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明初之“禁番香”


杰克特纳曾说:为了香料的缘故东方和西方在古代就建立了联系,因为香料在东西方交往的最初时期就出现在了西方,可以有理由推断香料是东西方走到一起的动因。然而香料的外来物的感觉如此根深蒂固,使得人们把本地香料也与东方所产混淆。这也提醒人们,在香料路线上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对待外来物的态度,其实正是天下兴衰之映朕。如鲁迅曾说的: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自汉时海外香料流入中原,历代国人取其所需而用,纵有视其奢靡者,却少有怵其险诈者!直至明代,朱元璋颁布禁藩香之令。

《明太祖实录》载:甲寅(洪武二十七年)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民间祷祀,止用松、栢、枫、桃诸香,违者罪之。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亦不许越岭货卖,盖虑其杂市番香,故并及之。

可见,明之禁香,所禁者乃是外来之香,其根本原因,并非在于认为宋因滥用海外香料过于奢侈而亡国,覆车之辙不可蹈也,而在于海外诸夷多诈!这正是朱元璋禁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之江山,半是得自蒙古王廷,半是得自南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汉人势力。建国后,明之主要军力集中于北方边境,与蒙古相峙;又恐陈、张、方余部水师蛰于海外,与诸外番勾结,限于无多余军事力量震摄,索性断绝与海外各国的交往,番香自然受此连累这与明政府对茶的贩鬻之禁正可彼此呼应:明对西部诸番与外番又不同,采取的是拉拢、辖制态度,因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所以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马入中国,则可用于北方边境,以制戎狄。

此外,从并书名, 不书番香, 军民之家并不许贩卖存留, 两广所产香木盖虑其杂市番香等言辞,可知彼时番香与中土诸香相杂。与杰克特纳所说的西方人把本地香料也与东方所产混淆相反,番香在中国已然非常本土化,其外来物的身份甚至会被忽略。在番香融入国人生活的过程中,异国文化也与之相伴,融入国人的思想这在最以束缚国民思想、强化专制统治为重的朱元璋而言,自然是无法容忍的。

王铭铭的《说香史》一文见解精妙:明朝与此前几朝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对区分夷夏间的文化差异界线有着极其焦虑的关注。明朝的政权创建者朱元璋认为, 宋元时期, 因相继遭辽金之窘和夷狄统治, 自宋开始神器弄于夷狄之手衣冠礼乐日就陵夷, 出现以胡乱华、以夷变夏的局面。为了降低夷狄的影响, 明初的统治者耗费了大量精力来号召百姓克己复礼, 而自身也在致力于恢复上古时期的礼仪和教化。在这个过程中, 正统的天、地、人神都被官方推行。然而, 对于流行于民间的祭祀方式, 朝廷则极其排斥, 特别是对于用番香来祭祀华夏的天、地、人神, 对于与番俗有关的仪式, 更是如此。

史书所载禁番香当年及其后几年朱元璋之所为可证明王铭铭的见解:

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以四方底平,收藏甲兵,示不复用。秋八月,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二十八年夏六月壬申,诏诸土司皆立儒学。九月庚戌,颁《皇明祖训条章》于中外,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论。三十年,编《孝慈录》、《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稽古定制》、《国朝制作》、《大礼要义》、《皇明礼制》、《大明礼制》、《洪武礼法》、《礼制集要》、《礼制节文》、《太常集礼》、《礼书》。《明史礼志》对此总结道:若夫厘正祀典,凡天皇太乙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而诸神封号,悉从本称,一洗矫陋习,其度越汉唐远矣。

有人提出,就连朱元璋废团茶,也与香有关。沈德符写《万历野获编》道: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中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张景岳《类经》注有: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香气入脾,脾主智。

或许是巧合,史上两次由上而下的排斥香料入茶,恰皆逢上欲以文章之锢而实现治天下可愚不可智之际:宋徽宗于1107年写《大观茶论》: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此前的1075年,《三经新义》颁布,从此,凡士子应试,自一语以上,非新经不得用。明太祖1391年罢龙团,此前的1369年,诏令天下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其有剽窃异端邪说,炫奇立异者,文虽工弗录。

洪武罢团茶,影响不单在于使后世制茶方式由蒸青并成团茶为主,变为炒青并成散茶为主;更彻底颠覆了人们曾经的体均五行、和实生物的饮茶理念。

唐人饮茶,水在上,火居中,炭和灰烬属土,炉属金,所煮之茶属木;明人饮茶改作一瀹便啜,茶由道而沦为用时人作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脱离雅事之列,而成俗务。

