲的这些细节,现在基本上找不到了,找不到有人这么认真对待。

如果你们一定要说,哪里有这么认真对待这些细节的?在日本,他们的真言宗、天台宗的寺院里,对这些细节,卫生、恭敬,做得很严密的,所以结坛,着新净衣,要护净,要起恭敬。这样修下来,业障一定能够净除,这样修下来,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的修忏悔法,会有什么效验,那就一定会现前。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做得太差,我们拜忏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忏悔的心态,而且集体拜忏的时候也不认真,稍微累一点腰酸腿痛就受不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的根性。反正依我们现在的显相(显现的这些迹象)来说,与法要相应就比较难。大家一定要相信,佛法是最珍贵的,最尊、最贵、最第一。这个最尊、最贵、最第一的法,在我们生命中要现前,轻心、慢心怎么可能得到呢?很简单嘛,那太便宜你了。

释迦如来,诸大祖师都做过示现,为了法所受的苦,舍生命,头、目、髓、脑,慧可大师求法断臂立雪,惠能大师在腰上绑一块石头为大众舂米,这些示现就是符合正法现前的缘起。

就说我们虚云老和尚56岁在高旻寺开悟,开悟以前,九磨十难啊,有这样的因地行持,最后才有妙果现前。一点不受委屈,一点不吃苦,腿痛马上就受不了了,可能有的人想再坐就疯了,这样想要得到法的受用,是不可能的,那太便宜了!佛法是无价宝!没有至诚,没有殷重,没有恭敬,没有种种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磨习气、消业障,没有这个过程,不可能现前。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明海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明海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明海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7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