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禅道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佛教禅宗禅道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宋代禅宗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地: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顿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么咱们应该怎样了解这三种境地的意思呢?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句话说的是,人们对看到事物的开端感受,由于这时候人没有太多杂乱的观念在里面,可谓初识国际,纯真无瑕。眼睛看见什么便是什么,山便是山,水便是水,没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说,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是它自己本身。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句话是说,咱们看到人间万物之后,开端对他们进行思考,咱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榜首印象,咱们开端探寻事情背面更深层的东西。所以咱们说“白马非马”,“陋室不陋”、“花非花,雾非雾”,山水虫鱼,万事万物都不是它自己本身。梅花成了“高杰”,莲成了“出淤泥而不染”,千里马成了“天才”,《白杨礼赞》的不是树,《海燕》也不再是翱翔的海燕。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咱们看到了更多的文明内涵。

看山不是山,给咱们的负面影响

在咱们经历的事越多,对这个国际的观点就越杂乱,咱们发现自己曾以为的“人人相等”是错的,人的智力、财力、长相、基因、老爹布景都是不相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错的,善纷歧定有善报,恶纷歧定有恶报。“长相不重要,心灵美就好”是错的,这是看脸的国际。“尽力就能够成功”是错的,尽力一辈子,不如“拆”一下,尽力一辈子不如拼老爹。“人要脸,树要皮”是错的,没脸没皮,天下无敌。

这个时候,咱们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水现已不再是那个单纯山水,咱们也不再是曾经的咱们。

禅中顿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里所说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初识,利诱之后的大悟,是咱们留下好的文明认知,把不好的观念摒除之后的山水,是更有韵味的山水。

咱们又从头认识到“万物都是相等的”,这场生计的竞争在几亿年前都现已开端了,适者生计,用进退废,物竞天择。“长相没有那么重要”是对的,漂亮的皮郛千篇一律,风趣的灵魂二百多斤。“尽力就能够成功”是对的,由于不尽力是不可能成功的。“善恶终有报”是对的,社会在各方面惩罚着伪君子的日子,否则为何一些腐败分子在被抓之后,才总算放松能总算能睡一个安稳觉了呢?

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身运营的道理,扔掉那些锱铢必较,专注于做自己以为有价值的事情,滚滚红尘任他翻滚,冗杂尘俗一笑了之。人本是人,不用刻意去做,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向,这便是禅宗的三境地吧。

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约束”或者“心智开释”是什么?

是拥有之后的放下与释怀。是尝过悲欢离合咸之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到达了必定的境地。

如何了解「境地」二字?

网友的答案:庖丁解牛是个好比如。一开端,你看见的是牛。你不了解。你硬砍。砍得很累。你技艺不够,一起心态也会出问题。你会由于短少掌控力而发生不良情绪,你会不满,会焦虑,会怨恨,会紧张。这些都会影响你的自我判断。

后来你目无全牛了。你能够轻松解剖牛。你能够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随心所欲。一方面是你的技巧,一方面是你的心态。

1、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言《寄全椒山中道士》,仅仅原诗末尾为“何处寻行迹”,不知为何。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②。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④。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②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③该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阻隔人世的幽独贫苦日子。荆薪:柴草。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④瓢:将干瓠刳空,剖而为二,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用具。风雨夕:风雨之夜。[赏析]

这首诗写对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风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诗寄意。诗中的道士形象明显,过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贫苦幽独的日子,在寒冷的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诗人思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风冷雨中的他。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儿去寻觅这闲云野鹤相同的人呢?自但是富有韵致,留给人以无穷意味,为后世论者所称赏。全诗用语平直,意境幽远。

2、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出自《苏轼文集》卷20中《十八大阿罗汉颂》提到的第九尊者德颂词。

现存译经中有关十八罗汉的最早典据,见于唐代西天取经的玄类大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译音冗杂冗长,到了明代已逐渐地我国化了,而以“绰号”代之:

1、降龙;2、进书;3、梁武帝;4、开心;5、长眉;6、达摩;7、力风;8、志公;9、目莲;10、伏虎;11、戏狮;12、献跋;13、进香;14、进花;15、布袋;16、进灯;7、悟道;8、进果。

