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年轻人


如果不是出家,26岁的才真旺姆,还在济南一家广告企业做着小白领,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而24岁的洛珠旺姆,今年7月就要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了。但是,她们放弃了既定的生活轨迹,选择了上山出家。近年来,年轻人出家修行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北京的龙泉寺到雪域高原的四川东祉寺,都留下年轻人修行的身影。落发,剃度,出家。这既是个人宗教信仰上的一次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抉择。年轻人为佛门注入新鲜的血液,但在传统的观感中,出家仍被视为消极避世之举。寻找个人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是什么让这些年轻人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出家人的生活是否真的是世外桃源?

作为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分院,东祉寺仍在建设当中。没有山门,没有院墙,藏式木屋和简易板房依山而建。

才真旺姆在出门前,重新理了理发。她用剃须刀,像男人刮胡子一样,刮尽本就已经很短的头发茬。

千丝落尽,26岁的她出门了,着一袭灰色的汉僧服,顶着光亮的头,在热闹的南京城街头,总能引来异样的目光。如果再加上24岁的洛珠旺姆,同样的灰僧服,同样的光头,那是放大不止两倍的效果。

两位年轻的女僧人,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处境,淡然得就像一年前,她们穿着平常女孩的裙子,行走在济南等地。那时,才真旺姆名为马滢,她的家距离这座城市,也就是坐高铁两个小时光景。

而现在,才真旺姆将四川新龙县扎嘎神山上的东祉寺视为归宿。她已经穿了一年余的藏式僧衣。自今年1月份,从东祉寺下来,才真旺姆就再没回过山上。来到汉地,两人入乡随俗,换上了灰色的汉僧服。

“本来下山的计划是做寺院的网站”,但经上师安排,她们辗转南京、海门、上海、贵州等地弘法。

弘法的地方由一个居士提供。时值五一假期,来听课的人少了很多,到场9个人中,7个是女性。才真旺姆打开居士供养给她的苹果电脑,这节课的内容是:人生八苦。

“人生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生是苦难的开端。”才真旺姆讲起课,声音里透着一股坚定。昨晚她备课到很晚,“快备不下去了”,“很沉重”。课里满是悲苦的例子。

如果不是出家,大学毕业的才真旺姆,还在济南的一家广告企业做个小白领,而洛珠旺姆今年7月份就要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了。但是,她们和当下一些年轻人,放弃了既定的生活轨迹,选择了上山出家,来到四川的东祉寺。

上山

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城距离南京2300多公里,从这里出发到东祉寺,短短30公里的路程需要行车两三个小时。山路崎岖蜿蜒,经常有石块从山上滚落,旁边陡峭的山谷让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不禁手心冒汗。但这一切都不足以阻挡才真旺姆的脚步,迄今为止,已经有50多个来自汉地的年轻人,陆陆续续经过这条山路,到东祉寺出家。他们中大部分是80后、90后,且不乏高学历。

近些天,很多弟子跟随上师洛登堪布到汉地弘法了,寺院里略显冷清。尽管到了五月,海拔4000多米的扎嘎神山依旧下了几场雪,覆盖住了堆满寺院的木材,以及稍显狼藉的石块。作为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分院,东祉寺仍在建设当中。没有山门,没有院墙,藏式木屋和简易板房依山而建。更高处的山上,满布着原始森林,隐约可见几处山洞、木屋,一些出家人在此闭关修行。

除了汉僧,寺院还有100多个藏族喇嘛。男僧众和女僧众分在两个片区,每个人一间房屋,自己做饭烧水。

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的李东(化名)在此出家三年了。他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开始寺院生活:做早课念课诵、打坐或者看书。8点钟吃过早饭,他还要带领几个弟子到“大乐怀柔宫殿”共修。

“在山上主要是学法,在山下是弘法。”才真旺姆说,寺院就是一个学校。2011年,才真旺姆毕业于青岛大学广告系,2012年7月,工作一年后,她来到东祉寺。

“那次上山的目的是去上师的家乡学习藏语,并没有想着要出家。”当时的才真旺姆已经在济南的“菩提学会”学习了将近一年,和她一起上山的还有洛珠旺姆。两人是高中校友,通过在人人网上相互留言,成了朋友。

