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的入门知识和与大乘佛教的区别


小乘释教原始释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释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释教又称作上座部释教或南传释教,是释教最基本的两大派系之一。

小乘释教与大乘释教差异

说到小乘佛法,就不得不提到大乘佛法,免不了两者的差异和对比。小乘释教以自我完善和摆脱为宗旨,而大乘释教着重的是普渡众生。为什么小乘释教不着重普渡众生呢?那是因为小乘佛法里以为人是没有佛性的,人便是人,佛便是佛,人怎样修炼都是达不到佛的高度的,最多也就只能达到罗汉的程度,所以,人是成不了佛的,所以是没有普渡众生的资历的,不是不愿成佛,而是不能成佛,只能摆脱自己。而大乘释教就不相同了,大乘释教以为每个人都是能够成佛的,每个人体内都是有佛性的,可是暂时被很多外在的东西蒙蔽了,被迷住了,佛性暂时是释放不出来的,可是假如经过修行的话,佛性就会被慢慢的开发出来,是能够修行成为佛的,当成为了佛之后,就能够普渡众生了。这是小乘释教和大乘释教的简单差异之一。

典籍中的小乘释教

释教的基本教理包含三法印、四圣谛、空三昧、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八正道等。不管是大乘释教还是小乘释教,都必须要遵守释迦牟尼留下的这些释教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是不能违反的,释教派系是求同存异的。南传释教的一些主要经典书籍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

小乘人的缺点,端在自求摆脱,而此摆脱之道,却非佛果的圆满,所以被大乘释教斥为“自了汉”斥为“焦芽败种”。其实,但凡崇奉释教,而达于圣位的境地,他自己摆脱了,也必影响他人走向摆脱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圣者,但如有人供养了辟支迦佛,便可有愿必成,也将必可得到摆脱之道;佛时的诸大弟子,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可是除了少量的例外,肯定的多数,无不尽其所能地去度脱有缘的众生。许多的阿罗汉,当他们尚未证果之前,专事修持,一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之后,便去积极地为僧团大众服务了,比方沓婆摩罗子,便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留陀夷等,在他们的行谊之中,底子看不出所谓“自了汉”的惰性来。相反地,我国的大乘释教,比方禅宗的祖师,建议于未悟之前要寻师访道,参得个“入处”之后,倒要在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了。这种大乘精力,岂能不算自了?当然,禅宗的开悟,仅仅悟得一个“入处”,并非便是证果(即便也有或许证得大乘贤圣的阶位),所以开悟的人,未必已能决定不再退转,所以他们仍要如理修持,长养圣胎,而不当即广度众生。

我国释教之隐于山林,而与人世阻隔者,与禅宗的风气,有著深长的影响,虽然禅宗之隐于山林,仍能吸收新的份子,但此总不能算是大乘释教所独有的精力。南传的是小乘释教,如说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传释教应该早已灭亡了,实则竟又否则呀!

大乘释教的义理之高明,境地之广阔,这是无可否认的,也是值得咱们大乘释教徒所引以为荣的。可是我国释教之未能将大乘精力充份地表达为实践的力量,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实,乃至以大乘释教的招牌作为掩护,竟把小乘释教的美德也拒之于千里之外了!

大乘经论中,每皆呵责小乘,可是也有赞叹小乘的。咱们都在好高骛远地“迷信”大乘释教(未解大乘胜义,未能照实而行者,仅仅以耳代目,仅仅拾人牙慧,岂不等于迷信),实则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我国释教徒们,应该返身过来,从头肯定小乘的精力,再谈大乘也不为迟(其实,原始释教中,底子没有大乘与小乘的问题)。

《涅盘经》中说:“五篇七聚,并是落发菩萨律仪。”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声闻众,所以严格地说,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众,比丘之成为大乘众,乃是因为菩萨戒而来,可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萨,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扔掉小乘戒,以此可见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萨戒本经》中说:“若作如是言: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何以故?菩萨尚学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自豪,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根底,假如扔掉了小乘,而光谈大乘,除非是大权示现,那就要求升反堕了。可惜,今世的我国释教徒们,尤其是落发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两端落了空,我国释教的衰微,原因即在于此,假如再不猛省回头,便要不堪设想了!同道们,不要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罢!试问:咱们体现了那一点是独有的菩萨精力?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果比小乘释教体现得更好?

有人说,大乘释教是东方文化的遗产,到如今咱们这些大乘释教徒,竟是破落户的守财奴了,乃至连守的职责都未能尽到哩!假如再不反省,咱们将成大乘释教的罪人了。

1、小乘释教只崇奉释迦牟尼佛;大乘释教则是多佛菩萨的崇奉,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阿弥陀佛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及四大天王等。

2、小乘释教没有法门,只要持戒、修心、禅坐的一种修持办法;大乘释教号称8400法门,目前实则只要禅、净、密三法门(ZM还不为一些佛友承认)。

3、小乘释教世尊讲法从不放光;大乘释教世尊讲法前基本都是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

4、小乘释教说六识,大乘释教讲八识。

5、小乘释教中阿拉汉(阿罗汉)是受人天敬重的圣人(广义阿罗汉包含佛),大乘释教以为阿罗汉是只顾自己的自了汉。

6、小乘释教的菩萨比阿拉汉层次高,佛子只要修成阿拉汉后,经佛受记后修菩萨道,最后成佛;大乘释教考究从入门的当天起,只要发菩提心既是菩萨,只不过是“初发心菩萨”。

7、小乘释教答应吃“三净肉”,大乘释教则只许素食。

8、小乘释教的佛经来源在有文字佛经之前,都是由弟子代代传承;大乘释教的佛经有的则来自于龙宫。

9、小乘释教考究祸福自担、因果自负,因而没有回向;大乘释教以为福德能够搬运,因而考究回向。

10、小乘释教不持咒,大乘释教考究持咒。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常识》感恩您转发支持常识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常识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58/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