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问答(观云法师)


禅修问答

观云法师

观云:在禅修过程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感受,想要拿出来共享,现在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问和交流。

营员:修安般禅法要数息,应该怎么数呢?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另外还有一种禅修的方法是念佛,这是属于止,还是属于观?
观云:止呢,就是把心专注在所缘的一个境上,保持心不散乱。
南传圣典《清净道论》里有这样的修法:就是修土遍,把一块蒲扇大小的干泥团粘或挂在墙上,然后专注地观察这个泥团,眼睛睁开的时候,观察这个泥团的形状、颜色、质地等,闭上眼睛的时候,泥团还要在眼前出现。如果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个泥团的形象消失了,要睁开眼睛再去看。直到睁眼闭眼这个泥团都能很清晰地出现,才算这个定修成就了,这就是一种止禅的修习。
安般禅法也是南传禅修里比较普及的一种禅修方法,具体就是观察和数吸气和呼气,吸气和呼气一次,算一次,从一开始数,数到十,然后重新数。大家对此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专门介绍的书籍,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不同的一些具体的情况需要调整和处理,比如呼吸紧张、头晕等,最好要有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指导,推荐西园寺的宗净法师,大家可以向他请教。
念佛的时候,止观是同时修的。念佛的时候,心专注于佛号,不向外攀缘、不散乱,这是止;念得分明,听得清楚明白,这是观。止观是并行的。
禅修的方法很多,有不同的流派,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来选择,也可以向有经验的禅师请教,总的来说与身心相应的法就是好的。心比较散乱的人,或者刚上手的,修止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治心念比较散乱的状况。有一些基础的人,也可以直接修观禅,止和观可以相互促进。有时候,从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会去问,某种修学方法是止还是观。其实,只要能够使你的心专注、不外驰,很清楚,很明了,不一定非得追究它是止还是观。

营员:禅修时念阿弥陀佛,应该出声念,还是默念?另外,我念佛号时,如果紧了,就会觉得很累;如果缓了,又容易起妄想。
观云:念阿弥陀佛,如果你要把心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收摄起来的话,那不管是出声念还是默念,关系都不是特别大。关键是,这四个字在你内心是有一个声音的相的。不管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这四个字在你内心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谈到念佛号的缓急,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小孩,他在睡觉的时候说:“我睡,我睡,我使劲地睡。” 其实大家明白,使劲睡反而不容易入睡。禅修,用心也不能使劲地用。有一个说法是: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专注力。意思就是说,不要太紧。用功夫的话,不能太猛。你坐在这个地方,心特别用力的话,过一会儿你会很累,而且可能会气往上涌,你头会晕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你不可以念得太急,念的太急的话,你的心会躁;也不可以念得太缓,念得太缓的话,你容易昏沉,其他杂念也容易生起来。紧和慢,以摄你自己的心为标准。佛法是心法,任何标准都是和摄我们的心相应的。只要你在念的过程中,既不觉得很累、很躁,也不容易打瞌睡或起妄念,这就好。这个度,要你自己去调。就像骑自行车时的平衡感一样,大家能够交流的是大概的一个平衡的原理,而平衡感一定要自己调的。

营员:在禅修的时候,我会有这样的疑惑:念佛究竟是从哪里念出来的?是从嘴上,是从脑部,还是从胸部的心呢?我总是想要找到它。
观云:如果这个疑惑,足以把你全身心的注意力调起来,并且能够长久地安住在疑惑上,这个疑情能够持续,并且能够成片的话,那么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了。但是从你刚才的叙述看来,很显然你不是参,因为你还在找它。找它的话,就不是疑情,禅宗里参话头的参是“离心意识”的,而你是用意识在寻找它:它在头部呢,是在心部呢,是在嘴上呢,还是在哪里呢?过去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就是说,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念佛的声音,也和琴声一样,你要到哪里去找呢?你要找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找声音的人,和所找的声音,能找的你,和所找的声音,不是两个东西,但也不是一个东西。佛教里有一种很辩证的表达方式,把这个称为“不一不异”。我们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心,不是两个。你在念佛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声音,既不从内来,也不从外来,它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你要去找它的话,就像二祖慧可说的:“觅心了不可得。”觅声也是了不可得。不要去追寻它从哪里来,只要把它听得清楚明白。我们不必追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只要每一天都活在正念之中,能够活得很鲜活,每一刻都是觉悟的。从哪里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营员:打坐禅修时,我眼前会出现很多变幻的画面,比如说,可能一开始是眼睛,很多的眼睛,然后变成了亮闪闪的蜡烛,然后又变幻成别的。我就会很好奇,很注意地想着它接下去会变成什么,想要抓住它变化的规律。这样对吗?
观云:不要抓,而要观察。只是全然地观察。你甚至可以感慨:“生命真是奇妙,心上产生了这么多的一些东西。”你不应该把这些画片看成客观的,或者去观赏它,去抓它,不要。你只是如实地去观察它,一切都在你的觉察之中。你的心好比是这个屋子,屋里突然来了几个老鼠,你就看着这几个老鼠,你也不要惊动它,你也不要去留它。它来了,就是来了,走了,就是走了。屋子空了,就观察这个空屋子。关键一点就是,你一定要看着,你一定要知道。但是你不要去抓这些画片,也不要去驱逐这些画片。你甚至可以试试看,看这些画片在你的内心能停留多久。你会发现,它过一会儿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自来自去。这样,你心的状态将是清楚的,明了的,自在的,清净的。如果你去抓它的话,就会迷失在那些画片里,而失去正念了,就像猴子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营员:我打坐时,脑海里怎么没有出现刚才说的那些具体、生动的画面呢?我产生的是另外的一些念头。
观云:这说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人,平时的思维可能是比较具象的,有些人的思维是比较抽象的。这倒没有什么,出现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关键的是,你要知道心上出现了这些东西。有时候,我们心上出现了这个东西,就跟着这个东西走了,如果出现一个汽车,我们坐着就走了。你应该观照着它,不要跟着走。
有一次做梦,被一个狼狗追,我非常恐惧,使劲跑,但是好像跑不动。还好,平时在恐惧的时候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狼狗很快就扑上来了,我还在纳闷:怎么念观世音菩萨不起作用呢?但我还是大声地念,把我念醒过来了。我发现,梦中和醒过来,狼狗有变化,梦中的狼狗是真实的,醒过来的狼狗是假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就是梦中念观世音菩萨,醒过来还是念观世音菩萨。
同样地,我们心上好像产生了一幅画面,你去分别计较这些画面了,这就是你跟着念头走了,你失去觉照了。这就是你被狼狗追上了。
脑海里出现画面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我的心出现了一个画面。这时候你不会随着这个画面走,因为你有觉照在。你知道“我心上产生了一个画面”,和只有画面是不同的。天台宗里有一句话:“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你观察到的一个没有任何念头的心,和有念头的心,它还是一回事。海水是平的,无风不起浪,没有风的时候,一点浪花都没有。突然起了风,起了浪花,这个浪花很漂亮,它在笑话海水:“你看我,多漂亮!”可是没有风的时候,浪花就是海水。所以我们的任何念头,它的本质就是清净的心。所以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你一观察,你知道这是一个念头而已的时候,你当下就能够透过念头的假象看到念头的本来面目,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活活泼泼的一颗心。
下次当念头来的时候,你要说:很好,透过这个念头可以看到我们的心,这说明我们的心是鲜活的。如果你只是看到念头,看到一个房子,或者看到一个花,你看不到自己的心,那你是失去觉照的。
我曾在高旻寺打禅七,有一次起七的时候,老和尚写了一个偈子,其中有一句话:“铜头铁额并消镕”。这是说禅堂像一个洪炉一样,不管是铁是铜,到禅堂里都给你化了。在觉照之光的照耀下,金银铜铁或是别的什么,都可以化为智慧之水。不论你打坐的时候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你都应该看到这个现象之下你的本心。

