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戒酒的原因和酗酒会得到的果报


佛教为什么戒酒的原因和酗酒会得到的果报

释教是反对喝酒的,无论在家、落发,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界说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变成的穴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变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彻底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梵语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药草酒等三类洒的分类。

又据《底子说全部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造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变成者称为杂酒。严厉地说,凡是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迷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造)、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饮咽则犯。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落发、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释教之底子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喝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释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根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依律藏诸典,如《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律》所载,佛陀本人对“不喝酒”戒进行详明的阐说和严厉的标准,是在当时印度的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

关于喝酒的过错,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概括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人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日子、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落发世人的开示,不只止于人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喝酒对出生的终极摆脱的极大危害。

前者论述,《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劝诫他人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便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患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才智日损。

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日子和乐。第二类阐说甚多,如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喝酒所发生的过错(文繁不录,附于选例),除函括前类过错加以更细密的分析罗列外,更从繁殖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阻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总归,酒是昏狂之药,全部严重的过错都因此而生。

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全部戒,造全部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故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乃至有宁饮毒药不行喝酒的教诫。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全部众生心生倒置,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只禁止自己喝酒,并且禁止教人喝酒,不得操持、感染任何酒业、酒缘。

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喝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报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想念果。

深度解析释教禁酒原因 喝酒会导致惨烈因果!

释教中喝酒犯戒律 (资料图)

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年代的印度发生过实践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乃至因犯戒喝酒,被爸爸妈妈逐出了家门。

不过,释教徒亦非绝对地不行喝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本来嗜酒,落发后因戒酒而病瘦不调的和尚,佛陀也非毫不通融而一味禁制,而是为其略开便利之门。

《底子说全部有部目得迦》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洒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许“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沾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

又《毗尼母经》卷五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不过这些便利,在佛陀入灭后,亦成为引来争论的问题。

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屑细的十事,当做破例而允许实行,被保存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然后直接导致了闻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释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存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情绪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

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和尚“和水喝酒”以看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不合法的。汉传释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允许和尚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喝酒”,直接服饮也是能够的,较原始释教似为宽松。

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干服用。

综上所述,尽管随着对象、时域的差别流迁,“不喝酒”戒的某些具体细微的规定有所不同,或宽或松,但作为行为指导标准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喝酒、禁止信徒喝酒的主旨一直一以贯之。

这种鲜明、坚决的态度,大概是释教基于以无明欲求为存亡苦本业缘观,以清净离染为摆脱正道的修行观,以及将建设一个清明、健康、和谐、美满的理想人类全景作为本身任务的终极价值重视,所必定表现出来的吧。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戒酒》感恩您转发支持戒酒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戒酒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3/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