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全教授: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李尚全

就当代台湾的佛教信仰而言,1945年光复后的四五年间是以民间佛教——儒释道杂糅在一起的斋教为主,闽南寺院的五堂功课为辅,慈航法师创办的台湾佛学院为星星之火,并以日本化了的学术佛教为点缀,基本上处于鱼龙混杂的无序状态。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日益巩固,社会由紊乱走向安定,台湾经济由疲软走向强势,逐渐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佛教也由无序走向有序。本文拟就近60年来,净土宗在台湾的四种传播方式,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经忏法会式传播:

广钦老和尚与煮云法师的弘法经验

1、广钦老和尚的弘法经验

1947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广钦老和尚偕同台湾基隆籍在闽南佛学院求学的普观法师,由福建厦门乘轮船渡海赴台,于十六日中午抵基隆,标志着大陆僧人在台湾光复后,开始向岛内传播大陆佛教。

广钦老和尚(1892—1986),福建惠安县人,俗姓黄,是台湾光复后第一个赴台弘法的大陆僧人,弘法时间长达40年之久,他的道德情操感化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徒,在当代台湾佛教界有巨大影响,被赞誉为“佛教界的国宝”。1947年农历六月赴台后,先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七月初,往返于台北芝山岩和法华寺之间。1948年春,在台北新店街后山壁间凿石洞,命名广明岩(今广明寺),1951年再于右后方上侧大石壁雕“阿弥陀佛”大石像,左下凿石洞(现广照寺内天君殿);大佛龛总高2.6丈,宽1.9丈,深9尺,佛身高2.1丈,莲座宽8尺,深6尺,高3尺,开台湾凿石佛风气之先[1]。1952~1986年,先在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的“日月洞”修苦行,后在土城镇清源山(原名火山)创建承天寺,作为在台湾传播净土宗的基地,对当代台湾净土宗信仰影响深远。

广钦老和尚在台湾传播的佛教,是明清以来正统的净土宗,在强化僧团五堂功课的基础上,特别推崇苦行,通过经忏法会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净土宗。2005年7月,笔者曾到广钦老和尚创办的承天寺进行实地考察,只见该寺完全保留了明清寺院传统,僧尼按时出坡(从事寺院的各种劳动),大寮(厨房)仍然用柴草作燃料,尼僧亲自烧饭菜,未经许可,俗人不能随便进入大寮,俗人也不能在寺院留宿,只有在农历七月举行的地藏法会期间(30天),参加法会的俗人才可以住在寺院里,过集体宗教生活。也就说,地藏法会是承天寺与台湾社会沟通的桥梁,也是承天寺净土宗信仰向社会传播的渠道。

2、煮云法师的弘法经验

1950年,煮云法师赴台,创立了以通俗弘法和打佛七的方式在台湾的弘法模式。

煮云法师(1919—1986),江苏如皋人,俗姓许,曾入私塾读了几年书。15岁时因偶然读到《看破世界》一书,开始吃长素,并且萌发了出家的念头。19岁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苏北成了沦陷区,他就逃离家乡,准备出家,20岁时,经人介绍在距离家乡附近的一座名叫“财神庙”的小庙出了家,23岁时,到南京栖霞山受戒。两个月的戒期圆满后,就留在栖霞山律学院学习。当时栖霞律学院的院长志开法师是星云法师的出家师父,星云法师也在律学院读书,和煮云法师既是同戒又是同学,两人情谊甚笃,并和其他五位同学,互相结拜为七兄弟,成为以后在台湾二人相互支持、合作的因缘。三年后,煮云法师离开了栖霞山,到镇江的焦山佛学院求学,但只旁听了半年就被迫离开了焦山佛学院,到上海清凉寺去赶了8个月的经忏,学会了“三时系念”等超度荐亡仪式,成为他在1951年前后在台湾相继主持“后里震灾超度大法会”的资本,轰动一时,也为他在台湾打开了知名度。之后,正巧圆瑛法师开办“楞严专宗学院”,这时他已经27岁了,正式入学就读,由圆瑛法师亲自讲解《楞严经》,白圣法师任监学。然而好景不长,隔年圆瑛法师就中风病危而使学院陷入瓦解状况,煮云法师又只好离去。1947年,煮云法师前往普陀山,成为知客僧,广交佛教界或社会各界前来普陀山的人物,尤其是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院长交往密切,成为他在1950年得以跟随驻在普陀山的军医部队来到台湾的增上缘。

由于煮云法师在大陆读过佛学院、会赶经忏,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普陀山来的和尚”这个金字招牌,成为他在1950年代向台湾农村弘法的助缘,很容易取得台湾信徒的信任,这是因为观音菩萨信仰在台湾民众中间非常盛行,而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煮云法师是“普陀山来的和尚”,用讲普陀山的传说和“打佛七”的净土法门,兼用赶经忏的方法,很快就在台湾的贫乡僻壤走红。[2]