山下学佛的时候,才真旺姆没事就会把头发撩起来,照照镜子,看看光头是什么样。而在清华大学读研的洛珠旺姆,也喜欢把被子披在身上当袈裟。

此次上山,才真旺姆甚至只带了一个小箱子,“想着就呆半个月吧”。

山上不用洗脸,不用换衣服,也不用洗澡,因为“根本没条件”。“每天的生活挺简单的,特别开心,我本来就是喜欢这样,”才真旺姆说,自己一直是脏脏的,但是心里面却很踏实、自如,“再也不用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刚上山时,才真旺姆就问上师:我可不可以出家?心里却想:你千万不要让我出家。“哦,慢慢来,慢慢来。”上师给了一个模糊的回答。

一个月后,再问上师的时候,才真旺姆已经开始担心他不让自己出家。“很好的,很好的,”上师的回答让她差点哭出来,拉起旁边的山东大学硕士图丹蒋扬,高兴地跳起来。

2012年10月10日,才真旺姆与图丹蒋扬同一天剃度。当上师的剃刀滑过她的头顶,昔日长发散落在地。她曾经以为自己会哭,但没有,“心很平静,没有一丝波澜,”她说,就像有了金子自然扔掉废铁一样。

和才真旺姆一样,来东祉寺出家的年轻人大多来自“菩提学会”的学员,通过长期的学习,选择了出家。在此之前,他们早已皈依了洛登堪布。

2013年底,洛珠旺姆结束了澳洲的交换学习后,跟随才真旺姆的脚步,同样来到东祉寺,出家。当时她23岁。

出离

在东祉寺出家的年轻人,以山东籍为多,他们大多通过济南的“菩提学会”或者“教臧法源”学习佛法,时间久了,很多人就产生了出离心,坚信了佛法。他们大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就像李东说的:“无苦无出离。”

“不经历尘世间这个苦的话,就很难升起出离心,”李东总结出家人的经历,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频繁的剧烈争吵,曾让他感到痛苦,“内心渴望心灵的宁静。”大学毕业后,母亲的突然离去,以及因为和妻子感情不和而离婚,让他觉得,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才鼓足勇气,决心出家”。

2012年7月,临上山前,才真旺姆在父母家住了一两个晚上,“连床都没有铺,睡的是沙发”。“我从小还是觉得挺缺爱的,对父母有过怨恨”,回顾以往,才真旺姆有着一番特殊的家庭生活。

她的父母是公务员,工作繁忙。初中之前,才真旺姆跟随研佛的外婆长大。在她的记忆中,自己极少和父母交流沟通,从小处于一种“散养状态”,“性格很孤,脾气很差”。直到有一次搬家,她才开始和父母住在一起。“晚上回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家里灯都是黑的,挺孤单的。”

大学期间,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才真旺姆发现朋友竟然和父母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原来一家人是这样的啊”。而在自己家,“回家吃饭的时候要说一声,不回家是正常的。”

“永远不超过五个指头。”才真旺姆用手比画着,这是寒暑假两个月时间内,她吃母亲做的饭的次数。

2007年,进入大学后,才真旺姆成了十足的文艺青年。大一进电台,大二跟青岛艺术圈的朋友玩摇滚、搞行为艺术。她曾穿着两只完全不同的鞋子,满青岛跑,就是想知道,人为什么要守着一样的规矩,为什么不可以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穿了几个星期后得出答案:没什么不可以。

2009年4月,偶然间,才真旺姆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图解密宗》。整个大四,她再也没出去,一心在宿舍里面学佛、打坐、吃素,开始接触佛法。

洛珠旺姆有着与才真旺姆类似的童年经历:父母是济南的公务员,在她童年时期,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

“以前和我爸的关系很不好,他特别强势,”洛珠旺姆说,作为女孩子,自己从来没在父亲面前撒过娇,因为父亲视撒娇为软弱,哭泣只会遭到训斥。

“那时没有能力改变父亲”,这种痛苦,成了洛珠旺姆修行的一大原因。

违缘

“如果出家是为什么解决人生中的难题,那么这个难题就是烦恼和生死。”留在山上出家后,才真旺姆断掉了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甚至没有告诉父母。

