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讲的因果报应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教的底子大意。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伦理观的重要部分。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人不明白缘由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人世有许多行善的好人,日子过得并不顺遂,而那些造恶之人却殷实逍遥,便误以为因果业力是迷信。

其实每一个事物的繁衍和生长,都是有其必定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虽然其间的关系极为杂乱,但都是有条有理毫厘不差的。诸法皆空,因果不虚,因果皆循环,因果通三世。若人不信因果报,后世蜕化无人身。若人深信因果报,同生西方极乐国。业报与因果有许多种,简略概括也便是四个字“自作自受”。

一、现报

现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这一世就显现出果报,乃至于很快就应验,这种当下因果便是“现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诸业,果报分明。《了凡四训》的主人公袁了凡,先因算命被预言命运平平,不只短寿绝后,又无功名,这今后许多事都得到应验,一度承受宿命的他遇到云谷禅师,劝导他把握本身的命运。

他以活跃的善行求得立命之道,逐渐得子、及第、长寿。他记下自己逆天改命的阅历,留给儿子袁天启及子孙。要怎么改进这辈子的命运?哪些地方能够培福?这福田就在众生之中,这福田便是家中的父母,这福田便是出人世的三宝。改命,永远是从孝顺父母初步的。

佛说:什么是戒?孝顺父母便是戒,假设没有佛,就把父母作为佛来服侍。你一念孝顺,供养一次父母一丁点东西,这样的福德就超越你供养一百位高僧百千万亿年。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底子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二、生报和后报

此生所作的善恶业,来生才招感到的苦乐之报,这便是“生报”。佛门里有句话:欲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此生作者是。比方,在释教的六道轮回中,若在世时多行善事受人尊敬,堆集善业或能投身天道。若此生常起嗔恨之心,控制不住脾气乃至危害别人,简单感生到阿修罗道或阴间道等等。

但若能精进修行、念佛得力,心行与极乐净土日趋相应,往生一念蒙佛接引也是常有之事。然后报的特点是以前或现在所造的业要比及二生或多生后受报。或许在后世子孙身上应验,或此生现报,或报在来生,或后后生报,或不定向何生。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

三、不定报

“不定报”是指造业之后,不确定在什么时候受报。假设缘由到了或许很快,也或许因为悔过和行善,推迟受报或许重罪轻报。引满诸缘异,故报时差别。报快祸福浅,报迟祸福深。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造下恶业比如放高利贷,就像利滚利、滚雪球似的,受报越晚危害越大。反过来说,假设现世做了许多积德行善,却只求立刻就能发财享乐,当然也能如愿但福报相对要小。

为什么会有不定报?因为所造的业有两种情况: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未来必定受报的,不定业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或许轻报或许重报。例如说造业的行为是否成心,明知成果仍然为之是定业,毫无悔意也是定业。若无意之中造下的业则要看缘由,假设诚意悔过也能减轻业障。

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以前的一切现已无法再解救,只能把握每一刻实在的现在。相由心生,命由己造,尽力开垦自己生命的园地,未来仍然充溢希望。释教有许多通俗的道理,但不建议谈玄说妙的文字游戏。释教真正的含义在于解脱众生的疾苦,实实在在地处理人生问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诚实无欺,善有善报。祈愿咱们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南无阿弥陀佛。

“若人深信因果报,同生西方极乐国;若人不信因果报,后世堕落无人身”,因果是这世间最公正的法则,不管是六道一切轮回众生,仍是已经觉悟成佛的诸大佛菩萨,没有谁能回避因果报应。

“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缘由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纵使多生多劫今后,咱们的业力也不会随之消亡;只需缘由具足,果报即现前。人生若想有福,就要种好善因,不造恶业、不结恶缘,懂得因果,就懂得了改命命运的办法。因果报应12条,实在不虚!

一、喜爱支付,福报就越来越多!

人们往往被贪欲利益迷失了心地,只想得到和拥有,却从来不乐意支付和吃亏。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多少福报。做事不要怕吃亏,不要怕支付多却没有报酬。“修合无人见,居心有天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看似是吃亏,实则是为自己的人生在铺路,乐意支付,乐意协助别人,在利益别人的一起,也是在协助自己、成就自己。因果实在不虚,乐意支付,终有厚报。

二、喜爱感恩,顺畅就越来越多!

做人千万不行做小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一时占廉价,却永久失掉人格,人生的障碍也就接踵而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别人不管给予咱们多小或多大的相助,咱们都要谨记在心,不行忘却。那种有利即来、无利即去的朋友,不行交。不懂感恩的人,心不善,自身的磁场不正,则路难以顺畅。因果实在不虚,越是懂得感恩,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顺!

