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佛教禅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禅”的最高境地便是不“著相”。所谓不著相便是看空世间全部事物实体,凡是著相的人很难进入“禅”的最高境地。 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来到我国时,曾与梁武帝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 梁武帝是一个信佛虔诚的皇帝。他见到达摩禅师时,问道:“我登临帝位以来建了不少庙,印了不少经,供养了许多僧尼,是否有大积德行善?” 达摩回答说:“没有。” 梁武帝感到很奇怪地问道:“为什么呢?” 达摩说:“由于你所做的仅仅寻求尘俗的小果报罢了,说不上真积德行善。”

梁武帝又问:“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大积德行善呢?” 达摩回答说:“真积德行善是圆融纯洁的才智,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不可能用尘俗的方法得到它。” 梁武帝听后大为不悦。 达摩发现梁武帝离真实佛理还很远、且与梁武帝没有缘分,就前往北魏嵩山少林寺去了,并终究开创了中土禅宗。在咱们周围处处都有“相”,人们执着于它,寻求于它,陷溺于“相”中,无法自拔!《金刚经》云:“菩萨无住相施舍,福德亦如是,不可思量。”一个索要施舍报答的人与没有施舍的人是没有实质不同,仍然在生死当中,有时乃至是造业,由于他愈加执着于“相”,愈加地期望报答,也愈加地贪婪。 白居易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当梦是浮惹事?为复浮生是梦中?”人生如梦。

在咱们的日子中每天都有明争暗斗,离心离德,令人好不疲乏。惟有远离对错、自我洒脱才能脱离苦海。关于悟者而言,梦便是日子的镜子,告诉你所执着的东西都是虚空,世上的全部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头,能在心中常驻的惟有心识、佛性罢了。人生当真是:“来时无迹又无踪,去与来时势一起。何须更问浮惹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之“相”万千亿种,人之“欲”亦万千亿种。疲于欲中的人们忙忙碌碌,劳费精力,若有一点不顺,就会心神不宁,思虑重重。但人生之含义并不尽在于此。须知“相”本为空,追寻一辈子的东西,到死那一天也不会陪同你去另一个国际。人生苦短,何不潇潇洒洒、快高兴乐地度过。所谓“尘网依依三十春”怎及得上“心头无事一床宽”。

宋朝一诗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应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人都应遵从自己的本性,如云水一样天然,去掉非分之念,忘却尘俗之扰,顺应自己的佛性,那人生就再也不会有悲伤、嫉妒、苦恼、不平,更多的是调和与夸姣。这样的国际才是和平缓喧嚣的。 生命!咱们既要好好把握,又不要过分地执着,贵在用大才智看破欲望带来的苦恼,也贵在不被“相”所纠缠。让自己的心契入天地至理,顺应天然,笑傲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高兴的。正所谓“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在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人生!当如“扫相破执”,寻回自己,“明心见性”,纯洁天然。

禅是释教的魂,也能够说是各行各业最高境地的魂。实际上我国的形而上学、易经八卦,也是禅的思维、禅的境地。

有人把我国的儒释道文化用一副精粹的对联归纳了:诸子生百家,三教衍九流。

百家,是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衍生而来,讲的都是世界人生之理。

九流,是从三教中衍生而来,三教又是诸子的本源,不管哪一“子”,都灵通三教。

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圣人,他们都通晓禅,都是从禅里面衍生而来。所以说三教是一体的,九流是同源的,百家讲的都是同一个理,万法入的都是同一个门。

正所谓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要想了解我国文化,就必须了解诸子和三教。

什么是禅?禅是一种日子方式,一种人生状况。

为什么咱们要学禅呢?禅与咱们的日子、人生以及实际社会有什么联系呢?不学禅行不行?

你能够不学禅、不信禅,可是你的日子、你的人生,不时处处都包含了禅的状况(境地)、禅的思维。你能够不称之为“禅”,可是禅无所不在,无处不是。

一个真实懂禅的人,必定超越了自我,能与环境、与万物融为一体。懂禅的人是没有自我的,在为人处事中,他必定会换位思考,乃至直接站在对方的态度考虑问题。

尽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是以道、以德、以仁义礼智信来教化大众,大众则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为人生方向。可是现代大都我国人并没有继承先人的文明和名贵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到现代已经断层了。

失掉教化的我国人变得没有信仰,以物质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逐钱财,为自己谋利益,变得自私、狭隘、头脑杂乱,不讲游戏规则,不讲信誉。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终究的文明,必定是归于简略。

简略是一种才能,一种境地,而禅便是一种简略的状况。人变得杂乱简略,从杂乱变成简略则十分不简略。

有时候咱们做得到,可是不敢做,不是才能不够,而是境地不够,而境地最能表现禅。

当咱们考核一个人时,才能固然要看,但最主要是考核他的境地,由于境地包含了一个人的质量,而一个人的最高质量也是归于简略,归于禅。

如果你的日子真的回归到简略,干事情时,就不存在很辛苦、很累,或许没有办法的状况。在五十岁之前,咱们往往把事情看得很杂乱,干事情时,不管它适不合适咱们,只要自己喜爱就去做,就去尝试。

五十岁以后,咱们逐渐开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干事情了。有些事情尽管很好,但不合适咱们,就不去做了。

五十岁之前干事,表现的往往是才能,是做加法;五十岁之后,表现的则应该是境地,是做减法。

修禅,刚开端也是做加法,最后转成减法,减到没有一法,归于零。

修过禅的人都知道,刚开端让你的心有所住,你才会回到当下,到达一心不乱。当你能不时回归当下,一心不乱时,才开端修无为法,什么都是不做而做了。

这个“不做”,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不合适咱们的不做,做一些合适咱们的。

例如我是和尚,尽管寺庙有很多商机,可是这不合适我,我就不做,而让俗家弟子、信徒们去做。咱们和尚做什么呢?研习佛法、传播佛法。

懂禅的人给自己做的人生定位和选择都是很精确的。当你到达了禅的境地,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简略,越来越摆脱。

禅不是释教,可是释教、其他宗教,乃至各行各业都包含了禅。

各行各业如果终究不回归禅,不到达禅的高度,就意味着它无法突破,达不到这个行业的最顶峰。

日本的稻盛和夫学了禅,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学了禅,国际上好几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学了禅,所以他们的事业到达了顶峰,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饯别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实质的智者。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摆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任务,将终身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全国苍生经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联系:我与家庭的联系,我与社会的联系,我与国家的联系,我与天然的联系,然后获得美好圆满的人生。

/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道》感恩您转发支持禅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53/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