2013年5月,猜到女儿出家后,才真旺姆的父母为此专门来了一趟山上。上山前,父亲专门给妻子打预防针:“孩子有出家这种可能,你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是母亲还是没把持住,见到才真旺姆身着僧衣,已经剃去头发,顿时抱头痛哭。“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父亲说,在才真旺姆没有剃度之前,他们是不同意她出家的,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那天见面时,忐忑不安的才真旺姆带了七八个女僧,“像是助威团一样”。

不过,父母看当时的情况,想把她带回来几乎不可能,也便不再勉强。回到济南,本来交际圈就广的父母更加“出名”,传播开来,熟人都知道他们女儿出家了。父亲电话中对才真旺姆说,一个家里出个大学生出个公务员挺常见,出个你这种可不容易!

同样上过山的还有图丹旺姆的父母,但是结局是一样的。2012年2月底,当时24岁的山东姑娘图丹旺姆辞去公务员的工作,来到东祉寺出家,没有跟任何亲人打招呼。在QQ空间里,她留给了父母一封信:想想婚姻真是可怕啊,然后我再看看周围的人,真的发现没有一个家庭是幸福的。

父母得知后,一路追到山里来,“我爸一说就是,你肯定是错的,因为世界上99%的人都是没出家的,就算有出家的,你也是极少数脑子不正常的”。而在母亲的观念里,牛鬼蛇神早就推倒了,她不认为寺院还存在!

父母最终也没能把她拉下山。图丹旺姆的弟弟说,“她的思想被渗透得太厉害了,不是劝劝就能回来的”,“出家总比让她自杀好,就当没有她了。”

山上的条件异常艰苦,也是父母不能理解图丹旺姆的地方:住的是简陋的帐篷、木屋,没有厕所,经常停电,没有网络,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喝的水要从井里面提,吃的永远是土豆白菜……几乎每个初次来到山上的汉地人都会吐上几天,高原反应让人头疼欲裂。就连上师给每个人每月发的100元“工资”,也没处买东西。

在此闭关修行的上海居士俄萨多吉2012年来到神山。一次下山到县城买菜,让他感觉到,“在山上住久了,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头发一尺多长,粘在一起,衣服上全是油垢。一年多没理发、没洗澡、没洗衣服,“走到哪儿,别人都会回头看我,挺恐怖的”。

寺院里,僧人们唯一的“娱乐”就是藏区的“耍坝子”。为了建设寺院,才真旺姆和其他人一样,扛木头、挑水、铺草皮、铲地运土、建房子……轮到法会时,她们三四个人要给50多个人做饭。

“寺院的好在于很清静,可以减少很多外在的干扰,让我们专心听法学法,”才真旺姆说,之前不告诉父母,也是怕他们制造“违缘”。但是父母同意之后,她就逐渐恢复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与以往的朋友恢复交流。

在才真旺姆看来,寺院并不是完全没有烦恼,不好的地方就是和外界接触少一点。“寺院就是一个学校,学习完了,最终的目标还是回到社会去,利益众生。”才真旺姆说,就像从学校毕业了,不能永远呆在学校。

下山

在寺院,才真旺姆自称其成长超出了预期,仅仅一年余,她就被上师破例派下来弘法。期间,她和洛珠旺姆吃住在南京一个居士家里。

两人的生活细节和在山上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山下更忙。只有在坐车外出时,才真旺姆才会抽空看手机,很多人发来微信,她都来不及回复。

“我是莫名其妙地火了起来”,在微博上,“@才真旺姆”的粉丝接近7万。很多人冲着对她个人经历的兴趣来参加弘法讲课。

“我们做什么事情,包括在什么地方呆多少天,为什么要去那……都要听上师的,”就连南京的住所选择在大学城附近,也是因为那里“老师信佛的很多,学生也很多”。

4月28日,才真旺姆的上师洛登堪布来了一次南京。每到一处,都有大批的信众簇拥于他,一些人甚至专门从外地飞来见他。虔诚的弟子更是以金钱供养上师。

无论出家弟子,还是在家信众,对于上师,他们都有一种旁人难以理解的敬仰。

“上师是唯一的能够指引我们修法的师父,他是我们的全部。”才真旺姆说。说起对上师的情感,图丹旺姆同样显得难以自已,她说,弟子们和上师的关系既像亲人、又像师徒,还像恋人,但是又超越这些。每当想到上师也有圆寂的那一天,她就会泪流满面,非常难过。