二、讲经式传播:李炳南的弘法经验

台湾净土宗信仰的主流,是民国高僧印光法师革除了经忏的苏州灵岩山宗风[3]。该宗风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宗天台,行在净土”,实际上是把隋唐时期的汉传佛教天台宗和净土宗合而为一。二是“敦伦尽份,佛儒一致”,实际上是把净土宗与儒家思想合而为一。印光法师的这种“加法”理论,既保证了汉传佛教的纯洁性(反世俗化),又满足了民国文化保守主义的需求。直接把印光法师改良后的苏州灵岩山净土宗风传播到台湾的是李炳南。

李炳南(1890—1986),名艳,字炳南,法名德明,晚年号雪庐老人,山东省济南市人。精通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史书,毕业于山东法政学堂,善诗文、能奏笛、会剑术、兼习中国医学。1912年约集济南的教育界人士,成立“通俗教育研究会”,担任会长,鼓吹女子不缠足,女子要受教育,揭露鸦片烟毒的危害,以及青年男女不得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论,受到省政当局的嘉奖和鼓励。1920年出任山东莒城县典狱长,在监所推广德育教化,让囚犯改过自新,重回社会做人。这期间,毕业于陆军振武学校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梅撷芸(光羲,1880—1947)正在济南的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唯识,李炳南就拜他为师,学习唯识学。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临莒城,县知事弃城逃走,他以典狱长的身份,联络城中士绅,指挥军警维持秩序。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莒城被围数月,遭炮火轰击,城中缺粮,人民饿死者极多,李炳南也困在城中,偶然读到一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感到要消弭战争,根本之道在于戒杀护生,这时他立下誓愿,如果这一次兵难不死,他以后一定终身茹素。后来莒城解围,他实践誓言,终生不再肉食。这时,印光法师在苏州办了一个“弘化社”,专门印赠佛书,他去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一类的小册子。读后,对于印光法师佩服万分,后来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愿意为他写信介绍,以此因缘,就以通信方式,皈依于印光法师,法名叫“德明”。抗日战争前夕,专程到苏州报国寺参谒印光法师。

李炳南之所以如此推崇印光法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光法师调和佛儒的理论。1934年,莒县重修县志,担任总纂的是翰林出身的庄心如太史,约李炳南担任分纂,他就由狱政转任修县志的工作,三年县志修竣,庄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担任秘书,未久晋任为主任秘书。自此,他与时年20岁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结下了50年的深厚友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着奉祀官孔德成到了四川。在重庆时,太虚法师派他和定九到监狱弘法,几乎走遍了重庆及其附近各县的监狱,去作佛学演讲,劝犯人改恶向善。后来奉祀官府迁到西郊的歌乐山,他也陪着孔奉祀官到歌乐山居住,经太虚法师同意,在云顶寺开设佛学讲座,听众逐渐增多,数年之间,成立了一个居士会,大家捐钱重修了庙宇。抗战胜利以后,李炳南随奉祀官府回到南京,曾三次随着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1949年2月,李炳南随孔奉祀官赴台寓居台中,这年,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李炳南一到台湾,就在台中法华寺开讲《心经》、《四十二章经》。[4]

就李炳南的弘法经验来看,他的正式身份是国民党政府奉祀孔子官府的主任秘书,但他同时还拥有中医师的执照。李炳南在法华寺中讲经的同时,还在寺中开设中医诊所,免费为人诊病,又在寺中布置了一间图书阅览室,放置了很多初级佛书,供人阅读,这样“李老师”的名声就很快在台中传播开来了。几个月之后,他传播净土宗的场所逐渐的增多了,台中的灵山寺、宝觉寺、慈善寺、慎斋堂等处,都请他去讲经。

就李炳南的佛教知识结构而言,他初学唯识,后来也学过禅、学过密,而最后皈心于净土。所以他讲经弘法,仍是以净土为依归。1950年的下半年,他与随他学佛的弟子立法委员董正之、台中市议长徐灶生、地方士绅朱炎煌、张松柏等筹组台中市佛教莲社,于1951年元月正式立案成立,社址暂设于台中法华寺内,他当选为首任社长,未几,莲社社员许克绥、朱炎煌二位居士,捐款买下了绿川旁的一栋民宅,做为莲社社址。以后又经过多次的扩拓与改建,就成为现在台中民生路巍峨壮观的台中佛教莲社。这是台湾第一所净土道场,也是第一个居士组织的佛教社团。由这个莲社,以后发展出30多个分支机构——各地的布教所,带动了整个台湾的念佛风气[5]。自台中佛教莲社成立后,李炳南既创办了明伦月刊社、青莲出版社、慈光杂志、莲社受托印经会、佛经注疏语译会、孔学奖金会的文化事业,也创办了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明伦社、明伦广播社、慈光托儿所、慈德幼儿园、国文补习班、内典研究班、论语讲习班、国学启蒙班、佛学讲座、国学讲座、社教科、国乐团、念佛班、助念团等社会教育事业,还创办过菩提仁爱之家(菩提救济院改名而来)、佛教菩提医院、安老所、施医会、救济会、慈光育幼院、放生会等慈善事业。

