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法师:五门禅概述


五门禅概述

中国佛学院道坚

在达摩东渡之前,佛教在中国已经传布了三百多年,而禅经的翻译、禅学的弘传,已大为流行。其间所传禅法,以五门禅为主。五门禅,是为了断除人们内心的根本无明,消除散乱、贪欲和暴戾,创建和谐与旷达的人生观而设立的五种禅法。它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等。五门禅的内容,大致有两种说法:1.以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为五门禅,是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昙摩蜜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等的说法。2.以界分别观替代念佛观,成为五门禅法,是佛陀跋陀罗译《达摩多罗禅经》的说法。

五门禅法的形成,大致与释迦的教法有关。佛陀曾经跟随阿罗逻等外道修学禅法,在他创立佛教禅学的过程中,适当吸收和改造外道的禅法,结合自己的证悟,终成独立的佛教禅学体系。佛陀发现,障碍我们完成人格的因素,是不识佛法的无明(愚痴)、无尽的贪婪(多欲)、恼害自他的嗔恨(嗔)、心浮气噪的散乱,克服这些因素的相应方法,即是五门禅法。如对欲望的对治,需不净观;对治嗔毒,需慈悲观;对治愚痴,需因缘观;对治散乱,需数息观;对治多罪和烦恼多的众生,需念佛观。

关于五门禅法的渊源、流传情况等,此不述及,仅对此五种修行方法,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不净观

不净观,又名不净想,是以观想自他身的不洁净,感悟人身空寂,四大无我,从而断除贪欲的禅法。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主要在淫欲的过患。故《坐禅三昧经》卷上说:“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禅法要解》卷上列举了两种不净观法︰(1)取相观不净,即于尸林观死尸臭烂不净; (2)忆念观不净,虽眼不见死尸,但从师受法忆想分别,观自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两种不净观法,都能令人体悟到人身的无常、苦、空、无我,从而去除贪欲,住于清净的心境。

对治淫欲的具体观法,应视众生贪著境界而定。《禅法要解》卷上说众生有六种欲及其对治法︰“众生有六种欲︰一者着色,二者着形容,三者着威仪,四者着言声,五者着细滑,六者着人相。着五种欲者令观恶厌不净,着人相者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若坏若不坏,观不坏断二种欲︰威仪、言声。观已坏悉断六种欲(大正15·286b)。”而《坐禅三昧经.第一治淫欲法门》中,谓众生有七种欲爱,其对治方法更有针对性:“多淫欲人有七种爱,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仪容,或著音声,或著细滑,或著众生,或都爱著。若著好色,当习青瘀观法,黄赤不净色等,亦复如是;若著端正,当 胀身散观法;若著仪容,娄观新死血流、涂骨观法;若著细滑,当习骨观,及乾枯病观法;若爱众生,当习六种观;若都爱著,一切遍观。”

《坐禅三昧经》中将修行不净观分为三阶层,即初习行,已习行,久习行。此三由浅入深,先作破皮想,再观赤骨等,久久修习,则系心眉间等处,观骨的白光遍照,最终进入色界四禅的境界。

若论不净观的修行过程,在鸠摩罗什所译的《禅秘要法经》中,最为具体详尽,此不赘述。

二、慈悲观

慈悲观,又名慈心观、慈愍观,是以对治嗔恚为主的修行方法。所谓慈能拔苦,悲能予乐,即是在内心中,生出无量的爱心和济渡之心,以消除无始以来的愤恨和嗔怒之心。

《坐禅三昧经》中,具体修行步骤有三:一、慈及亲爱,是初行人的修行方法,即愿所有的六亲眷属,能得到种种的身心快乐;或将我所得到的乐事,都施与他们,令其免去饥寒等苦。二、慈及中人,是已习行的慈悲观法,即观想我所得到的种种身心快乐,施给与我关系一般的人,让他们得到无尽的快乐。三、慈及怨憎,慈是平等的,没有怨亲的差别,因此,观想让我的仇人也能得到慈悲的快乐的布施,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佛教的慈悲精神。

在《达摩多罗禅经》中,又把这三层次的慈悲观法扩展开来,分为上中下九个阶次,则显得更为详尽。然而,它是与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结合起来的修行方法,已有了大乘度世的广大情怀。

法身之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之善业,后复修诸法实相观。

三、数息观

数息观,又译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安般守意、安般念、安般;又称念出入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念、息念、数息。《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十二云(大正41·942a)︰“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安般守意经》也持此说法,然竺法护译的《修行道地经》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出息为安,入息为般”。总之,它是以计算出息(呼气)或入息(吸气)之次数,令心摄于一境,以对治散乱的修持方法。

