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云法师


忏云法师(1915-2009年)是佛教界享有盛誉的法师。法师法名成空、信众尊称他为忏公。法师于1915年10月18日生于东北安东省与韩国交界处、鸭绿江畔小镇上曹氏世家。曾经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忏云法师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持戒谨严,弘扬净土。他不仅是现代高僧中严持戒律的典范,而且也是推动净土信仰的中流砥柱。

忏公上人,俗姓曹,讳会汶,一九一五年诞生于辽宁安东(今称「丹东」),自幼天性宽厚,仁善耿直。先祖从山东向关外发展,至祖父曹德盛一代,家业渐趋平稳。祖母杨大

莲为信佛居士,与老和尚因缘颇深。父亲曹骏明曾任安东商务会长,以曹国靖之名行世,声望颇着。家中尚有大哥、二哥、大妹、二妹、小弟等眷属。大妹会贤笃信佛教,于父亲病笃时,尝割肉熬汤喂父,实孝女楷模也。小弟会漳于大学任教,亦亲近佛法有年。

求学受戒

上人就读小学时,客商热络,家境宽裕。父亲患病后,运势中衰,值日军进占东北,国土危脆,家事纷扰,众苦交煎,莫可探究,遂有追求真理之志。就读中学期间,因父亲患病之故,中辍学业;乃至赴日留学,亦因父亲病势起伏不定,率尔返国整理家业。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事爆发,国民政府西移渝都。上人偕大妹于大连照顾父亲,事必躬亲,无微不至。

24岁,了因法师于大连商业学堂说法,上人往听两周,深感佛教哲理圆融,于是皈依佛门,成为三宝弟子。隔年,延请大连佛学研究会居士为父亲诵《金刚经》,初闻梵呗,悲欣交集,加之善根增长,连续茹素四十九日。 26岁,随大连市议员曲子源老先生前往沈阳慈恩寺,于修缘老和尚座下秉受五戒,随即毅然断荤。夏季,于大连海滨静修三个月,法悦十足。入冬,父亲罹患伤寒,偕大妹加持大悲水供父亲饮用;某夜,父亲通宵长吟「发无上心,自在逍遥」八字,似为教彼出家修道之意。

27岁,于宝山供养病僧,辞出寮房后,顿时有身心若无之感。又为父亲消灾之故,于安东居士林延请法师、居士拜大悲忏,彼时父亲于大连梦见观音菩萨化现之白发老妪,说彼尚有冤业未解。二月初,群医束手无策,上人体验生离死别之苦,立志独身。父亲过世后,上人忽萌一念:前生为出家人,父亲为护法居士,为酬谢恩德,此生侍病十年,缘起吻合。又曹老居士弥留之际,上人于佛前发愿,若父亲确有业债未还,当以佛法超度释冤,于是寻出蒙山法本,练习施食法门。此后以放蒙山为常课,冥阳两利,数十年而弗辍。

28岁,冬,为明朗老和尚送终。某夜,遍山白雪,上人于凌水寺诵大般若经,念至恳切处,身心豫悦,意境悠远。明朗老和尚临终前一日,曾哀恳相告:「会汶:世间皆假,急速办当一切,出家修行!」

29岁,经由省琛老和尚介绍,自安东遥迢入关至北平净莲寺安居。初入寮房,乍感苦闷焦躁,待朗诵《普贤行愿品》一遍,始感雨过天晴,遂安定住下。

传承法脉

30岁,就读周叔迦居士创办之中国佛教学院,于瑞应寺礼拜三十五佛时,感激无量。此年礼澍培法师祝发,属金顶毗卢派下第三十一代,法名成空,号心月。曾云:「宁为道死,勿溺尘亡,无量感伤,刺我心肠,回忆往事,多因妄想,消我重罪,得悟昔非,幸依三宝,未致歧羊,而今披剃,誓修定慧,愿共众生,同生西方。」农历甲申年冬季,只身前往广济寺,依宝华传承第十八代传戒和尚融缘法师、羯摩阿闍黎融济法师、教授阿闍黎道源法师等大德领受戒法。初受戒时,逆境屡现,均以持诵大悲咒消弭难关,直至第十五天,身心轻安,念诵嘹亮,仿佛置身极乐世界,欢喜莫名。

