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料的发展


香文化在古代史上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但事实上它已成为一道蔚为大观的文化风景。从香的种类上来说,世界上的有香物质约有40万种之多,分为植物类与动物类,根据原料的不同又分为灵猫香、丁香、罗勒等品种。许多香还分品极,如龙脑香就有熟脑,梅花脑、米脑等九级之分。虽然古代为人利用的香料还很有限,但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古中国地大物博,且是世界特别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在许多大城市中往往集聚了来自各国各地的商品,香料之多自然不言而喻。

古代的香不仅用料丰富、讲究,而且盛香器具、燃香的用具也令人叹为观止。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香炉是燃香的主要容器,与其配套的用具有盛香饼的香盒与插有香匙、火箸的瓶,与香炉一起通称为炉瓶三事。这是古代闺阁的常设器具,在许多古代人物画的背景中都有体现。其它的用具还有香篆、香枕、薰笼等,但最令人叹服的还要数香球。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对香球的特点作了说明。它的外壳是个圆球,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运用了重力原理,在球体内装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一个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当炭火和香料在钵内燃烧时,无论香球怎样滚动,圆环和圆钵都会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调整保持水平,不会倾翻。这样的香料用具不仅实用,而且做工往往也极为精致,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代人的智慧与巧手。

纵观历史,香料及其用具在古代其实常常扮演了一种奢侈品的角色,尤其这中间的名贵香料,诸如龙涎香、射香、沈水香、品相好的香材大多进献了王公贵族,品相稍次的也入了富家,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香,就同丝绸、玉器、歌舞的发展一样,有很大程度上依赖了中上层社会的享乐生活。但话说回来,若非如此,中国的文化也许会少很多耀眼夺目的东西。

当然,部分香材的稀少昂贵并不意味着香的高不可攀。历史青睐于具有普及性的文化,香同样驻足于寻常人家,这才给它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可能。许多人家在祭祀祖先时都要准备香料。在中药材中,香料家族的成员也数不胜数,如芸香、冰片、辛荑等。而从广义的香料上来说,像茴香、桂皮这样的香材被加入到菜肴之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些心灵手巧的女子更将采来的桂花、玫瑰做成糕点,这又在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我们现在过端午节时仍要在门上挂上艾叶之类的香草,这也算是对古代香文化的一种传承了。

香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虽然算不最重要的元素,但它芳香的气息已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几乎随处可见香料的身影,这其中最明显的还数中国古典文学。

有人把屈原称作中国香道的始祖。一曲《离骚》吟唱出汩罗江千年的叹息,香草美人成了高洁之士的代名词,也成了许多士人终身的追求。《离骚》中提到的香料足有三十余种,可见这位诗人对香花、香草的认识之广与喜爱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将香与人的德行,志向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香以人文精神。

《诗经》中常有用香祭祀的描写。《周颂》中有曰:有秘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大概意思就是用馨香的酒菜、椒木祭祀先祖,以求福庇。此类描述,在《周礼》、《易经》中也比比皆是。

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芍。香料,香囊往往也是爱情的红娘,许多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传奇都少不了香的出场。从唐传奇《非烟传》中的连蝉锦香囊到《红楼梦》中的射香串、玫瑰露,辗转的心事中多了一脉旖旎情思,缠绵的香气里上演出一幕幕悲欢聚散。

由此看来,香在古典文学中的确是极其美丽的事物,时常牵动着人们的遐思。但而今,我们只能通过诗词,史册去怀想那个芳香无邪的时代,香料大国的称号不再被人记起,古典的素雅随风渐远,这是不能不令人唏嘘感慨的。

到了现代,传统的用香方式已不再普遍,但有许多精华部分被纳入香道文化。香道在台湾和日本比较常见,它将燃香特别是隔火薰香的方法加以完善与规范,形成与茶道差不多的一种体系。香道的细则此处不多加叙述,光从它的意义与内涵上来说,香道的最高境界与茶道相似,讲究的是一种精神。其实中国古代香文化如何不是这样呢?它早已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只是使用的香材和对香气的思考认知模式与香道不同而已。除了屈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句子,把德行喻为传播得很远的香气。我们也常以兰心蕙质赞美女子贤淑,香之明德可见一斑。

现代香道或许是中国古代香文化的一种延伸,但它仅是对部分香料的鉴赏,而将普通香料拒之门外,这毕竟少了包容性。我一直认为,香材或许分好坏,但香气不分贵贱,它们同样都是一种自然的语言,徜徉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慰藉,就像听音乐,最高的境界不是知道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抒发了什么感情,而是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也许是感动,也许是快乐,也许是鼓励。

我们或许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味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彩,用一种更贴近自然的方式获得心灵上的抚,不是浓烈的香水,不是喧闹的rap。

然而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过去许多繁琐的程序都已被遗弃,香也不例外。天然香料的收藏、使用极其费时费力,它注定只属于古典的闲适。固然许多香道中人都呼吁推广香道文化,但香的缠绵悠远终究是随着历史的尘沙渐渐风化,最终沉积为史册中古老苍黄的一章。

香文化会从此消逝么?不。我们还应看到的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香气给人带来的感觉却始终不会变,它始终能够触及到人们心中温柔恬美的丝弦,弹拨出优雅欢快的旋律,就如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文学样式、音乐风格,香文化的具体形式总在发展。

纵使香的古典世界在渐渐消失,但这种文化不会灭亡,它将伴随着人类存在,直到永远。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香道》感恩您转发支持香道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香道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3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