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

李纲是一通方作家。以易与华严对论,谓其全合,是善知识不拒来学,引人入胜,就彼所知而令扩充。如孟子以齐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恻隐之心,可以保民而王天下。非谓徒爱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敌论。凡读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否则糟粕而已。

夫华严乃如来自证之法。所有诸度诸位,皆是实事,皆可表法。声闻四果,虽处法会,犹如聋哑。人天凡品,岂能知见。纵有天龙八部,皆已亲证法身,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现八部身耳,非实业之凡夫也。易乃立虚象以兆吉凶,顺天理而导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伦常之仪准,非佛道之标的。

然通佛法者,法法头头,无不是道。横说竖说,有何轨迹。若未能彻了自心,亦效其说,如庸医未能诊脉,即效剐骨。弱羽尚难栖枝,即欲奋飞。其不自他俱殒躯命者鲜矣。今以喻明。易以父母称为严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称为君。岂父母邑令,与圣天子敌体相齐,无有高下也。又如举一沤曰此海也,举一尘曰此地也。知沤与尘,是海与地之少分则可。谓沤尘与海地同其深广,同其博厚,则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无边无际之天。但当出户而瞻日,捨管而窥天。岂可谓隙之外别无有日,管之外别无有天哉。古人为儒者道,语多类此。若即为实说,是抑圣天子与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与沤尘同其深广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与无边无际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齐东野人之鄙论,非明心见性之法言也。

阁下且宜持戒念佛,以儒家修持为常法,以佛教修持为加行。入理深谈,且缓数年。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浅而入深,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可以知其梗概矣。

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也。不慧之所望于阁下者,望阁下亦以望一切亲知。则不负一至普陀朝礼大士,与不慧一得觌面,而即闻佛乘也。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佛法至今,衰残实甚。茫茫众生,如盲无导。纵有一二知识为之开示。以业深障重故,正智不开。虽闻正法,不生信向。纵生信向,亦属浮泛。如醉如梦,了无定见。一遇邪魔外道,则如蝇逐臭,如蛾赴火。蚁聚乌合,动盈千万。故光绪初年,关东有一混元门,每年归依者有十余万人。至十一二年,以劣迹已彰,人多见恶。一年之内,尚有数万。近有出家魔子,拟欲大得名利。于三十年前,即抄袭古人语录中成言,改头换面,谓是自己语录。而此魔子,一不通宗,二不通教,三无学问。恐人或谓己无学问,何能说此。特意用许多白字以实之。令人谓为真是大彻大悟,随口所说,词理超妙。其有不大恰当者,盖因不曾读书,不通字义之故。

举凡万法归心录,六祖坛经,寒山诗中诗偈,整个录来,换三五字而已。所有言句,尽皆如是。随即远近流布,然亦无大招徕。近又得一妙法,致令善男信女,相率归依。且道得何妙法,便能如是。以此魔子,初则妄充悟道,人未归附。近则妄充得道,故得远近争赴。且自谓我所说法,令人易于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须有事实,人方肯信。故肆无忌惮,随口乱说。常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净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及三恶道。又知某人生西方上品,某人生中品,某人生下品。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妇,靡然从风。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为实属得道,而归依信奉者,日见其多。纵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说入人深故,了不见信。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来,或菩萨示现。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断无说我是佛,是菩萨者。故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大妄语人。此大妄语之罪,甚于五逆十恶百千万倍。其师其徒,当永堕阿鼻地狱,经佛刹微尘数劫,常受极苦,末由出离。何苦为一时之虚名浮利,膺长劫之惨罚酷刑。名利惑人,一至于此。此魔子自谓所说之法,令人易于得道者,即是以生灭心作常住解。以不修善,不断恶,为不生不灭。拨无因果,堕邪见坑。此即魔子招徕徒众,令皆得道之实际。故有平日持斋念佛之人,一亲近彼,即不持斋,不念佛。其余一切改恶迁善,知因识果,培德植福等事,概行弃置。

唯止令人看一话头。而实不知如何是看。如何是话头。遂将古人酬机之语,令人依文解义,卜度思量。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干矢橛,麻三斤,七斤布衫等,一一学拆字讲义者,拆而讲之。谓之为参禅,谓之为透公案。稍微能坐,及能按文解义,便为印证曰,某人夙根深厚,某人现行精纯,故得用功不久,便已透彻。夫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

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须知祖师之悟,乃从迷至悟,一悟永悟。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误,一误永误。悟之音虽同,悟之事实反。以彼魔徒,从初发心,一无戒行,二无正智,三不知话头是参叩自心之方便,而以按文义卜度为参。如此参禅,尽世间聪明人,通通皆是大彻大悟之人。

如人不识摩尼宝珠,见一鱼目,宝而藏之,夸耀于人,谓我已得此珠。诸人亦不知何者是珠,何者鱼目,遂群聚而寻求之,各各皆得此珠。从兹发大誓愿,普令贫穷同胞,皆得此珠。一朝遇见贾胡,欲得贸易多金。贾胡掷而唾之曰,何持鱼目,用黩我眼。方知费尽心机,只落得惭愧欲死而已。