参方亲近大德

上人向往山林道场、丛林生活,不时亲近倓虚大师、慈舟大师等教界硕德,请教法要,俾有遵循。例如:卅二岁于天津大悲院聆听倓虚大师开示,谓学佛乃至办佛法事业,需有大悲观音之心肠;维摩居士之辩才;弥勒、布袋和尚能容之肚皮;金刚菩萨严正分明之面目。

又如〈略述亲闻慈舟大师数事〉有云:「民国36年,老人为天津监狱囚犯讲地藏经,驻锡天津居士林。一日黄昏,老人自监狱讲经归,云伫立门外迎接,随老人至卧室,整理妥当,诸师退去。时天色渐暝,四围沉寂无声,室内供佛像一尊,海灯微明,香烟缭绕,老人静坐无语,云乃趋前启请止恶改过之法,老人静默片刻,以缓慢庄重之语调谓云云:『吾人之恶业种子如双头毒蛇,钻入吾人之心坑深处,无法驱除。唯有持惭愧双头利钩伸入坑底,方可将双头恶业毒蛇钩出。』老人语已,即起捻香拜佛,云遂礼谢退出。……云于亲近老人之余,最为感动敬服者,为老人淳朴忠诚之态度,庄重安详之威仪,坚定切实之信心,以及严净勤苦之戒行。老人示人:则常劝『持戒念佛』;言戒为佛家家法;熟处(尘习)转生,生处(净业)转熟;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宁肯十年卖不出一担真,不愿于一日卖出十担假。寥寥数言,皆可使吾人终身行之而有余也。」

34岁,启程南下参方,朝礼宁波阿育王寺、苏州寒山寺、苏州报国寺、上海持松法师静安寺、能海大师金刚道场等处。此间,于朝礼普陀山之后,往诣灵岩山印光大师净土道场,得谒了然法师,亲聆法音;夜晚,远眺大殿,遥想身世漂泊,倍生感慨。夏,前往福州依止慈舟大师,随师前往闽北邵武广福山双泉寺,听讲四分戒本与四谛要义。安居期满,随慈舟大师赴泰宁天王寺听讲《普门品》,半月后至古台岩。冬,安住静谧岩洞中,听讲《大乘起信论》。

东渡瀛台

1949年,随国民政府撤退来台湾。上人35岁,随慈舟大师返回福州舍利院,听讲《梵网经》与《四分律》。彼时烽火连绵,局势莫测,乃于大势至菩萨纪念日拈阄,感应当离福州,遂拜别慈舟大师,渡海抵台;此国历八月下旬之事也。上人于北部逗留未久,南下高雄寻单,深感佛法不振,亟思拯救之道;然时局未靖,仅能静观其变而已。十月下旬,伤寒病作,逮十二月上旬,脾肿病势险恶,住进高雄省立医院,曾自云:「就念观世音菩萨,再是求发心、求病好,求佛力加被。以后病好了,再打开《金刚经》、《金刚经》注解一看,比以前懂了。」

36至39岁,于台湾南北各地参方,住过高雄阿莲乡光德寺、路竹乡道隆寺、台北五股观音山凌云寺等道场,亦曾游历新店、汐止、内湖、北投等地。住锡新竹古奇峰法源寺及苗栗大湖法云寺逾两年。此间曾抄录并阅读《金刚经》智者大师疏科刊、《心经》法藏大师科刊;研究《心经》六家注、《楞严经》疏解;背诵《普门品》等等,期在解行相资,穷究生死根源。

40岁,移锡高雄大岗山龙湖庵后山平房,除平日定课及礼佛,时而精诚恭绘观音圣像,有幸一睹作品者,莫不称颂赞叹。尔后于各地随缘弘法,与律航法师、李炳南、朱镜宙、关世谦、朱斐等人缔结善缘;恭谨礼佛之行持,严守律仪之美誉,逐渐传布南北各地之道场。

