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虚云老和尚120年的传奇人生


虚云老和尚诞于1840年,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五帝,于1959年以120岁高龄在云居山真如寺安详示寂。113岁时自挽联: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近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虚云老和尚。他一生经历传奇,堪称一部活的中国佛教近代史。我们特别整理一组虚云老和尚罕见照片,一起缅怀虚云老和尚的传奇人生。

1、1950年9月11日,虚云老和尚摄于云门寺。

2、虚云老和尚曾多次造访上海,尤其是1952年,113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应邀来沪,在上海玉佛禅寺主持为期49天的水陆法会,法会期间上千人皈依,与上海结下深厚因缘。图为1952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欢迎虚云老和尚莅临开示。

3、1952年,虚云老和尚与来果禅师、法云法师(左一)、佛源法师(右一)等在上海凤阳路侯在里崇德会合影。

4、1952年,澳洲、缅甸、加拿大、印尼、日本、土耳其、越南、泰国、锡兰等各国佛教代表参加亚太和平会,图为虚云老和尚与圆瑛老法师及各国佛教代表在北京出席亚太和平座谈会。

5、1953年8月7日,虚云老和尚与演成(右一)、宽度(右二)、无可(左一)、戒全(左二)等法师于庐山大林寺合影。

6、1953年初夏,虚云老和尚从上海赴北京参加中佛协成立大会,时值佛教盛日浴佛节,于广济寺主法。

7、1955年,虚云老和尚116岁,是年春建云居堂宇,冬季云居开戒,前来求具者前后有五百余人。图为1955年,虚云老和尚摄于云居山真如禅寺。

8、虚云老和尚一生护国护教,历坐十五个道场,修葺大小道场数百所。图为1955年,116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带领僧众自建瓦窑、烧制砖瓦,重建真如禅寺。

9、1955年,虚云老和尚与信众于云居山茅蓬前合影。虚老所住之茅蓬现已改为虚云纪念堂,由一诚长老于1990年修建。

10、禅门有四大佛事:上殿(课诵)、过堂(用斋)、坐香(禅坐)、出坡(劳作)。在传戒过堂时,要教授戒子过堂之规矩。图为1955年12月25日,虚云老和尚于云居山真如禅寺冬戒期间,为新戒子持钵诵供养咒。

11、虚云老和尚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载。图为1957年秋,118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于云居山真如禅寺天王殿前留影。

12、1957年夏,虚云老和尚与云居山真如禅寺佛学研究舍全体师生合影,第一排左三为一诚长老、第三排右一为传印长老。

13、禅源于印度而盛于中国,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明,上海众居士发起百年虚云图片公益展,以缅怀虚老、传扬禅学、净化社会人心。图为1957年,虚云老和尚118岁时,与大众法师摄于云居山,右一为绍云法师。

14、1957年12月25日,虚云老和尚于云居山真如禅寺冬戒期间上殿说法。

15、1957年,虚云老和尚118岁寿诞时,与云居山真如禅寺全体僧众合影留念。

16、1957年秋,虚云老和尚与法子性福、海灯两位法师于云居山佛印桥谈心石畔合影。

17、1959年,虚云老和尚圆寂前三个月摄于云居山真如禅寺。

18、虚云老和尚一生,以苦修为道契,同时也深研经教,四处讲学,为近现代佛教培养了许多著名高僧。图为1957年秋,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与部分法徒法孙合影,后左一为性福法师,后右一为海灯法师。

19、虚云法师108岁时与徒弟徒孙合影。

20、1953年9月8日,虚云在九江能仁寺与信众合影留念。

21、虚云法师珍贵的做法事图。

22、1955年12月25日,虚云法师传戒后合影。

23、虚云老和尚108岁寿诞合影

24、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时法相(摄于1910至1912年之间)

25、虚云老和尚道行高深莫测,一生充满传奇。图为1926年虚云老和尚在昆明云栖寺春戒期间,殿前枯梅及园中青菜尽放莲花,中有化佛,四众叹为稀有。

26、虚云老和尚慈悲无量,异类有情,多有感化,于南华寺传戒时老虎皈依,又为白狐授三皈五法等。图为1936年虚云老和尚在南华寺春戒期间为白狐授三皈依。

27、1938年4月8日,虚云老和尚与本焕法师于南华寺合影。

28、1942年11月14日,虚云老和尚于桂林月牙山与道安法师合影。

29、虚云老和尚坐禅法像。1947年摄于曹溪南华寺千佛罗汉大戒后。

30、1946年秋,虚云老和尚与意昭法师合影于潮州开元寺。

31、1947年摄于广州邹鲁公馆花园。

32、1947年,虚云老和尚在香港与觉光法师(前左一)等合影。

33、1948年,虚云老和尚在云门寺新起大殿之地上趺坐照。

34、1948年冬,虚云老和尚与美国阿难陀詹宁士女士合影于南华寺,右为宣化法师。

35、1952年9月,虚云老和尚佛源法师合影于武昌三佛寺。

36、1952年,北京居士林恭请虚云老和尚传授三归五戒,摄影留念于广济寺。

37、云居山僧众在虚云老和尚的带领下,大力开展生产自给。(摄于1955年12月25日)

38、1955年12月25日,云居山冬戒期间虚云老和尚上殿说法。(虚老左后方持钵的侍者为净慧法师)

39、1956年,摄于云居山真如禅寺大殿前。

40、1957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真如禅寺与信众合影。

41、1959年,虚云老和尚120岁时留影于云居山真如禅寺草地上。

42、云居山真如禅寺虚公塔院。

43、云居山虚云老和尚舍利塔。

44、虚老的袈裟。

45、虚老的百衲衣。

46、虚老的僧鞋。

47、虚老的毯子。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