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法:入静的征象、姿式、方法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

一、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

神志方面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体感方面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层意识方面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见图l、2、3、4)。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太极拳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人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穴位见图5)。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具体做法请读者参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观想法。

体感人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这种感觉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看第十二章禅定法。

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问:我们要往生净土,修学佛法就要听法师的,而法师又这么多,说法又各不相同,我们怎么依止才对呢?常敏法师:我们修学佛法,要听从世尊的劝导,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往生净土。学习佛法还是要有自己的发心,要..

当有了堕胎之事以后就会有婴灵形成,这与时间没有关系,即使你是怀孕一日,堕胎了都是会有婴灵形成。堕胎婴灵非常难超度,一定要真诚忏悔,真诚做功德。堕胎婴灵,为他们诵经念佛、做各种善行,功德回向他们离苦得乐..

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一般表述为大慈大悲,或者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做到真实无伪的程度,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要能真正做到真实无伪的慈悲心,那一定要证到了空性,从空性升华的慈悲心才够得上这样的水平。那么..

转眼之间,我学佛已经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从一个对佛法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的佛教信徒,还归依佛门成了真正的佛弟子。回首十年的学佛历程,佛法给我带来了诸多人生改变。佛法不仅..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修行不同于集体修行,在明师指导下修行和无师自修,更是大不相同。个人修行,应该是在已经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来解决修行过程中..

超度婴灵的心愿语:想对你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想对你说,我的宝宝,真要下笔,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首先,我最想说的是:对不起,由于我的无知,没能把你们平安的带到这世上,我无数次的想,如果我还能再遇见你们,我一..

圣空法师开示:修禅的也得念佛开示:圣空法师摘自:《楞严经要解》第一卷你看外面坐着很多人,门外和门里的能一样吗?不一样。门外的看不见我,门里的能看见我是不是?门外的只能听到我的声音,见不到真实之相。门外..

佛在人专,故又行实;末代人滥,形服为上。外生物信,于诸僧海,自感僧福;非谓行缺而消信施。故经云:桥度物也。破戒之人,虽入地狱;口说善法,令生信故。【大意】佛在世时,真实修行的人多,成就圣道的人也多;末..

你看我们有住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你跟你本来的面目不相应嘛。你本来不是这样,你一定要这样,你抗拒真如的结果,你就不安嘛。这个机器的设计本来不是这样操作的,你操作错误,你就跟它原来的设计..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因为你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嘛,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的嘛,它没有断绝的嘛。所以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应不能执著于它,不要天天修法的生活就想:..

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力特别殊胜。在《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提的就是“妙音”,这个地方是很重要!这个“妙音”,意思就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1、双足跏趺: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

问:怎样念佛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安法师答:这几句经文是出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住,摄在一精明,然后这句佛号声声相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首先..

    《常识》感恩您转发支持常识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常识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58/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