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其后,禅宗诸师,多劝修净,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文》言:“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因此,净土信仰深入人心,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纷纷走入净土之门,正是“年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

在信仰弘传净土的王公大臣中,不乏传扬千古之名人。如一代明君宋仁宗,归命弥陀,“夜坐无畏床,朝睹弥陀佛”,作四季念佛歌劝人念佛;又如一代名臣范仲淹,念佛预知时至,往生净土,得以披弘誓铠,还入娑婆,度苦众生,真正成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悲心。

在范仲淹不久之后,又有一位忧国忧民之宋代名臣——郑清之,在禅风盛行的南宋之际,以宰相身份,作《劝修净土文》,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诗多禅语

郑清之(1176——1251年),字德源,号安晚,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当时的明州,为南宋佛教中心,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上至朝廷名官,下至黎民百姓,多与佛教结缘。郑清之从小生活的周围,便是南宋朝廷钦定的“五山十刹”之中的天童寺、阿育王寺。

郑清之父亲一生潜心读书,藏书丰厚,又笃信佛教。郑清之深受父亲影响,亦喜好读书,甚则视书为食药,言:“肝脾何药解清虚,不用参苓不?咀。一种单方无授受,明窗端坐只观书。”

因此他常静坐读书,年少时文章超群,获大文人楼钥亟加称赏。自小常随父亲往来于寺院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佛教信仰。年少时作《咏茄》一首:“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原来总一般。”

以平常之物,道出无论僧俗,佛性平等,皆可成佛之理。

他常去禅宗大寺,五山之中的天童寺及阿育王寺,与禅师畅谈佛法,留下《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诗》十首、《赠育王堪笑翁》、《育王老禅屡惠传茗比又携日铸为饷因言久则味》、《赠云洲老师》等许多诗章,多引佛典公案,阐释佛理,著有《安晚集》六十卷,现仅存六至十二卷,其诗文“大都直抒性情,于白居易为近(《四库全书总目》)”,而且“莫不精妙,传者纸贵(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然对其文更多的评价则是“诗多禅语”,可知清之对佛法之理,领悟于诚心中,流淌于诗文间。

悲心流露

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小在佛法中熏习,又参学于山寺之间,内心慈悲自然流露。因此,在他一生为官生涯之中,无不心怀天下百姓。

嘉定十五年(1222),丞相史弥远欲立赵昀为帝,为赵昀选老师,郑清之被选中,成为了赵昀的老师。他为培养赵昀,尽心相授,多教以仁和慈爱之理,又令赵昀摹抚高宗之墨迹,于其温厚雅赡的书风之中,涵养性情。

嘉定十七年(1224),赵昀被拥立为帝,即为理宗,即位后,郑清之累次升迁至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但他生活俭朴,常常向理宗谏言,要以治国。一次理宗因宫中进鞋,虽未换新鞋,亦招谤议,便前去问清之。清之答言:“要显节俭之德,须胜过生活俭朴、如同寒士的宁宗。”理宗亦欣然接受。

绍定六年(1233),清之被拜为丞相,他以天下为己任,召回贤才功臣,那些曾远离朝政的志士贤才,多慕其德行而纷纷回朝,致使朝政局面一新,宋史评“端平之用正人,公之力也”。

他为相时,心系黎民,甚至身患重病,仍因未下雪而担忧,直至雪应期而下,心方欢喜。

淳祐八年(1248),临安又逢大旱,城中井水几尽干涸,清之七十三高龄,身体病弱,仍亲自前往仁王禅寺,设坛求雨,不顾三伏盛夏,于烈日中,虔诚跪拜,又请慧开法师诵经祈雪,顿时晴空万里变为浓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

