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就如在没有烛光的深夜,黑暗会吞没整个房间,愚痴与无明的黑暗也是如此,会在心未与禅修所缘相应时,在心中生起。然而,这种黑暗并非空洞、无事的。相反地,在每个无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断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种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在这状况下,便会花费所有醒着的时光去追求、攀缘与执取。他们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难明了另一种快乐的可能性,那快乐超越早已熟悉的欲乐。谈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乐的修法,对他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修观是完全且持续地注意所缘,这牵涉定的两个面向——寻与伺。这两个禅支让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缘,如果缺少它们,心就会散失。万一心受到感官所缘与烦恼——特别是渴求感官所缘的烦恼的轰炸,心就会被无明与愚痴所吞没,而将变成黑暗,没有机会让剩下的三个禅支与前两个禅支会合,以创造让慧发展,宁静、清明且欢乐的环境。

〔五盖〕

会让心失去所缘的五个特殊方式称为「五盖」,表面上看来永无止尽的各种烦恼中,五盖代表五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称为「盖」,是因为每个都有特殊的力量来阻止、妨碍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诱惑怂恿,就无法稳定而持续地观察禅修所缘。如果心一再离去的话,即无法步上导向超越一般快乐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贪」(kAmacchanda)(12) 便是我们禅修时,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

以一种不愉悦的方式扰乱所缘,是另一种常常发生的事。心一接触不愉悦的所缘,即充满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带离所缘,也因此远离真正快乐的方向。

有时,警戒与注意力消失,心变得昏昏欲睡、无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无法停留在所缘上,这称为「昏沉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盖中的第三盖。

有时心变得非常浮动而涣散,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这称为「掉举恶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无法专注地停留在所缘上,反而四处散乱,充满过去行为的记忆、悔恨与遗憾、忧虑与不安。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的盖是「疑」(vicikicchA)(16)——疑惑与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经验,如对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师感到怀疑。你会比较这方法与从前做过或听过的方法,然后变得完全无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确定这道路是否正确,无法决定该走那一条路。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们是成就修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禅支都能对治特定的盖,而每一盖都是禅支的敌人。

〔「定」对治欲贪〕

在欲界里,欲贪盖主要负责把我们留在黑暗中,对治它的是定。当心专注在禅修的所缘时,就不会思考其它事情,也不会渴望令人愉悦的影像或声音。令人愉悦的所缘在心中失去力量,散乱与放逸就不会产生。

〔「喜」对治瞋恚〕

随着定把心带到比较微细的层次,深厚的兴趣会生起,整个人会充满喜悦与快乐,这进展让心从第二个盖解脱,因为瞋恚无法与喜共存。因此,经典说喜对治瞋恚。

〔「乐」对治掉举恶作〕

现在,由于禅修的进展,一种快乐的感觉开始生起。心平静地看着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会生起愤怒。即使所缘是难以相处的,也有一种自在安乐在心中,有时痛苦甚至会在念的影响下消失,剩下身体解脱的感觉。随着身心的快乐,心满足地停留在所缘上,而不会四处飞散。乐对治掉举恶作。

〔「寻」对治昏沉睡眠〕

寻这个禅支有打开、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让心开放而有活力。因此,当心持续且勤奋地精确瞄准所缘时,昏沉睡眠就不会生起。受到困倦攻击的心,意味着它已紧缩又衰弱。寻对治昏沉睡眠。

〔「伺」对治疑〕

如果寻表现良好,接下来心会触击观察的目标,这种撞击或「摩擦」所缘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让心持续附着于观察的所缘上。持续的注意与疑相反,因为疑会犹豫不决。疑惑的心无法将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缘上,反而会到处乱跑,想着各种可能性。显然地,当伺出现时,心就无法从所缘上溜走,也不会如此表现。

不成熟的智能会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种深度与成熟度时,显而易见地,深奥的佛法对我们而言就难以理解了。初学的行者也许会对听过却未经验的事感到惊奇,但他们愈努力去想通这些事,就发现了解得愈少,挫折与继续思考最后会带来批判。对这个恶性循环而言,持续地注意也是一种对治的方法。心稳稳地定住在所缘上,用尽全力来观察,就不会产生批判的思想。





点赞推荐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禅道》感恩您转发支持禅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禅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53/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