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的偈子,并悲心切切地劝勉弟子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

大凡生存于斯世,每个人带着宿世的业力或愿力,在其人格倾向与个性特质上均会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或有天生好乐权力,气势恢宏、指点江山、招贤纳士者,且称为政治人;或有生来执著于财富,冲风冒雪、奔波贸易、善能聚财者,且称为商人;或有对艺术审美有天赋,吟诗赋曲、抱琴待月、挥毫临画者,且称为艺术人;或有生来便怀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好乐解脱之道者,且称为宗教人。然宗教流派甚多,具体到佛教念佛法门,凡是生死心切、笃信净土、一心持名、矢志安养者,可称为念佛人。

释尊金口赞誉: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善导大师将此句经文延展为五种嘉誉: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证知于此五浊恶世,真念佛人甚为稀有尊贵。

然具备何种特质才当得起念佛人的称谓呢?省庵大师(以下简称省祖)一生的净业修为,正是对念佛人特质的精确诠释。总观省祖一生践行的净土情怀,可概述为五种心态:一者生死心,二者厌离心,三者欣慕心,四者精进心,五者感恩心。兹分述如下:

一者生死心

念佛人首先得要具备真为生死之心。省祖少年时便已萌生这种生命的觉悟,深知生死轮回之苦痛,观照到: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

而对旷大劫来无尽的生命轮转,生发深沉浩叹:今生幸得人身,得闻净土妙法,亟须以求生净土、横超三界为此生修道的最高目的。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省祖这种深刻的了生死的道心,极为坚固,贯彻其一生,无时懈退。

二者厌离心

求生净土的终极目标是以厌离娑婆秽土为前提的。为何要厌离此土?乃是于此秽土修道,障难甚多,菩提路远,爱根难断,习气厚重。故宜对此身心世界,深生厌舍。

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客路竛竮久漂泊,苦求佛力早还乡,这种厌离娑婆之心,在世人看来,似乎属于悲观厌世的负面情绪。此亦恋着世间五欲六尘、家亲眷属之俗人本然的价值评价。即宗门教下,推崇无取无舍、执理废事之行人,亦对厌离娑婆的心态多有微辞。

世人并不了解念佛人之厌离心乃是般若智慧的升华,是达致涅槃寂静常乐之必具情怀。诚如省祖诗曰:尽说厌欣为障道,谁知净业善资成。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何处安居能徙宅,谁人无事肯登程。铁围山外莲华国,掣断情缰始放行。经由厌欣取舍,到达极乐净土,方可契证无取无舍之真如法性。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甚可怖畏。智慧观照,实在不容一刻之停留。于此末法季秋,判断佛教行人,有否道心,根本上即体现为是否有了生死之心;而对于净业行人来说,是否有了生死之心,便直接体现为是否有厌舍娑婆秽土之心。这是确然明晰并可把握的标准。省祖以此身体力行,并以此教化他人。譬如,遇到好乐世间诗文者,省祖痛戒曰: 人命在呼吸间,哪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稍一错过,便成他世,欲望出离难矣哉!恳切护念之悲心,溢于言表。

三者欣慕心

又如省祖有一大护法茅静远居士,乃杭州名绅士,修桥铺路,乐善好施,护持三宝,种种善举,似宜褒奖。而省祖对其却有一番迥异常情的开示:

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非具同体悲心,何能说出如此披肝沥胆的规劝。末法檀越居士还能听闻到大善知识如是婆心苦语,当生稀有难遭之想,切莫错会!

四者精进心

与厌离娑婆相对应的,是对极乐净土全生命的欣慕向往。极乐世界对我等娑婆众生来说,甚为遥远,极为生疏,要将彼土作为今世生命的唯一归投之所,这没有宿世深厚的净土善根,现世深邃的般若观照,是难以做到的。省祖却将此难中之难的事情,顺乎天性地、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首先,他从法门的抉择上,深知此土修道证果难,彼土往生成佛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建立这个确然不拔的见地后,省祖将此知见付诸一生的修行实践,满怀深情地仰慕净土,一意西驰,万牛莫挽。

这种超越的情怀和彼岸的意识,构成了省祖特有的净土情操。他深情慨叹滞留娑婆之苦,由衷倾慕往生净土之乐。易往无人真可惜,不知何事恋樊笼,娑婆魔外事纵横,寂灭无如安养城,早晚相从裹粮去,此生终不负慈尊,但将三事(信愿行)为符契,携手同登九品莲,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泪因忆佛浑难制,愁为思乡不易消,每登山顶瞻乡国,却上楼头望故家,浊恶娑婆难久住,早同善友赋归来。这些诗文所流露的浪子思归故园之情,深深地震撼着众生沉潜的净土情结,激活起吾人高远的超越意向。

念佛人在此秽土,古佛青灯,喃喃念佛,看似孤独,实则与法界净业行人,交融互摄。 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但凭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便能于法界无量刹土,结交无数同愿同行者。

五者感恩心

出世间的目标确立之后,要以大强勇猛精进心,修行无上妙法。否则因循懈怠,终将败堕。省祖于此末法季秋,建精进幢,研习毗尼,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帖席。念佛精进,如救头燃,如丧考妣。闭关梵天寺西院时,额其室名曰寸香斋,尊客相见,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省祖深知,修行净业,贵在一门深入,其诗曰: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小水长流终贯石,沸汤停火亦成冰。往生成佛浑闲事,只在当人念力能。