1956年,与弟子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观音山搭建印弘茅蓬。用示尊崇印光大师、弘一律师之意也。先前上人于高雄大岗山龙湖庵讲经时,听闻菩妙老和尚于莲峰寺后山自修,曾特地前往拜访,由于见和同行,遂约定寻觅山林兰若共住修行,可以彼此砥砺。一九五八年二月因缘成熟,菩妙老和尚前往印弘茅篷隐修,树立老实修行之典范。

上人掩关自修之余,随缘弘法利生。例如:亲绘观音圣像致赠张清扬女士,张居士信佛相当虔诚,将圣像转送当时国防部长俞大维先生(另有一幅转送叶公超先生);俞先生异常珍惜圣像,将其裱褙置于客厅,并复印数万幅致赠亲友,垂暮之年,方知为上人所绘,遂于一九九三年礼请上人为皈依作证。又如: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二年,受邀膺任栖莲精舍(乐生疗养院佛堂)主七和尚;多年后,莲友仍感怀在心。此等利众之行,难可胜数。

茅蓬因八七水灾,土石崩落而毁。暂时移锡太平山沟平房,以不适合于久居,乃行脚南北各处寻觅山林道场。 1963年,偕弟子性因法师至南投水里开山,于莲因寺现址搭建寮房,间或应邀赴各地道场开示;例如高雄打鼓岩元亨寺、弥陀院、林园佛教堂、澄清寺、台北莲友念佛团、三峡横溪净业林、屏东东山寺等处,念佛不缀,法筵日盛。

创建斋戒学会

1966年,以中部地区大专学生求法之因缘,始办斋戒学会,提倡丛林生活,着重五堂功课,教学天台唯识,行归持戒念佛,由此培育正信青年无数。一九八○年代中叶以降,每年依例于男女两众斋戒学会之后举办佛七,开示透辟,机理双契,闻者莫不深信切愿,道心弥坚。若在平日,祈求消灾解厄者,多如过江之鲫,上人慈悲接引,方便度化。数十年间,深受启发而矢志出家绍隆佛种者,法门龙象辈出;而在家学佛者,亦以居士身成为人群表率,影响社会风气,贡献良多。

斋戒学会每年寒暑假各开办八关斋戒一次,暑期每次两届,寒假一届。在莲因寺办完两次以后,再移他寺续办,嘉义义德寺,新竹翠壁岩寺,中坜元光寺都曾办过八关斋戒。忏云法师持律甚严,每日四时以后,莲因寺不留女众、亦不能过夜。因此斋戒学会女众部委托南投县竹山镇德山寺、嘉义县竹崎乡香光寺、南投县埔里镇南林寺等寺协办八关斋戒活动。在桃园龟山寺亦有一斋戒会道场、“莲因北部斋戒学会静修道场”。与各大专学院的佛学社密切交流,定期举办佛七。

与诸法师

上人与广钦老和尚之因缘,向来为教界佳话,无论领众前往土城承天禅寺请益,或为求老和尚住世而主持佛七,两位长者相会,禅机默契非外人所能测。又与道源老法师同为慈舟大师门下高足,来台之后,时有联系,共同研究教理,交换心得。西藏佛教方面,曾与卡卢仁波切、贝诺仁波切、创古仁波切、措嘎仁波切等德学具足之高僧晤谈,深达显密圆通之理。

海外弘法

至若海外弘法之因缘,于莲因寺念佛堂建筑完成后,曾游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一九七三至一九九七年间,辄赴北美地区弘法多次,足迹遍履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迈阿密、达拉斯、温哥华、西雅图等地,于众多寺院道场、学会及善信居士住处领众念佛,揭示佛法要义。