三、喜爱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

人生道路需求贵人的相助,才会越走越宽。假如咱们不曾施予别人协助,假如咱们自私狭窄,别人怎会来协助咱们呢?因果不虚,协助别人其实便是在协助咱们自己。协助别人便是在与人结善缘,你给予别人恩德,日后自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没有无缘无故的贵人,只因咱们曾经种下过这个善因。

四、喜爱诉苦,烦恼就越来越多!

做人千万不要诉苦,一诉苦,福分就绕着走了。诉苦无济于事,不光问题得不到处理,烦恼也会越来越多。佛门里有句话:嗔是心中火,能烧积德行善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遇事火冒三丈,诉苦、嗔恨心一起,积德行善就没了,之前堆集的再多的福报也没了。嗔恚最耗费福报,福报没了,业障现前,困苦就来了,人生怎会顺心如意呢?

五、喜爱知足,高兴就越来越多!

看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人生,不管咱们怎么选择,都是惋惜。确实如此,娑婆国际便是充溢惋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事、任何人,都不会完美无瑕,月满则亏、水至清则无鱼,越想得到全部,反而越简单失掉,越简单烦恼苦楚。人生八苦,有一苦最累,那便是“放不下”,放不下心中的贪欲,贪得无厌,不懂得知足。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因而不要攀比,自己高兴比什么都重要。

六、喜爱躲避,失利就越来越多!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咱们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逆境,不要躲避,躲避是弱者。不要害怕失利,只需认真走过,便是强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咱们遇到什么样的缘分,是顺缘仍是逆缘,都要怅然接纳,用自己的才智和尽力去处理它,至于成果怎么,随缘即可。成功仍是失利,皆是因果缘分,只需种好了“因”,成果不重要。但是躲避,“因”没有种好,怎么会结出福果呢?

七、喜爱共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好的东西要学会共享,不要自私自利。就像佛门里说的要自度度人、自觉觉他,什么意思?自己有幸闻到佛法,并受到其利益,要懂得将此善常识共享给别人,令别人也遇此善缘而得到度化,如此,积德行善无量。不要做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小人”,窄了自己的心,福报也就薄了。

八、喜爱气愤,疾病就越来越多!

疾病从心生,莫要生闲气、闷气。气愤是在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把身体气坏了,伤心的不仍是自己吗?有何利益呢?一气愤,好运也没了。为什么人们总说“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爱笑的人,心里都是活跃阳光的正能量,心里总是装着高兴的人,幸运也爱光临。谁都不乐意看一个满脸哭丧的容貌,不气愤,不幸自会远离。

九、喜爱占廉价,贫穷就越来越多!

有那么一句话:爱吃亏的人,毕竟不会亏;爱占廉价的人,毕竟占不到廉价。每个人的福报都有定数,归于自己的,谁也抢不走,不归于自己的,贪着了也终将失掉更多。上天不会掉馅饼,不要妄想自己不该得的。不义之财再贵,也远没有自己心里的结壮重要。

十、喜爱施舍,福慧就越来越多!

“此生富贵为何因,前世施舍济穷人”,自己的福报发心施舍出去,这种积德行善不行限量。但人们往往喜爱得到,而难以施舍。所谓“贫穷施舍难,富贵学道难”,其实施舍不在贵贱多寡,关键在用心,心若不纯,施舍再多也难以有积德行善。若心里诚恳至善,量力施舍,积德行善也不行思议。施舍是释教六度波罗蜜,即六种修行的才智之首,也是佛门里最利于扶植福报的法门。

十一、喜爱享乐,苦楚就越来越多!

佛门里有一句话:喫苦了苦,享乐消福。人生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懂得爱惜、培福,反而浪费浪费,福报耗费完了,苦楚也就来临了。人到老了能够享用一定的福分,但切忌年轻时放逸懒惰。乐意喫苦,人生的福报才会越攒越厚。

十二、喜爱学习,才智就越来越多!

没有才智和福报,人生的许多奔走终将是苦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抛弃学习。不管是书上的常识,仍是来自日子的经历,咱们都要认真学习堆集,“处处留神皆学识”,懂得待人接物的才智,做一个真善美之人。除此之外,咱们也能够诵读佛经,里面的道理也能够协助咱们破除人生的苍茫和烦恼,使光明和高兴填满人世。南无阿弥陀佛。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因果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因果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因果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9/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