三、寺院放射式传播:西莲净苑和灵岩山寺的创立

1、智谕法师与西莲净苑

智谕法师(1924—2000),1924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市),俗姓徐,名曙明,号晓邨,原籍山东省博兴县。生逢乱世,民不聊生,投身军旅,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69年,从军队复员后,由大陆赴台僧道安法师剃度为僧,并在基隆海会寺受戒。1972年成为台北县三峡镇西莲净苑开山祖师,并亲手挖掘九品莲池,以“护法安僧,弘化利生”为宗旨,提倡“八宗并重,导归净土,持戒念佛”的西莲净苑宗风,并把西莲净苑定位为一座修道型寺院,具体表现为:(1)开展四大课题:戒律、经法、念佛、僧众事;(2)确立两大原则:全面修学,重点深入;(3)培养两种僧才:道场管理僧才,教育僧才;(4)树立两大目的:振兴佛教,续佛慧命;(5)坚守四条规箴:以法为亲,以道为侣,除灭情缠,除灭欲结。[6]

就智谕法师弘扬苏州灵岩山净土宗信仰的经验而言,是回归到以僧为本位的弘法轨道上,以寺院(西莲净苑)为中心,通过举办“打佛七法会”、举办“大专青年念佛会”、出版佛教读物等方式,向台湾各界传播净土宗信仰。

智谕法师出版的佛学着述有:《夏雨清凉节要》、《缘起法泛谈》、《妙法莲华经讲记》、《池畔莲钞》1 ~2集、《佛七讲话》1~8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中论要解》、《中论讲记》、《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思益梵天所问经寻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维摩诘所说经句解》、《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十二门论随解》、《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佛藏经描仿》、《大佛顶如来密因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上下册、《华严经义海百门述义》、《性缘问题之申论》、《华严五教止观浅导》、《般若义理的探究》、《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无量义经略解》、《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讲记》、《念佛法门》、《圆觉经述要》、《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普贤行愿品述义》、《佛说魔逆经通义》、《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大方等如来藏经探源》、《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2、妙莲法师与灵岩山寺

妙莲法师(1922—2008),1922年生于安徽省巢县,1930年童贞出家,1941年在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后,到印光法师开创的苏州灵岩山寺修学净土宗8年,1949年2月至香港,在大屿山及青山闭关潜修20年。在这20年里,除阅藏、念佛外,还虔修般舟三昧10次(每次90天,昼夜不坐、不卧、不睡,日中一食,誓证念佛三昧)。台湾解严后,在1979年因筹印《大智度论》款项来台,认为台湾缺乏培养僧材的大丛林,于次年定居台湾。1986年,在南投埔里镇,创建了台湾灵岩山寺,占地十甲,经过10年的努力,把一座荒山建设成一座殿堂宏伟、辉煌庄严的佛国圣地,被“誉为台湾灵岩慈航之掌舵者,接引众生离苦得乐的大导师”。[7]

妙莲法师在主持南投埔里镇灵岩山寺的22年里,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誓愿为基础,立下了第四十九大愿:“凡见过我面,听过我法,乃至闻我名号者,我皆度令同往西方极乐世界;若其此生未能生西方者,我必再来化度,直至生西为止!”[8]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誓愿,妙莲法师统领200多名出家僧众,把每天的课程安排如下表:

除了每天的课程以外,南投埔里镇灵岩山寺每月举办一次弥陀七;每年农历正月礼拜《梁皇宝忏》9天;六月举办大悲法会,持诵《大悲咒》7天;七月举办地藏法会,恭诵《地藏经》7天;九月举办观音七,称念观音圣号;十月启建水陆大法会九永日。春季(三月一日至七日)传授三皈五戒菩萨戒7天。夏季(另有通启)传授三皈五戒3天、短期出家5天。七月地藏菩萨圣诞及十二月开山纪念日,举办万人朝山法会。