由是,省祖的修行生涯,明晰而专一,只以念佛往生为鹄的,余者悉皆摒弃。其诗曰: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以全生命践行往生净土一事,对末世行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陋习,不啻当头棒喝。

或有人质疑:省祖不是劝勉大众发菩提心吗?为何不在此土广行菩萨道,普度众生,而唯汲汲于往生净土,求一己之安乐呢?对此,莲宗有其独特的诠释,正是由于实践菩提心,圆满菩萨行,才孜孜于先求生净土,待到彼土华开见佛,悟证无生法忍后,方可来此烦恼稠林、 生死苦海度众生。

省祖诗云: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蒿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 破舟 喻指业力凡夫;溺喻指沉沦苦海的众生; 岸头指极乐净土;新棹喻指得无生忍,倒驾慈航;中流喻指生死苦海。)这与龙树菩萨所述的未得无生法忍,欲于此秽土度众生,无有是处 的知见,千里同风,同一鼻孔出气。

建立如是疾速往生成佛、疾速度众生的净土知见,自然不会以在此世间得长寿为贵, 而以能及早顺利往生为庆幸。梵天寺有一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圣眼上人往生,人皆谓师年方强壮,有志未遂而死,莫不惜之。岂知一生净土,无志不遂,无愿不获。非唯不应惜,实所当贺。呜呼!贤矣哉。

省祖这种认知与价值判断,暗合莲宗法义。亦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同一意趣。然与世间人汲汲追求长寿、教内人以高寿为有修行的观点大异其趣, 此或是为世人最不理解之处。

昔北周静蔼法师舍身求生净土,发愿云: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愿舍此身已,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 一般来说,佛教并不赞成舍寿取证的行为,静蔼法师是在北周武帝灭佛、自惭不能护法的特定境遇中,才作出此等超常行为。

证得佛法真实受用者,自然便有着重法如山、轻身似尘的洒脱,省祖亦复如是。但得净业成熟,自然不会留恋此界,追求长寿,能早日脱离三界牢狱,以欣幸心,撩衣便行,早回故乡。亲见弥陀慈父,获得如佛平等之无量寿,一生圆成佛果,何幸如之!

省祖这种迥超世表的出世品格,诠释着念佛人特有的生死观。省祖数月前便预知时至,往生日,众弟子雪涕膜拜,恳切祈请:愿师住世度人。省祖启目对大众曰: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临终最后一着,瑞相分明。年仅四十九岁,乃莲宗诸祖中,住寿最短的一位祖师。如此示现,振聋发聩,启迪净宗密义良深。冀诸同仁,善思念之!

末法众生业障深重的表现之一,乃是不知恩、不报德。省祖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作略,亦体现在知恩报德上,为世人树立起高洁的人格风范。首先在见地上,省祖深刻地阐述了知恩报德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因素。其发心之十种因缘中,前面五种悉皆涉及感恩主题 :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省祖将此感恩心付诸行为,主要在报佛恩与报父母恩这两大科目上践行,兹分述如下:

为深报佛恩,愍念出家僧众,于佛涅日,莫知献供、罔有悲哀之现状,省祖启建涅胜会,约期十年。于佛涅日,顶礼七日之忏摩,奉献百味之饮食,讲演《遗教》、《弥陀》二经。瞻礼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先后五次燃指香供佛。有诗证曰: 迦文灭度二千年,舍利于今尚灿然。自庆宿生何善利,得瞻光相塔门前。省祖至诚礼忏,燃指供佛,感得舍利宝塔放光现瑞。无我至诚,显感显应,报恩妙德,不可思议。

省祖严父早殁,慈母知其夙具善根,命为释氏子。母亡,省祖于佛前跪讽《报恩经》七七日,岁时伏腊,必设像修供。用答慎终追远之忱,并以己出家修行功德,为父母回向,导其神灵往生极乐世界。每常思惟父母恩重难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由对今世父母的报恩,扩展到对生生世世父母恩德的报答,颇有地藏菩萨由孝道扩充至大菩提愿的作略。

省祖慧观深邃,悲心切切,故对佛恩、父母恩、师长恩、施主恩、众生恩,常思报答。其报答方式亦不停留于世间法范围,乃以发大菩提心、建立佛法、普度众生为己任。欲令一切于己有恩德者,尽皆成佛。庶几慰藉此报恩孝心于万一。

综上所述,省祖以其短暂一生的净业修行,所彰显的五心(生死心、厌离心、欣慕心、精进心、感恩心)犹如从烦恼淤泥中盛开的莲华,洋溢着佛性的芳香,此五心亦即是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对念佛与菩提心的关系,省祖精辟开示: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 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可见,菩提心在此土的成就,便是落实在当生得以往生净土上。

正是由于省祖如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临终感得西方三圣现前接引,得上品上生。其所书辞世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此乃省祖生命凯旋交响乐中最华彩的一章。来此娑婆一回,能得如是辉煌结局,亦足以庆快生平了!

值此省祖诞辰三百三十周年、往生二百八十一周年之吉祥日,谨以此一瓣心香、一纸拙文,敬献于省祖灵前,感恩省祖为念佛人建立楷模,令吾辈净业行人效法有地。吾人当目击道存,步武省祖,深怀五心,精勤念佛,厌舍娑婆,径登安养。礼觐省庵大师,同证无量光寿。冀诸同仁,各自勉旃。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大安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大安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大安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7/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9718/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69718.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