明之前,世人饮茶常伴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或用龙麝入茶。虽然陆羽嗤之以鼻曰斯沟渠间弃水耳,朱权则叱杂以诸香不无夺其真味,然茶与诸物和合生化,调衡阴阳,又因天时地利,及人体质、好恶之异而变,实是人与天地相应的灵动所在。且比之清饮,于人尤有裨益。

唐代苏敬等撰《新修本草》道:茗,苦荼。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明代李榳《医学入门》亦云:龙脑属火。世人误以为寒,而不知其性散甚似乎寒耳。《局方》辄用与麝同,为桂、附之助。人身阳易于动,阴易于亏,且诸香属阳,岂有香之甚者而反寒乎!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于茶最相宜。

清饮成风后,李时珍慨叹: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可惜,清饮之盛,非仅关乎奢俭、康病,关键是世人审美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人们崇尚天地之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这真有些像今日单烧沉香之风的愈演愈烈。不可否认,人在单用茶与香时,确实也能感悟到美妙。然而,套用李时珍之言:习俗移人,自不觉沉香之害。况真香既少,杂香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

事实上,朱权之所以在《茶谱》中竭力赞慕朱元璋所倡饮茶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了对建文朝起自己于政治上屡屡失意的不满,非此不足以破孤闷。后文中,其亦表示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又讲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上古,香、乐、舞,皆是贯通天人之介,人们以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理想。至明清,宫廷雅乐沦为呆板枯燥的仪式,失去活力;生活中,乐舞也大多融入戏曲,独立性表演日渐销匿。而香,更开始失去了养性的灵妙。

与之相映的,是科技的倒退。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到了明代,较早的方法已被人们遗忘,水平日益下降。我们记得,耶稣会传教士之所以能取得皇室信任,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预报交食。又如十六世纪以前使中国处于代数学领先地位的,建立和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天元术,也自明朝起几乎无人知晓(我用几乎,是因明代数学家王文素《算学宝鉴》毕竟尚有按天元术建立方程式的解法要点,方程次数最高达九次。可惜当时少有人问津,未能刊印,现也只有手抄孤本存于北京图书馆,想来于明代,此不过奇技淫巧)。

以上种种,乃因自明代起,国人失去了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的灵性!

以香为例:明初,战火方息民生凋敝,不得不倡俭,香成为奢侈亡国的典型而被排斥;又因对海外交通、贸易之断绝,香料遂成禁物,得之不易;华夷对峙,亦使香作为外夷异端的代表,备受限制;君主好弄权而嗜杀,仕宦才俊九死一生,精英阶层元气大伤,以致文化倒退,香之神髓渐少人知;思想上的专制,使人之个性本真遭到严重遏困,香之灵亦昧矣。

以前,我曾对二十世纪中叶起香文化跌至谷底十分不解,待想通数百年前之云翻雨覆,诸疑顿消。

又顾炎武《日知录之余》曾引《广东通志》:建文三年十一月将圣旨事意备榜条陈:我中国诸药中有馨香之气者多,设使合和成料,精致为之,其名曰某香、某香,以供降神祷祈用,有何不可?檀香、降真茄兰木香、沉香、乳香、速香、罗斛香、粗柴香、安息香、乌香、甘麻然香、光香、生结香军民之家并不许贩卖存留建文三年十一月,朱允炆的政府军与燕军交战正酣,百忙之中尚顾及番香事,想来一是为防沿海有变,二是借规范祭祀细节以正礼制。

这道政令实在很有意思:不仅留下了官方指导民间和香的记录,显见古时用合香之风尚;更明确把常作为君臣之药的沉檀等摒除于香方之外强制天下人转变习俗,以新君替旧君,新臣替旧臣,真难怪靖难之役皇权更迭!这般自己咒自己的行为,也可与杨广之大好头颅,谁当斫之、孟昶之《万里朝天曲》鼎足了吧。

我相信,香之兴衰,向来与国之兴衰应合。就在中国传统香文化由盛转衰的明代,法国人却于1533年由意大利迎来了凯瑟琳,这位王后用香水让法国上下为之倾倒,法国香水文化自此兴起。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香道》感恩您转发支持香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香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3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