晚年

最初,上人观察因缘,以男、女两众分办斋戒学会较为如法,故女众活动多借尼寺举办。民国九十年,埔里女众道场莲音学苑正式成立,静修有址,法益均沾。

公元二千年顷,上人偶现病相,渐少开示。然四众弟子敬重无别,历年祝寿法会,人潮如水,缁素同心祈祷,念佛回向上人法体康泰。

圆寂

忏云法师于2009年3月7日凌晨一点,于南投县水里乡顶崁村莲因寺方丈寮安详示寂,身无病苦,相貌如生。3月9日礼请梦参老和尚主持封棺仪式、3月27日礼请果清律师主持追思赞颂典礼,随即发引荼毗,示现舍利极多。

点赞推荐

今日与大家说说什么是隔空超度婴灵,隔空超度婴灵可靠么?首先隔空超度也是叫作远程法事超度,也就是本人不用到现场,按照法事师傅要求提供相关的法事资料信息即可,法事效果是一样,至时便会由法师来代为上表文书,..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弥陀疏钞..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

演培法师(1917~1996年)江苏江都人,俗姓李。号谛观。年十二,依高邮临泽福田庵常善和尚披剃。十八岁,于宝应福寿院受具足戒。初就观宗讲寺受天台教观,次游闽南、觉津、汉藏诸学院,研习性、相二宗之旨,兼闻西藏..

敏不息尊者敏不息尊者,敏,即智。尊者机根聪明锋利,又勤于修习,己获佛的智慧,有如江水川流不息,既断烦恼,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怜悯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便随其意而拔苦与乐,永不止..

关于婴灵超度的亲身经历缘主的劝谏文日后我们把缘主写的文章,也专门整理下,名字便叫做《关于婴灵的缘主劝谏文》,便按照第一、二、三篇的顺序来发。也希望很多已经超度过的缘主,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一下,或许师..

去佛教修行之前,先学学佛教是如何戒酒的我们都知道,酒戒是释教底子五戒之一,假如受了酒戒,就不能够再喝酒了。那佛陀为什么要拟定酒戒呢?其实酒戒只是遮戒,不是性戒,喝酒自身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但是假如喝酒多..

在佛陀时代,摩竭陀国的王舍城中,住有一个名叫室利笈多的人,他在王舍城中,也有些名望,所以大家称他为室利笈多长者,但他却是露形裸体外道的忠实信徒。佛陀是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只有劝化外道,改邪..

以下以五个故事来说明,情缘与爱欲的感人及对修行影响的深远,希望药师山佛弟子们深思。故事(一)话说三千五百年前,释某某为道场高僧,多生多世为清修者,以戒为师,累生累世以办道业、盖道场成就众多修行者,是一..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的境界。实际上到了真净现前时,我们还是难以区别啊!我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时期,有过一个亲身的体会。老和尚那时已是一百一十八岁了,他在中午休息时,有..

一点事情不如你的意,马上那个无明就来了,这也是业啊,修行就叫你在境界上面修,看你念头动不动啊!一切好好的,如你的意,那哪叫修啊?一个事情不如意马上就不行了,那就不叫修啦。就在不如意事上才能修啊,才叫改..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真的有个深厚的善根,在这个法门上也修行过..

遍计执:错误的联想 这个遍计执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心中就有很多..

不论怎么称心如意,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图像来历:材料图像)人在人间日子,尽管将来一往无前,春风得意,处处逢源,样样利市;可是,不论你再怎么称心如意,都不能没有危机意识。飓风来了,你需求有预备洋钉木板的..

般若是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华译为智慧,谓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是名智慧。般若可分为三种:一、实相般若:实相(梵语dharmata)即众生本具真如,离一切虚妄相,为般若之实性,这是..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才智”、“辨识才智”。专指:照实认知全部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才智。以品种而言,般若有..

汉语的“才智”非本有之语词,是出自释教的外来语。如《增一阿含经》曰:“才智无量,决了诸疑。”但梵学以为,智与慧二字又有不同。《大乘义章》九:“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异”。《瑜伽论记》曰:“梵云般若..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是教起所因第九重法义净土法门善巧显示:因于信..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

    《汉传佛教人物》感恩您转发支持汉传佛教人物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汉传佛教人物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4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