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从出家到觉悟成佛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人,他的父亲是当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释迦”是他所在家族的族名,“牟尼”意译为圣人。“释迦牟尼”则是他成道后,人们对他的尊称。 传说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的母亲)快生产时,按当地的风俗,要回到娘家去,然而在回家的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看到了花园里的一棵美丽的无忧树,她将左手攀著这棵大树的树枝时,悉达多王子就降生了,蓝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已由尼泊尔政府作为佛教胜地加以保护,迎接来自世界各地佛教徒们的参拜。

摩耶夫人生下悉达多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幼年时代的太子是由姨母抚养长大的。净饭王晚年得子,喜出望外,一心希望他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他聘请当时著名的学者,教导太子文学、哲学、算学、兵法、武术,少年时代的太子天资聪慧,闻一知十,没几年便博通了一切学问,也拥有优越的体力角斗,和超人的射箭武艺,然而在无忧无虑的年龄里,他却表现出与其他同龄的孩子决然不同的特点,喜欢沉思、默想,身边的日常小事,常心有感悟。在一次出游的途中,见到一位饥渴疲惫的农夫用皮鞭拼命抽打著一头耕地的牛,鞭打处鲜血淋漓,被耕犁后的土地里翻起的虫蚓,被飞鸟啄食,飞鸟还未吃饱,又被天上的秃鹰吞唑。这种弱肉强食的情景使他感到世间的不平等;另一次在路边见到一位衰弱不堪的老人形同骷髅,一步三颤,气短无力;又见到呻吟苦熬的病人,生命垂危的样子;不远处嚎哭送葬的人群,抬着死者的棺材……

这一幕幕苦景在少年太子的心中重如千斤。“人生为什么这么苦?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解脱这些苦?”太子在心里反覆苦苦地自问著,却找不著答案。太子因此更加努力地读书、思索,刚开始时把希望寄托在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书》上,但书中没有解答他的问题,经过反覆的思索后,太子意识到,“知识”和“王位”无法真正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诸苦,这使他陷入更深层的思索中,于是下定决心出家。净饭王无法明白儿子为什么在这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上烦恼不堪,他曾百般相劝,但面对儿子提出的问题,却哑口无言,只好期望以人生的享乐、美色,去冲淡儿子心中的胡思乱想。于是在太子十六岁那年,净饭王命令太子结婚,娶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妻,六年后生下一个儿子:罗喉罗,既使如此,悉达多太子还是没有改变出家寻求解脱之道的想法,而且想法与日俱增。净饭王得知儿子的心事又为他建造了春、夏、秋、冬四季宫殿,并赏赐众多美女,昼夜欢宴,歌舞笙华,期待以富贵快乐的生活改变太子出家的想法,然而在悉达多太子的眼里,这一切只是过眼烟云,溺人的泥坑和熊熊燃烧的火宅,反而更坚定出家的决心,终于在一个月圆光辉的夜里,不辞而别离开了他的王国进入一片广茂的森林,在这里他脱下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位修道者,那年他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

得知王子出家后,净饭王非常震惊,多次派人劝说太子回心转意,但都被拒绝,无奈为保护太子的安全,净饭王从亲族中选派了五个人,随同太子出家,这五个人在佛陀成道后即成为他首度的五位弟子。也是佛教僧伽组织的首批成员,史称五比丘。他们分别是憍陈如、额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俱男。悉达多王子带领他们寻访了当时印度的几位著名学者,跟随他们学习苦行、禅定等修持方法。古代印度哲学流派很多,据说当时有六十多种,他们对人生的目的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见解,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派,宣扬“断灭论”,认为人死后,一切归于断灭,不再有任何形式的存在,死亡即是一切的终结,唯有眼前的一切才是真实的,在这种世界观的引导下,主张及时行乐、纵欲;因为死后一切皆不存在,更不承认“业力”的作用。与此相反的另一派则认为人死后还有一个不灭的灵魂,人要想得到灵魂的安乐,就必须在生前通过严酷的苦行而达到解脱的境地。此一思想被当时的很多宗教团体奉行著。佛陀在觉悟前也曾修习过这种苦行,在六年的艰苦修行中,身心不动,日食一粒一麦,以禅悦为食,但这一切并没有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悉达多太子自知无益的苦行并不能获得真理,无益于解脱,于是毫不犹豫地走出苦行林,在尼连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接受了牧羊女乳糜的供养,逐渐恢复了体力,这一切使得跟随他的五位同伴大惑不解,认为悉达多太子放弃苦行是退失了道心,相约不再理睬他,不久远离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继续他们的苦行,悉达多太子一个人渡过尼连禅河,走到迦耶山附近的菩提迦耶,来到了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他发出坚强的誓愿道:“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宁愿身心粉碎,誓不起座!”

此后悉达多太子结跏趺坐,进入禅定,此中四十九日,经历了无数烦恼魔障,太子意志坚定,始终不被动摇,结果终于降伏了魔王,彻悟心源,破除了一切妄想、执著,断尽了最后一丝烦恼,见凌晨闪耀的星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此时此地悉达多太子成为了大彻大悟的佛陀。这棵大树也被人们尊称为菩提树,这棵树虽经历了两千多年,曾几遭砍伐,但都奇迹般地发芽萌枝,现今仍屹立在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郊,成为人们心目中觉悟的象征。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人物故事》感恩您转发支持人物故事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人物故事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8/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