《苏轼文集》卷20有《十八大阿罗汉颂》:(下文多有讹误之处,惜无原书核对之。)

榜首尊者,结跏正坐,蛮奴侧立,有鬼使者稽颖于前,仆人取其书通之。

颂曰:月明星稀,孰在孰亡,煌煌东方,惟有启明。咨尔上座,及阿闍黎,代佛出生,是大弟子。

第二尊者,合掌趺坐,蛮奴捧牍于前,白叟发之,中有琉璃器,贮舍利十数。

颂曰:佛无灭生,通塞在人,墙壁瓦砾,谁法非身。尊者敛手,不起于坐,示有敬耳,起心则那。

第三尊者,扶乌木养和,正坐,下有白沐猴献果,仆人执盘受之。

颂曰:我非标人,人莫吾识,是雪衣者,岂具眼只。方食知献,何愧于猿,为语柳子,勿憎天孙。

第四尊者,侧坐屈三指,答胡人之问,下有蛮奴捧函,童子戏捕龟者。

颂曰:彼问云何,计数以对,为三为七,莫有知者。雷动风行,屈信指间,汝观明月,在我指端。

第五尊者,临渊涛抱膝而坐,神女出水中,蛮奴受其书。

颂曰:形与道一,道无不在,天宫鬼符,美往而碍。婉彼奇女,跃于涛珑,神马屁舆,摄衣从之。

第六尊者,右手支颐,左手捎稚狮子,顾视仆人,择瓜而剖之。

颂曰:手指雏貌,目视瓜献,甘芳之意,若达于面。六尘并人,心亦遍知,即此知者,为大摩尼。

第七尊者,临水侧坐,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胡人持短锡杖,蛮奴捧钵而立。

颂曰:我以道眼,为传法宗,尔以愿力,为护法龙。道成愿满,见佛不作,尽取玉函,以异思递。

第八尊者,并膝而坐,加肘其上,仆人汲水过前,有神人涌出于地,捧盘献宝。

颂曰:尔以舍来,我以慈受,各获其心,宝则谁有。视我如尔,取与则同,我尔福德,如四方空。

第九尊者,食已璞钵,持数珠诵咒而坐,下有童子构火具茶,又有埋筒灌水莲池中者。

颂曰:饭食已毕,璞钵而坐,童子著供,吹禽发火。我作佛事,渊乎妙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十尊者,执经正坐,有仙人侍女焚香于前。