营员:在家人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不像在寺院可以专门地修学。工作和修学有时候会矛盾,怎么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观云:我个人觉得,在家居士以工作、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这是一个基本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在工作和家庭照料好的前提下,再用多余的时间把修学这方面照顾上。
法要住法位。我们在这世间的法位,就是丈夫的这个法位,就是儿子的这个法位,就是经理或者员工的这个法位。不要本末倒置。你在这个基础上去学佛,人家就不会觉得你学佛以后,好像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了,好像变得很奇怪了。学习佛法的人,要学习水的柔软,水在任何容器里边,都能够随圆就方。冰,是方块就是方块。如果我们是冰的话,我们要把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像水一样。在单位,在社会上,在哪个地方,都能够跟人家相容。
在家修学,好比一列运行中的火车,如果火车出现故障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火车运行的过程中,把它的故障排除掉。运行的火车,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家庭。修学佛法,就是检修,检修我们工作、生活中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
具体的操作,我们也尽可能在每天的学习、生活里,多次去提起觉照。
比如你很着急的时候,你心里要知道:“我现在正在着急。”你甚至可以先停下来,去体会这份着急。“哦,当心着急的时候,原来是这样一种觉受。‘着急’呀,你这个朋友匆匆而来的时候,我总是没有照顾好你,今天我陪你一会儿。”看这个着急,在你内心能跟你共处多久。当你看着这个着急的时候,着急就害羞了,不知不觉之中,不知到哪里去了。你就会发现,自己不着急了。不着急不是更好吗?这些东西在生活里边都可以用得上。
当你下班了,下楼梯的时候,你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脚踩在楼梯上。而且楼梯边缘有一个横起来的防滑的东西,你踩到这个上面,和踩到平的上面,感觉是两样的,这个很微细的差别你都要清楚地觉知到。
不要小瞧仅仅一念的这种觉照:我知道我在做什么……当你任何一刻知道的时候,就仿佛你在梦中,知道你在梦中一样。在你知道你在梦中的那一刻,你便是醒了。
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点点滴滴的觉悟,就像点点滴滴的水,多了就汇成小溪,小溪再流下去就是大河,大河再流进去的就是海洋。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生活中修学,最重要的就是内心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还有就是对苦、空、无常这些道理的觉悟。
只要有信仰在的,你不会永久地迷路。只要有信仰在,你没怎么用功修行,可几个月过去,你依然会进步。为什么?有信仰在,生命就仿佛有了一个根。你看树,在那个地方不动,过几个月,事实上它长粗了一点。因为它的根会给它吸收营养。所以有信仰在的时候,你不要疑惑有多少时间去修学。所有的生活经历,都会给你提供修学的资粮——这儿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信仰在。
在生活中,如果大家能有很多时间听经闻法,能够有很多机会来禅修,当然很好。没有机会,要抓住最根本的。
用佛法利益他人的时候,不要只是用概念法去利益他人,更应该用我们生命里的慈悲智慧去滋润他人。学习菩萨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利益让给别人,把温暖传递给别人,把喜悦传递给别人,而不要把我们本应该要求自己的东西,先拿去要求别人。这是需要注意的。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道》感恩您转发支持禅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53/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