修习数息观有六种方式,称为六息念或六妙门。即︰

(1)数︰指专心数入、出息,入息结束为数一,出息结束为二,再入息为三,一直数到十,再从一开始循环不息,直到到集中思虑,使不散乱。

(2)随︰又名随行、随顺、相随、随息。即随顺出入息,感受呼吸的长短、冷暖,不再数息的修法。

(3)止︰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

(4)观︰又名观相、占相,此已正式进入观想、观察阶段。从观想出入息的生灭无常,进而观想五阴的生灭无常,以体悟人生的空寂。

(5)转︰又名转还、还。即从对人生五阴等的粗略观察,引向更为深入的细致观察,转观身、受、心、法的四念住,进而观想四谛。

(6)净︰又名清净、快净。是前五法的果,即通过对人身五阴观察,体悟人生的无常、苦、空、无我,感悟四谛之理,终而达到断除烦恼,究竟涅磐。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将前三相称为外,是禅观的准备阶段,后三相称为内是修行的中心阶段的目标。《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六妙门〉条则名前三相为定,后三相为慧。另外,《修行道地经》卷五〈数息品〉将‘止’和‘观’合为止观,‘还’(转)和‘净’合为还净,认为唯有四事。

在数息观的修行过程中,有十六个境界必须经过,此即十六胜行。十六胜行之说最早见于《阿含经》,其他经论亦有记载,然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及解释,诸经论颇有异说。今依《成实论》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 (2)念息长、 (3)念息遍身、 (4)除身行、(5)觉喜、 (6)觉乐、 (7)觉心行、 (8)除心行、 (9)觉心、 (10)令心喜、 (11)令心摄、 (12)令心解脱、 (13)无常行、 (14)断行、 (15)离行、 (16)灭行。

《大乘义章》卷十六(本)谓此十六胜行中,初四者称为身念处,次四者称为受念处,再次四者称为心念处,末四者称为法念处。若依四禅加以分别,则觉喜与令心喜皆居初、二禅;无常行、断行、离行、灭行四者遍于诸禅。其余之息短在初禅;息长在二禅;遍身、觉乐、令心摄在三禅;除身、觉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脱在四禅。

修习数息观,能断除六种思觉,即欲觉、嗔恚觉、烦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前三为粗思觉,后三为细思觉。而过生命的解脱,是它的最终目标。

四、缘起观

缘起观,又作因缘观、观缘观、缘性缘起观。即观察十二缘起的连环相续,而悟生死流转不息的道理,是对治众生愚痴烦恼的观法。

《坐禅三昧经》在三个层次来讲述此观法,即初习行、已习行和久习行。初习行者,应先观察生缘老死、无明缘行,降伏散乱的意念,令不驰骋于外;已习行者,再进一步观察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令心安住于如是思惟之中,不令散乱;若久习行者,必须更加深一步地思惟无明至老死的十二因缘。

可以看出,为了去除无明的障碍,应从简明到复杂地观想,直到十二因缘遍观,或顺(流转门)或逆(还灭门),就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无明的断除。

在佛教的发展中,又有“三世两重因果”的因缘观法,但那已经是后来的学说了。

五、念佛观

念佛观,即一心观想释迦、弥陀等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的禅法,能对治多罪及多种烦恼的过患。如《坐禅三昧经》卷上云:“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

如何观佛呢?《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记载修习观佛之次第,谓初念佛之十号,次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神通功德力,复念佛之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更念佛之一切智、一切智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

鸠摩罗什译的《思惟略要法》和《坐禅三昧经》载,观佛三昧之法,应先观佛的三十二相,次观佛的八十种好。所谓相,是佛陀的一些显著的特征,相,则是佛陀的一些微妙的特征。久久纯熟,则可见佛显现,如在目前。初见一佛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为我解说佛法,解诸疑问。得佛念后,应念佛的功德法身和无量的智慧等。在观佛的过程中,诸有罪业,速得清净。

以上介绍的五门禅,是属于小乘的禅法,尽管也搀杂了一些大乘的内容。在实际的禅法修行活动中,此五门禅法不是绝对的独立,而是可以相互交叉实践的。它们虽然不能导致生命的最终解脱,然其实用性却很强,能够解决人生中的许多的烦恼,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并成为中国初期佛教的重要践行活动之一。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道坚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道坚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道坚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13/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67508/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67508.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