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供香的种类和说法意义


咱们常常看到释教寺庙里焚香顶礼。释教以为,卷烟旋绕中,其实也代表供香者的一份忠诚。其实,现在的焚香,并不局限于释教,即使是世俗中不信佛之人,也有许多朋友喜爱焚香。就由于那种淡淡的香味,能使人心平气和,烦恼顿失。那么,供香有哪些意义呢?

1、戒定慧之“心香”:

释教以为,经过“身口意”的修行,让自己身心俱得清净,取得醒悟和才智。也便是指经过修行“戒、定、慧、摆脱、摆脱知见”这五种积德行善,就有或许成佛,因此叫做“五分香”。以此来供佛,叫做“理供佛”,也叫“心香供佛”。咱们现在也常说“心香一瓣”,其实来源也在于此。

释教信众在焚香时,一般伴唱 “香赞”,也是焚香供佛的一种标志意义。在卷烟旋绕中佛号呢喃,也平添几分庄严肃穆之感。听说,香严童子便是由于闻到比丘燃烧沉香而悟道,并证得阿罗汉果;释教甚至还以为有一个“众香佛国”,那里的全部都是用“香”作成的,而“香气”就好像咱们说话的声响。

2、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里叫做“健达”。在古印度传说里也有“香神”,又叫“乾闼婆”。这个香神不吃酒肉,只以香味为食,关于香神而言,“香味”能资长他的阴身。由于它的阴身散发出香味的原因,所以被叫做“香神”。再后来,被释教引进,成为释教的“护法八部”之一。

听说释迦牟尼当年住在孤单园时,有个叫“富奇那”的信徒修建了一座旃檀堂,准备请释迦牟尼去讲法。富奇那手持香炉,对着孤单园的方向遥遥焚香礼拜。那卷烟飘到孤单园,竟然萦绕在释迦牟尼的头上,久久不曾散去,形成一顶“香云盖”。

释迦牟尼感知了富奇那的诚心,立即起身前往旃檀堂。后世释教据此以为,“香”便是信使,更是信佛之人与佛陀交流的手段,所以有“香为佛使”之说,这也是释教里拜佛供香的来源。

信佛之人以为,焚香礼佛,便是一种忠诚的、真诚的供养,由于“香”是传递忠诚与决心的前言。焚香过程中,能使人繁殖一种清净、忠诚、忘我的思想。不信佛的人,看着缕缕幽香袅袅上升空际,也是寄托对先人、英灵的思念之情。这两者的对象不同,但包含的恭敬之情是相同的。

在释教的供养里,有以香、花供养的。听说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分,有“香如须弥”的境况;一起,一般来说,“香”和“烛”一般一起供养。后来,人们对因学佛、信佛而发生的往来,称之为“香火因缘”,把拜佛的人叫做“香客”;世俗人也把友善的交集叫做“香火之情”。

3、行香走法:

所谓“行香”,便是持香行走。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小故事。听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生性贪婪的人,积储了七瓶金子,便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埋藏起来。后来患病不幸身故,变作一条毒蛇守着金子。过了许多年,毒蛇守得厌恶了,恳请一个行人把金子代为捐给了寺庙,和尚们为感谢而讲经说法,毒蛇因此而升到了“忉利天”。这便是“行香”的来源。

在我国,“行香”大致开始于晋代的道安法师。本来是道安法师登座讲法时一种典礼,听众为他焚香礼敬,一起也有“燃香、上香、拈香”等多种说法,其意思都是一样。再后来,“行香”就专指佛事斋会的时分,由掌管的人持香炉绕行、或许引导仪仗巡行的做法。

南北朝之后,朝廷也加入到举办“行香”的法会之中,这种风气到了唐朝到达鼎盛。当时的文人墨客有许多作品描述“行香”的境况,如张籍就有:“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的诗句。自居易更专门写了一首《行香归》:“出作行香客,归如坐夏僧”,等等。

香为释教第一供养,在以香供养佛菩萨的方法中,常见的有烧香、涂香、和合香、散香、线香、抹香、香汤七种供养。

烧香

在经典中常常可见以烧香供养的记载。烧香是指在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并不一定指特定的香品型态。