自审根机

他身处相位,心怀天下百姓,而当时宋室危危,刚平金军,蒙古军又南下,战乱纷纷,国家风雨飘摇,人民安危难料。何处才是真正安宁之处?在百姓与佛法之间,又该如何取舍?毕竟若依禅宗修行,当念念分明,方能明心见性。而他为了家国天下,又岂有心安之时,在这纷乱的世间,又如何了生死?这成了郑清之迫在眉睫之事。

或许,也正因环境因缘之不堪,他反而更能审视内心,观察到自己根机漏劣,不堪圣道。

因此,他深知禅宗悟道艰难,说到:“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明示禅宗虽可顿悟,明心见性,但语言如火苗,机峰一错过,则难以悟道,何况亦须相应根机之人,方能会意明了。如贼识贼,不同根机之人又如何能悟。古德公案,如热油饼,若能一口吞下,则大彻大悟,否则只如蒸沙求饭,永不得悟,更何况悟后起修,成佛之路何其遥远。

甚至引公案直言,末法众生参禅打坐终难成就佛身,作诗曰:“磨砖岂角成明镜,打坐如何作佛身。静闹头头须认着,暑中冰冻雪中春。”

此处引马祖道一与怀让禅师公案,马祖道一天天在山上大石头打坐,怀让亦拿块砖于他不远处磨,天天磨。终于道一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磨,怀让说:“要磨砖成镜。”道一就大奇,砖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就问他:“你为什么天天打坐?”道一说为成佛,怀让答:“打坐岂能成佛?”

清之引此公案,意在明释,无论静闹皆须念念分明,暑热天亦如冰雪般清凉,大雪天还如春天般温暖,念念觉知山河大地,好恶美丑,无非佛法,平等一味。

如此才算参禅之根机,而他反观自己,则是:“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他深知自己内心依旧妄想纷飞,如此何能明心见性,又岂能了生死。这是机深信之体现,更是内心深处听见了弥陀的呼唤,透出净土的光明。

劝修净土

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根机不堪,又观当时学佛之人,皆以行住坐卧,语献动静,担柴挑水,无非是禅,纷纷效仿,欲明心见性。然众生根机陋劣,难以契入禅机,最终难免沉沦三途。而律教则更为难修难证,唯有净土一门,一句名号,不问行住坐卧,但能念佛,定得往生净土,此最契合众生根机。

故作《劝修净土文》,以期时人能自明根机,导禅教律皆归入净土,念佛求生西方。其文曰: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

今之学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

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此文言简意赅,上达弥陀本怀,下契众生根机,明净土法门圆摄禅教律,仗佛愿力,直达净土,八功德水,金莲花台,自然现前,无须疑虑。

此文不久之后,便得广为流传。附在王龙舒《龙舒净土文》书后,普同流通,甚至被收入《嘉兴续藏》中。清朝张师诚采辑净土诸家之要,作《径中径又径》,亦引用郑清之此文,以劝诸行者归入净土。

现存一明朝万历戊申年(1606)的刻碑文,保存完整,其中一面刻着郑清之《劝修净土文》,另一面刻着《华严经》文段,可见此文备受净土行人重视,流传广泛。

广度有缘

一篇净土短文,一本古旧残书,因缘会聚时,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遇见,也许便是生命的转折。近代净土高僧印光大师,便是如此,遇见了一本残缺的净土典籍,从此走入了净土之门,引领着无数行者,走在净土光明的大道上,一路向西。

1881年,刚出家的印光大师,因家人反对出家,便以母亲病重为由,将他骗回家中,并严加看管。印光大师乘家人不备,再度逃回出家寺院——终南山莲花洞寺。后因担心家人追来,准备前往南方小南海参学。于是登山涉水,只影孤征,行脚到湖北竹溪莲花寺,暂时停留,在寺院中担起寺院所有打杂事务。

后来,在一次晒经书时,偶然读到一本残缺的《龙舒净土文》,读后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净土为期,弘扬净土一法。后对此书校对重刻,广而流传,并作序大赞此书导净土之功,且劝净土行人“《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此书万不可忽也”。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人物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人物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8/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