“上师对年轻人期待更大一些,这可以理解。”才真旺姆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佛法是教育,是真正的智慧。弘扬佛法需要注入年轻的血液。”在她看来,自己的讲座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来,主要是因为讲课师父“和他们同龄”。

点赞推荐

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遇到一件事情,这是他的女婿朱镜宙先生告诉我的。

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世界如何变要看大众是什么想法。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影响别人思想的人,负的责任最大,能引导人正知正见这是佛菩萨,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如果是以邪知见引导一切众生,走了错..

那天,佳芬跟妈妈吵架之后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青年人走近了佛陀站的地方,佛陀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

旁白:话说学贯古今的苏东坡苏大居士一天正在修习禅定。(苏东坡徐徐出定,捻须而说)苏东坡:妙啊!妙啊!俊儿,俊儿!(俊儿上)俊儿:是,老爷!苏东坡:笔墨伺候!(俊儿端笔墨,递笔,东坡挥毫)俊儿:老爷,这..

如果你看到一颗流星,你能不能把它送给那个苦候已久的男孩。他会告诉你一个关于流星的故事。他曾经含着泪给我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个缘的开始。这个故事也是个缘的开始。缘使得那个男孩和那个女孩成为..

当这栋五层的楼房倒塌时,霜正在一楼的办公室里加班,吃着石给她送来的夜宵。他俩是一对新婚数月的小夫妻,恩爱非常。石比霜大八岁,从三年前认识起便对霜珠似宝地宠爱着。由于两人不在一个城市,几经努力仍无法调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一个个无情的误解,纷乱了幸福的脚步。当命运的死结终于用代价打开,一切都为时已晚。接婆婆来家安度晚年,结果却背离我们的初衷。结婚二年后,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从乡下接来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他是..

2003年5月1日,土耳其东南部宾格尔省迪亚巴克尔地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不少建筑物倒塌,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土耳其中央政府和附近省份紧急向灾区派出了救援人员。5月2日清晨,当救援人员将一位身受重伤的孕妇从废..

无住是感应的原理感应,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体证。然而感应处处有,希求却是不可得。因为佛教认为感应是自然理则的运行,是不假外求,自然而有的;若不如是,都是颠倒妄想的魔境。说起感应,真是随处..

成孝法师往生净土前的业障今天我讲一下我对地藏法门这方面的认识,我从初学佛开始,到接触到这本经,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经,但是对地藏经没有充分认识,忽略了这经的本身意义,就是一味的求愿往生,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庞氏姐妹亲见观音双双出家莫老(莫正熹老居士)继续又说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罗士女书院,和皇仁书院,是同样出名的学院,有一个姓庞的女子,在该女书院读书毕业的。她听闻普陀山有观音现相之事,就从香港跑到上海,她..

我过午不食的经历心情激动,写得比较长,师兄们见谅。末学上周在佛前发愿过午不食,并祈请诸佛菩萨及龙天善神加持。除了实行过午不食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以外,几天以来,由于三宝的加持,末学并没有感到饥饿或者精力..

诵持施送地藏经眼睛放光显神奇我读完地藏经有一个亲身体验,就是我一诵地藏经的时候我眼睛模糊,诵上的时候眼睛很清楚,诵下的时候我就是戴着老花镜,忽然有一天我梦见地藏王菩萨,我这个人悟性低,我也不知道,梦见..

诵经送走两冤亲债主我的大灾大难日都出现在佛菩萨圣诞日,三十六岁,四月初八黑夜差点烟闷死,三十七岁又在新天堡车管所出了大车祸,最后二月十九出的车祸,我就在医院急诊室住了十五天,一共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最..

一位北大硕士的学佛之路——人生定位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都有一些人从小就因前世同行等流果的熏染,而致很小时便与佛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如果他们前世与佛的因缘比较深的话,那这一世与佛法的渊源也更为殊胜。他们..

感动:三袋米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

    《新闻资讯》感恩您转发支持新闻资讯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5/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