颂曰:飞仙玉洁,侍女云渺,稽首位香,敢问至道。我道大同,有觉无修,岂不长生,非我所求。

第十一尊者,肤坐焚香,仆人拱手,胡人捧函而立。

颂曰:前圣后圣,相喻以言,口如布谷,而意莫传。鼻观寂如,诸根自例,孰知此香,一位千偏。

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腾出于上,有大鳞出其下。

颂曰:默坐者形,飞空者神,二俱非是,孰为此身。佛子何为,怀毒不已,愿解此相,问谁缚尔。

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侧坐,仆人捧函而立,有虎过前,有童子怖匿而窃窥之。

颂曰:是与我同,不噬其妃,一念之差,堕此墅斋,导师悲憨,为尔擎叹,以尔强烈,复性不难。

第十四尊者,持铃样正坐涌咒,仆人整衣于右,胡人横短锡跪坐于左,有虫一角,若仰诉者。

颂曰:彼鬓而此,长跪自言,特角亦来,身移怨存。以无言音,诵元说法,风止火灭,无相仇者。

第十五尊者,须眉皆白,袖手肤坐,胡人拜伏于前,蛮奴手持拄杖,使者合掌而立。

颂曰:闻法最早,事佛亦久,髦然众中,是大长老。薪水井臼,老矣不能,摧伏魔军,不战而胜。

第十六尊者,横满意跌坐,下有童子发香篆,仆人灌水花盆中。

颂曰:盆花浮江,篆烟缭青,无问元答,满意自横。点瑟既希,昭琴不鼓,此间有曲,可歌可舞。

第十七尊者,临水侧坐,仰观飞鹤,其一既下集矣,使者以手指之,有童子提竹篮,取果实投水中。

颂曰:引之浩茫,与鹤皆翔,藏之幽静,与鱼皆沉。大阿罗难,人佛三昧,俯仰之间,再捎海外。

第十八尊者,植拂支颐,瞪目而坐,下有二童子,破石榴而献。

颂曰:植拂支颐,寂然助跌,尊者所游,物之初耶。闻之于佛,及吾子思,名不用途,是未发时。

罗汉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历史上还呈现过三十二罗汉、五十五罗汉、五百罗汉。近代罗汉堂中,除五百罗汉外,常有济公呈现。济公实有其人,乃是南宋僧人(1148-1209),原名李心远,台州(今浙江省临海)人,落发后法名道济。他在杭州灵隐寺落发,后移净慈寺。据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特别是狗肉蘸大蒜,举动如痴如狂,被称为“济癫僧”,他后来被神化,以为是降龙罗汉转世,被尊称为济公。这是个土生土长的,塑造得极有特性的我国罗汉。他具有劳动人民所喜欢的诙谐诙谐的性情,能作些出人意料的快心之事,所以,他是我国封建社会颇得人心的罗汉。惋惜,据民间传说,他去罗汉堂报到晚了,只能站在过道里(如江南某些大寺),或蹲在房梁上(如北京碧云寺)。游罗汉堂的人,对这仅有的破例安排印象十分深刻。

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出自《五灯会元》第二卷。

原文如下:

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

师回:“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僧无语。

师复曰:“理会么?”

曰:“不会。”

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摩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尽在汝分上,全部自看。”

这里体现出禅宗注重自修自渡,并不特别垂青外在力气的特征。这则公案讲的是崇慧禅师故事。崇慧(?—779年),俗姓陈,唐四川彭州人,住安徽天柱山二十二年,是牛头宗五世智威禅师的弟子。“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长空万古存在,风月每日不同,隐指佛法长存,而禅语是每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本身,悟在现在。

芳代表真理,禅宗建立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指释教),禅讲究的是觉悟,觉道即对佛道的觉悟,迷为世人,觉为佛。所以讲究“开口失命”,依据楚圆禅师的描绘“药多病甚,网细鱼稠”所以说多了,反而使人茫无头绪。又要不断的说,德山禅师讲”若要发问就错了,若不发问又是对禅的违反。“禅不是向外打听,去追问而得到的东西,是要去内心的体悟而到达明心见性。当真正到达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达照法师:人生应具备的三种境地

【人生境遇何须料,岁月无痕独自游。 寄语现在营营客,回光一照是来头。】

人生应该具备三种现实而逾越的境地,但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人生,更不知道这最珍贵的三境地了,这是多么惋惜啊!

榜首种,看全部事物都能相等,不管善恶好坏,不管是人我互相,仍是凹凸胖瘦,各式各样之事物,形形色色之人生,都完全是一味相等,无有丝毫不同可言。这是人生内在的榜首种境地,理解并能够安住于此境地中,全部粗重烦恼不能沾身,何其快哉!

第二种,看全部事物都有不同,世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事物,不管天上人间,仍是山穷水复,每相同事情物体的存在,都有其本身共同的价值意义,并逐渐学会善加利用。一滴水、一缕丝、一阵清风、一团乌云,都有其独立的地位。物为我所用,非为我全部!因而,不舍全部不同之法,而能愈加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何其幸哉!

第三种,是将以上两种境地浑而为一,风平浪静,求同存异,自他相济不贰,相即相从,各有界限而不可分离,浑然一体而互相清晰,真是难以想象,何其淡哉!

有的人在一念回光灵明一照,当下就能具足这三境地。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从榜首第二然后臻至第三。假如一个人活到最终,也还不能到达榜首种境地,他的人生简直便是虚度,不管在现实日子中多么荣耀、多么得意,也只不过是一场美梦罢了。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道》感恩您转发支持禅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53/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