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钰的佛教绘画缘起


岳钰背着背囊走了64个国家,亚洲地区的佛教圣地皆尽远足。看了300多个世界著名博物馆,见的多了也就知道什么是祖国珍贵的东西。纵观亚洲文化,如若取掉佛教文化,将无从谈起。故而佛教文化是亚洲最为普及且形成共识的“普世文化”,遍及整个亚洲,远及世界其他地方……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多数中小学的校舍,都是由原来的寺庙改建的。后来才知道改庙办学还是清末的一次改良。放学回家后母亲的训斥是“又到哪儿玩游戏去了,弄的灰头土脸”。当看了《俗语佛缘》一书后,才知道母亲一句话中两个关键词都是佛教用语,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岳钰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不懂佛教,就不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母亲是初中生,然而她对子女的教育不是用嘴说,而是到吃饭时先在窗外看岳钰在干什么,如在看书或画画,她就把饭盛好端来,这样久而久之岳钰就在家长的褒贬中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有一个阶段只要能看懂的书,见书必读,岳钰家四壁的书皆有岳钰所做的眉批。但对岳钰影响最大的是阎丽川先生的《中国美术史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共编《中国文学史》、丰子恺的《欧洲十大音乐家》这三本书奠定了岳钰当画家的人生道路。岳钰还有个习惯,只要是书中描述的地方,岳钰都要亲眼去看看它说得对不对。只要能攒点钱,就扒火车去游历了,像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小学时去的。姐姐比岳钰大十几岁,她是最支持岳钰外出的人,每当母亲出于母爱舍不得儿子外出时,姐姐都会站出来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就连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联,姐姐也是这样支持岳钰去的北京。也因此在毛主席第七、八次连续两天接见“红卫兵”中,才见到“岳钰们心中的红太阳”。

文革因为“成份”问题,家被抄后断了经济来源,岳钰就干起了那个时代的勤工俭学:“挂坡儿”,就是用绳子挂在人力车前帮人家上坡,中午饭便是用“不要钱”的面汤泡个馍吃。然而唐僧取经的故事,让岳钰明白信仰是到达目的的动力。现在岳钰仍保存着那时在垃圾堆捡废报纸、废杂志,将上面的画剪下来贴在大本子上临摹,这便是岳钰的画册。买不到的画册,就用硫酸纸描下来。高中毕业,大学停办被分配到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工作,并到北京、天津学习象牙雕刻。岳钰的师傅杨士慧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中都提到过,当时特艺厂集中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康师尧、崔振宽、江文湛、郭北平等等。因为工作关系岳钰又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寺院,这样离佛教文化就更近了……岳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考上了第一批公费艺术类留学生,在日本各地又看到了真正唐代佛教艺术的众多遗址。作为专家又被派往非洲援教。日语里有;“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知道自己国家的好与坏”。法语里有:“用自己的双脚读历史。”这都是岳钰喜欢的话,也正因如此岳钰背着背囊走了64个国家,亚洲地区的佛教圣地皆尽远足。看了300多个世界著名博物馆,见的多了也就知道什么是祖国珍贵的东西。纵观亚洲文化,如若取掉佛教文化,将无从谈起。故而佛教文化是亚洲最为普及且形成共识的“普世文化”,遍及整个亚洲,远及世界其他地方。而且佛教虽诞生于印度,但真正让佛教兴盛并枝繁叶茂的是中国和斯里兰卡。而在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六大祖庭皆在长安。这是因为周、秦、汉、唐时期的中华文明,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的先进文明。

今天,当中国经济攀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文化的战略,是正确而伟大的。而且陕西的各级领导也为艺术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这艺术多元繁荣的时代,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应潜心干好自己的事,接地气,服务大众、服务基层,创作出能走进人们心灵的作品。世园会张锦秋大师用现代玻璃幕墙技术建造了一座玲珑宝塔,它既是空间的制高点又是文化的标志,建筑内部的中心墙要求画上菩提树,她是真懂文化,因为佛陀就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为智者,故菩提代表了佛教的“智慧”。将现代技术与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便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岳钰这次为大兴善寺创作的大型壁画《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就采用了印度贵霜王朝时期的服饰。以中国传统壁画制作中的沥粉、贴金、镶嵌技法绘制而成,岳钰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真谛,也是盛唐汉地佛教的表现特征。佛教绘画不仅仅是一个佛形的外壳,因宗教偶像的庄严肃穆、动作、手型都有严格的规范,佛教称“手印”。佛、菩萨都有固定的格式遵循,这在《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有严格的规定。岳钰根据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西域佛教、汉地佛教资料恭身敬造的《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宗师肖像画,特别是不空在大兴善寺翻译了500余部佛教经典。惠果、一行法师均为其弟子,并完善创立唐密,后传至日本称为“真言宗”,即东密。这也是岳钰为弘扬佛教文化所尽之绵薄之力。