值得一提的是,妙莲法师通过成立财团法人灵岩山佛教基金会、急难救助基金会等社会公益慈善救助事宜,把南投埔里镇灵岩山寺的净土宗信仰放射到全台湾;又通过受邀请至海内外举办弘法讲座、念佛法会等活动;出版开示丛书;发行录音、录影带等方式,把台湾南投埔里镇灵岩山寺净土宗信仰,放射到美国、加拿大、澳洲、香港、日本等地。

四、社团化和数字化式传播:净空的弘法经验

净空法师(1927—),俗名徐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于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在实践学社工作期间,先后追随方东美、章嘉呼图克图及李炳南,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1959年,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为僧,法名觉净,字净空。1960年,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1961年,应邀担任“中国佛教会”弘法委员、文献委员。1965—1979年任“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等职。1985年,移居美国。1995年获颁美国德州“荣誉州民”及达拉斯“荣誉市民”。2000年移居澳洲。2002年,获颁澳洲格里菲斯大学荣誉博士、并获聘任荣誉教授;图文巴市长颁发荣誉市民。2003年,昆士兰大学聘任为荣誉教授。2004年,先后荣获澳洲南昆士兰大学及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州立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净空法师在台湾传播净土宗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社团化传播方式

由于净空法师出家以后,主要在“中国佛教会”任职,没有丛林历练经验,并对丛林有所针砭,所以受到一些法师的严厉批判,也使净空法师成为一个有颇多争议的弘法人物。但就净空法师的个人经历来看,正是他长期在“中国佛教会”的工作经历,使他与社会各界建立了良性人脉关系,通过创办“华藏法施会”、“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华藏净宗学会”等社团,向台湾宝岛传播净土宗信仰,1977年开始应邀向海外传播净土宗信仰。

上述社团传播净土宗信仰的主要方式是印赠净土宗经书。与此同时,也印赠《大藏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据何云在1999年发表的《净空法师访问记》介绍,“从1989年到1995年,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大陆的《大藏经》达到800部以上,1993年一年送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全国重点高校的《四库全书荟要》就有33部,这种五百本一套的《荟要》,每套价格在20万元以上,仅此两项合计就是两千多万人民币。”[9]

2、数字化传播方式

净空法师把佛教定位为“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真智,使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才能圆满达成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真实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认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修行的基本原则,并首开利用现代传媒作为弘扬净土宗信仰的有效方式,来取代传统的寺院功能,透过网际网络、卫星电视,采用远程教学的方法,24小时弘扬佛陀教育、圣贤理念。[10]

净空法师还利用大学讲座的方式弘扬净土宗信仰,他出家后,在台湾及世界各地弘宗演教,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一边在礼堂等公共场所讲述《净土五经》、《金刚经》及《大乘起信论》等数十部佛教经典,一边把他的演讲内容数字化,制成光盘(CD、VCD),像飘雪花一样,散落在海峡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圈,取得了在虚拟空间传播佛教净土宗的成功经验。

五、结 语

台湾光复后,明清时期传统的净土宗信仰在广钦老和尚和煮云法师的传播下,首先在台湾落地生根。李炳南居士以讲经和组织社团的方式,智谕法师和妙莲老和尚分别以建立台北县三峡镇西莲净苑和南投埔里镇灵岩山寺的方式,把印光法师改良的苏州灵岩山新净土宗信仰移植到台湾,并向岛外的全球辐射。净空法师把净土宗信仰数字化,通过虚拟空间,向全球华人圈传播净土宗信仰。这四种传播净土宗的方式,反映出当代台湾净土宗信仰,具有教净合一、戒净合一、社团与寺院互补、传统与现代融合、苦行与弘法并重的五大特色。

【注释】

[1] 承天禅寺编印:《广公上人事迹初编》(增订本),台北县土城市承天禅寺2002年8月恭印本,第6页。

[2]丁敏着:《煮云法师的佛教经验与佛教事业——1949年大陆来台青年僧侣个案研究》,台北,《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1999)。

[3]法藏着:《台湾净土思想的发展》,http://www.fozang.org.tw/mag_article.php?id=235

[4]于凌波着:《李炳南居士推动的社会福利事业》,1994年1月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的“佛教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5] 于凌波着:《李炳南居士推动的社会福利事业》。

[6] 惠谦着:《台湾当代净宗大德参学记》,台北:《佛藏》14期(1999年8月)。

[7]佚名:《妙莲老和尚——现代高僧》,http://www.hudong.com/wiki/

[8]佚名:《妙莲老和尚——现代高僧》,http://www.hudong.com/wiki/

[9] 何云着:《净空法师访问记》,http://tieba.baidu.com/f?kz=27693459

[10]佚名:《净空法师》,http://baike.baidu.com/view/42926.htm?fr=ala0_1_1#2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更多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更多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更多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