且人之常情,纵恣则易,摄束则难。教以持斋念佛,便觉口头失美味,身心常辛勤。魔子则曰,只要心好,何必持斋。汝本是佛,何须更念他佛。以此恰合自己懒惰懈怠,不愿摄束,任意放纵之机,如囚遇赦书,庆幸无已。又进而叩其所以,则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汝但看一话头,自能见性。既见性已,即名成佛。既成佛已,则一切俱空,无因无果,无修无证。一法不立,名真解脱。彼教人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畏因果,培福德者,皆不知自性之中,无一法不具,亦无一法可立。执著法相,不肯捨离。捨本逐末,无绳自缚。如是之人,名为小乘。何可以为知识而亲近之哉。须知如来所说因果修证等法,皆是以黄叶作金,为止小儿啼故。彼等反执为实,则其智与小儿何异。若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证等法。若立一尘,便非佛法。汝但识得自己是佛,一任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何一法不是佛法。上天堂,下地狱,天衣天食,镬汤炉炭,何一境不是佛境。自己即是弥陀,当处即是极乐。岂待汝鼓起妄想业识心,鼓动父母所生口,毕生终日念佛,受许多冤枉苦,求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捨己求人,抛家浪走。岂非知见颠倒,错乱修习乎。种种魔说,大抵如是。

今试论曰,只要心好,何必持斋。杀彼之身,悦己之口,是好心耶,非好心耶。且兵劫之时,贼来杀人,亦当皆是好心。设杀汝时,为感恩乎,为怀恨乎。汝本是佛,尚不肯念他佛,何肯杀而食彼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之众生乎。如是,则汝之心性,本来是佛。汝之行为,原是众生。何可未得谓得,以凡滥圣,以念他佛为辱,以杀众生为荣哉。达摩西来,不立文字者,欲人彻证本体,不以徒诵语言为事。若契本体,则文字即是本体,即解脱相。终日读诵,依教修行,毕竟无文字相可得。如永明寿,首山念,栖贤湜,育王微等诸大老,皆尽寿读诵。岂彼尽皆不知不立文字之旨乎。只因汝错认不立为废弃,遂谓如来所说一切大小乘经,无量法门,皆是黄叶作金,哄骗小儿。若然,则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永明,首山等,皆是弄黄叶汉。汝既以彼为非,何得承嗣其法,言是禅宗。彼若果是,则汝之禅宗,便非彼之禅宗。汝的的是冒彼之名,以坏彼法之恶贼耳。且汝执著废弃文字为不立文字者。六祖云,只此不立,便是文字。况尚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八字。且此达摩西来十六字,是文字耶,非文字耶。又一切俱空,无因无果,无修无证,一法不立,名真解脱。何又立破斋谤佛,怙恶废善,瞒因昧果,折福损德等法,而不肯令其俱空乎。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善。佛祖于千百年前,早为汝判断停当矣。汝谤人执著善法为捨本逐末,为无绳自缚,为小乘。汝执著恶法,不肯弃捨。现生当遭国宪,死后永堕阿鼻。应是弃末循本,应是即缚无缚,应是大乘矣。汝谓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证。若立一尘,便非佛法。是佛与因果修证,皆是尘,皆不容立。而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何得便非是尘,便皆容立。且问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之心,是佛心耶,是众生心耶。若道是佛心,佛岂存此心,行此事耶。若道是众生心,何得便超因果之外,便非是尘,便是佛法乎。地狱尚是佛境,当处即是西方。是则苦亦不厌,乐亦不求。无取无捨,忘憎忘爱。何得贪图现生名利,妄企死后流芳。剽窃古人言句,改头换面,以为自己语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以凡滥圣,妄充知识。教彼许多信心男女,堕邪见坑,丧失慧命。从兹永堕恶道,欲出末由。

此魔子者,究其本因,不过欲得虚名浮利,企人谓己为大善知识而已。详其后报,则其苦痛惨凄之状,罄竹难书矣。可不哀哉。汝既发心念佛,当依净土经论所说而修。如此魔子所说,乃是窃取宗门祖师之言,妄以己见误会宗意。故其所说,皆似是而非。实与宗门道理相反,实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诱,堕彼党中,则难免以好心而招恶果矣。

如此魔子,断断不可亲近。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须知禅宗一法,名为教外别传。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万语,总皆指归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法身理体。令人先悟此体,然后起彼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机之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欲令人参而自得,故无义路。若会得,固属大幸。若会不得,但当将此一句话,当做本命元辰,废寝忘餐,终日竟夕,如一人与万人敌,不敢稍有间断放纵。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果真拌此深心参者,决无不悟之理。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须历诸境缘,煅炼习气。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彼魔子者,乃以误为悟。悟尚全体是误,何况说证。乃不知惭愧,不惧因果,竟致无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骗,同断善根。汝宜笃信吾言,自不被彼所陷矣。至嘱至嘱。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感恩您转发支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7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