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佛法的基本思想05 济群 法师
佛法的基本思想05
——在网络佛学班的开示之一
济群 法师
6月23日:佛教的道德观
道德就是合理的行为准则。
佛法的道德实践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依正见生起道德的行为,达到知法入法的结果。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信解行证的次第及闻思修的次第,都说明了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道德的实行往往与人们对道德自身的认识有关。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真理与德行并非互不相干。
道德建立的基本基础是因缘因果。
由正当的行为获得美好的人生结果,如行五戒十善感人天果报;由不正当的行为获得痛苦的人生结果,如行十不善感三恶道的果报。因此,从世俗谛的层面上看,道德和利益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乎利益、执着利益,这种道德行为的层次并不高。
我们的不良习惯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天下最难的事大概就是战胜自己。不去接触不如法的环境,就更容易避免犯戒。佛经中称赞远离的功德,而整个解脱道的修行也都是以远离为基础。
道德的心理因素,属于道德心理学的范畴。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由心造善造恶,由心造天堂地狱,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心是根源。因此,惭愧心非常重要,它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惭愧心是羞耻心,也是天地良心。有了惭愧心,我们才有可能止恶行善。当然,光凭个人的一点惭愧心还远远不够,还得依佛法的正见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以因缘因果的法则来对照我们的行为。所以在概论中讲到自增上、法增上、世间增上。
不放逸是不随意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不良习惯,它是道德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总是喜欢放纵自己,只要条件许可就尽情享受。因此,对五欲尘劳的贪执使我们造下种种杀盗淫妄的罪恶行为。
不放逸即“降伏其心”,它要求我们摄心一处,观照心念的每一个当下:看看自己每天都在想什么?这一刻又在想些什么?是不是和佛法相应?
念佛法门就是对念头的把握,当我们把心真正安住在佛号上的时候,就不会再想考虑别的问题。我们的心也因此得到了净化, 信仰能够使我们的道德得到提升与净化。
佛教所说的信是以心净为性。有了对真理的认识和信受,就能摆脱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功利色彩,不会去在乎现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