《大日经》卷八中记载,烧香是遍至法界之义,如天上的树王开敷时,香气随逆风、顺风而天然遍及,又如一一积德行善由才智之火所焚,摆脱风所吹,能普熏全部。

在《长阿含》卷二〈游行经〉记载,居士为如来起大堂舍,整治场所,并洒净、烧香。《无量寿经》卷下也记载,行者当悬绘、燃灯,及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神仙世界。

烧香也是密教重要的供养,与阏伽、涂香、花鬘、灯明、饮食等合为六种供养。于禅林中,称烧香为拈香,或炷香。在法会中持香盒者,称为烧香仆人。

涂香

涂香,又作涂身香、涂妙香,是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之义。印度人为了消除身上的臭气,而使用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以涂在身上。但是在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代替世俗人所用之涂香。

在《苏悉地羯啰经》以涂香、华鬘、烧香、饭食、灯明为供养本尊的五种供物。其间涂香代表清净,标志能铲除菩提心中妄谈戏论的染垢,能除灭生死烦恼。

由此义假如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积德行善,供养诸尊的涂香,依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供养之。

和合香

和合香是指由各种香料调合所制成之香,尤其在密教供养中常常可见。俗称为五种香。据《苏悉地经》卷上、《瞿醯坛跢罗经》卷中记载,用于涂香之香料及用于烧香之香料,两类和合称为和合香;又和合香之中不得含摄有情之身分(肉身)、秽恶物或无香物等。

和种种香末为一丸者,称为和合丸,常用以比喻一法中具有无量之佛法。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记载,佛在王舍城耆阇山中,对坚意菩萨说法,谓菩萨住于首楞严三昧,世世自得六波罗蜜,念念常有六波罗蜜,而身皆是法、行皆是法,并以和合丸为譬喻:如将百千种香料捣为粉末,若有人欲索取其间一种,而不欲其馀香末共相薰杂,则为不或许之事。犹如菩萨以全部波罗蜜薰习身心,能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

散香

散香是指散碎之香,也便是不成丸粒状之散碎之香。在密法中,相关于丸香标志总集的烦恼,散香则以散碎表明微细之烦恼,于行法时,投于火炉中,烧以供养。也有将切花、丸香、散香等三种供品,别离标志三毒中之贪、瞋、痴。此外,以敬香作为供品也代表六度波罗蜜中精进波罗蜜之义。

线香

线香是以香木之粉末加糊而成细长如线之香,能够长时间焚薰,又作仙香、长命香。或单用线香,亦有于线香上加覆香末而共焚之者。据《增广本草纲目》卷十四〈线香条〉载,线香之资料,多以白芷、川芎、独活、柏木之类作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筩笮成线香。印度自古即有烧香之法,然《苏悉地经》卷上涂香药品及别离烧香品、卷下备物品所罗列之诸种香中,未见有线香之名,至于中国,则来源于何时亦已不可考。

抹香

抹香(梵curna,藏phye-ma),指呈粉末状之香。又作末香、粖香。主要是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与烧香、涂香不同。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悉以杂华末香(中略)供养七宝妙塔。”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烧无价香,泥香涂之,末香以散。”另据《真俗佛编》卷二引《大智度论》所言,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又《大宝积经》卷六十二〈阿修罗王授记品〉列有旃檀末香、优钵罗末香、沈水末香、多摩罗跋末香、阿修罗末香等。

香汤

香汤是指有香气之汤水,即调和诸种香而煎成之汤水。多用于洗净身体。在《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中说:“四天王接置金机上,以天香汤浴太子身。”

《浴佛积德行善经》中说:“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旃檀、白檀、紫檀、沈水、薰陆、郁金香、冰片香、零陆、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

古来每于四月八佛诞生日时,以香汤灌佛像,即依据此上所说而来。又一般禅宗所称之香汤,乃用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谷、甘草等药所煎煮而成,又称七香汤。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香道》感恩您转发支持香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香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3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