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佛教信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佛教信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释教的人生观,简略的说便是:人世种种的做作、寻求都是苦的。诸位要醒悟生命是无常的,你不要执着于生活之中每个动点上所发生的错觉。这个意思便是:生命是由每一分、每一秒衔接而成的,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人世没有真实、永恒的东西。
讲真实话,你今天有多少钱,有一天你会消失;现在你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一天你会逝世;你权利再大,有一天,你也有必要面临逝世。所以,人生在释教的观念是苦的,由于人世是改变无常、没有永恒的。
但是,有很多人对释教的人生观并不附和。他们以为在不了解佛法曾经,活得很快乐,每天能够去打牌、喝酒,每天骑马、赛马、赌马都觉得很快乐。自从学佛今后,就了解人世是苦楚,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干脆就放下,什么事都不做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误解了释教的道理。
“苦”的认知
关于这个人世的“苦”,释教对它的认知和处理的态度,有以下几种层次:
首要要“知苦”,知道这个人世是苦的,知道人世是无常的。
其次是要“解苦”,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免除这个苦楚。
第三是“离苦”,经由正确的认知和实践,使咱们远离苦楚烦恼。
最后,如果你是菩萨,那就要“救苦”救难。
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释教特别注重人的价值。首要,释迦牟尼佛便是在人世成佛的,尽管他教化的对象很广,但是以人为本位,只有人最适适宜探求真理,彻证真理。由于释教以为宇宙间有较好享用的高档生命,他们不存在脱离苦恼的需求;初级生命如牛马畜生之类,智能低质,又被人们所奴役,也没有寻求真理的可能。
只有人是‘万物之灵’,又处在苦乐相等状况中,有才智和才干,能够为寻求真理去斗争。人们在各种苦恼交煎的情况下,又都有解脱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导弟子们要以‘八苦’为师。‘苦’当然是人们所厌恶,但如果因受苦而奋发图强,便可变压力为动力。正像孟子所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坏事能够变为功德,功德也能够变为坏事。要想达到清净圆满的佛陀境地,还要以人身作为基础。所以释教中常说‘人身可贵,佛法难闻。’便是提示人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孤负这名贵的人身。
另外,咱们知道在自然科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是关于物质运动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它说明能量的形态,尽管能够发生转化,但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释教的轮回学说也可藉此来作比方说明。释教以为人的生命也可转化为另一个形式——初级生命和高档生命的相互转化,其间释教心思学上所说最深层次的能量——第八识,一直在起主导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净种子,遇缘便起活动,无始以来,相续不断,推动生命长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过努力向高档生命开展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说,要成佛就要从人做起,先要做个好人,贯彻人类应有的精神文明和品德规范,完成了人格的涵养,学佛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释教的品德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具体地说,便是要求人们仔细实施‘五戒、十善’。‘五戒’:便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盗窃(不盗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喝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非常重要,也非常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杀人、盗窃、乱搞男女关系,国家也要绳之以法。
一个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人,或许酗酒闹事的人,都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开展,从行为、语言、思维三方面,去除十恶,做到十善:行为上,不杀生而维护生命;不盗窃而勤俭节约;不邪淫而纯真清白。言语上,不妄语而说老实话;不两舌而说团结话;不绮语而说朴质话;不恶口而说和善话。思维上,不吝啬而广行布施;不嗔怒而难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才智。
但‘五戒、十善’还是个人的品德准则,对一个修菩萨行的大乘学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人世,无私奉献,‘恒顺众生’、‘庄严国土’,进一步实施‘六度、四摄’等广大法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
‘六度’:便是1.以‘布施’度悭贪,不但不贪分外之财,还要以钱财和学识、知识来协助别人;
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们去恶从善,遵纪守法,形成严谨的生活;
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别人对我的凌辱怨害,很多容纳,并能安忍众苦,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不被种种烦恼所动摇;
4.以‘精进’度松懈,便是大勇无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5.以‘禅定’度散乱,排除杂念,使思维才干一致会集,制心一处;
6.以‘才智’度愚痴,用高度的判别、察觉力量,善巧方便地开展工作,研讨学识,把握年代的脉络,学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此外‘四摄’便是从四个方面吸取众生:1.‘布施摄’便是以物质、才干等来协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
2.‘爱语摄’便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欣心而受感染;
3.‘利行摄’便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
4.‘搭档摄’便是与大家同甘共苦,浑然一体,勤勤恳恳,埋头苦干。
从以上‘六度、四摄’的品德内容中,反映出大乘释教立足人世、无私奉献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把这些内容与‘五戒、十善’等品德规范连结在一起,推动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有利于形成欢喜、谐和的人际关系,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它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协谐和弥补,对社会的安靖、繁荣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使逾越人世而又不离人世的人世释教思维,充分发挥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释教学者通过努力实践逾越二元敌对的绝对真理,寻求自我完善,活跃开发自性潜在的无尽宝藏,无限扩展新的生命力,把握自己,利济别人,把小我融化为宇宙整体,一起奔赴光辉的未来,圆满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