中国传统对先贤的敬畏之感是孝道的核心,我们现在国内庙宇众多,然而对于师承关系人们从视觉上很难找到。故用艺术肖像的手法庄严地表现出宗教的精神,要胜过文字和口头的描述,这即为读图时代艺术的力量。晋代和尚法显去印度取经要比唐玄奘早200多年,况且64岁高龄,而玄奘取经时仅29岁,由于年龄的差距,看似相同的困难对两人来说都有天壤之别。他们均有著作,前者为《佛国记》,后者乃《大唐西域记》。可唐僧家喻户晓,晋僧法显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农耕社会资讯功能手段,小说通俗化的文化力量,一部《西游记》让唐僧插上了名人的翅膀。在资讯手段发达的信息社会,如何让地下的文明地面化,让尘封在史书中的文字形象化,这就是陕西用自己丰富的“文化宝藏”,迎接“创意经济”到来的新机遇。

点赞推荐

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遇到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女婿朱镜宙先生告诉我的。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变要看大众是什么想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负的责任最大,能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

旁白:话说学贯古今的苏东坡苏大居士一天正在修习禅定。(苏东坡徐徐出定,捻须而说)苏东坡:妙啊!妙啊!俊儿,俊儿!(俊儿上)俊儿:是,老爷!苏东坡:笔墨伺候!(俊儿端笔墨,递笔,东坡挥毫)俊儿:老爷,这..

如果你看到一颗流星,你能不能把它送给那个苦候已久的男孩。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流星的故事。他曾经含着泪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缘的开始。这个故事也是个缘的开始。缘使得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成为..

当这栋五层的楼房倒塌时,霜正在一楼的办公室里加班,吃着石给她送来的夜宵。他俩是一对新婚数月的小夫妻,恩爱非常。石比霜大八岁,从三年前认识起便对霜珠似宝地宠爱着。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几经努力仍无法调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

2003年5月1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不少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土耳其中央政府和附近省份紧急向灾区派出了救援人员。5月2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

无住是感应的原理感应,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体证。然而感应处处有,希求却是不可得。因为佛教认为感应是自然理则的运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颠倒妄想的魔境。说起感应,真是随处..

成孝法师往生净土前的业障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地藏法门这方面的认识,我从初学佛开始,到接触到这本经,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经,但是对地藏经没有充分认识,忽略了这经的本身意义,就是一味的求愿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庞氏姐妹亲见观音双双出家莫老(莫正熹老居士)继续又说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和皇仁书院,是同样出名的学院,有一个姓庞的女子,在该女书院读书毕业的。她听闻普陀山有观音现相之事,就从香港跑到上海,她..

我过午不食的经历心情激动,写得比较长,师兄们见谅。末学上周在佛前发愿过午不食,并祈请诸佛菩萨及龙天善神加持。除了实行过午不食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以外,几天以来,由于三宝的加持,末学并没有感到饥饿或者精力..

诵持施送地藏经眼睛放光显神奇我读完地藏经有一个亲身体验,就是我一诵地藏经的时候我眼睛模糊,诵上的时候眼睛很清楚,诵下的时候我就是戴着老花镜,忽然有一天我梦见地藏王菩萨,我这个人悟性低,我也不知道,梦见..

诵经送走两冤亲债主我的大灾大难日都出现在佛菩萨圣诞日,三十六岁,四月初八黑夜差点烟闷死,三十七岁又在新天堡车管所出了大车祸,最后二月十九出的车祸,我就在医院急诊室住了十五天,一共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最..

一位北大硕士的学佛之路——人生定位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都有一些人从小就因前世同行等流果的熏染,而致很小时便与佛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如果他们前世与佛的因缘比较深的话,那这一世与佛法的渊源也更为殊胜。他们..

感动:三袋米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

    《新闻资讯》感恩您转发支持新闻资讯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5/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