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龙教授:南北朝唯识新学的传入


南北朝唯识新学的传入

李四龙

南北朝时期,般若思想在中国佛教界深入人心,被公认是“诸佛之母”。与此同时,印度唯识法相学逐步输入中国,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出现奠定了义学基础。本文主要说明,这一时期传入唯识新学与当时业报主体的讨论密切相关,这是当时佛教义学领域的发展主线。

一、业报主体的讨论

业报轮回说是印度宗教思想的基础理论,认为宇宙间的各种生命处于相续不断的生死流转。佛教认为,轮回的依据在于“业力”,具体表现为“十二因缘”,这在宇宙观上就是佛教的业感缘起论,在伦理观上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业报论在输入中国以后,成为佛教劝喻世人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谁来承受这种业报?谁来持续这种业力?佛教“无我”义直接否定任何恒常不变的实体。业报与无我之间的矛盾也就构成了佛教的根本问题。

佛教初传中国,所谓业报轮回的主体很容易与中国本土“灵魂”、“精神”等观念相混。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汤用彤称之为“存神之论”,他说:“罗什以前其所谓‘神’者,或不出二义,一为神实沈于生死之我,一为神明住寿。”换言之,业报轮回主体或被称为“神”,或被称为“神明”、“住寿”。在罗什僧团相当完整地译介般若学以后,中国僧人开始明白“神明”本无、“识神”性空的道理。

对业报轮回主体的关注当时表现为形神关系讨论。形神关系在两汉之际已为思想界重视。当时桓谭(约公元前23一公元25年)认为,形神好象烛火的关系,烛火俱尽就好比形神同灭。稍后的王充(27—104)在此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明确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知之精?”这种以黄老“精气说”为依据的形神同灭论,既不符合儒家社会“神道设教”的主流思想,也不符合佛教关于业报的教义。

从佛教角度讨论形神问题,自东晋前期业已开始。《高僧传》卷5“竺僧敷传”记载:“时东晋前期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随其能言,互相摧压。敷乃着《神无形论》,以有形便有数,神既无尽,故知无形矣。”东晋后期又有罗含(约310—380)与孙盛(302—373)的辩论。罗含撰写《更生论》,提出“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神之与质自然之偶也,偶有离合,死生之变也,质有聚散,往复之势也”。孙盛读后认为,“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罗含则进一步说明生死流转的道理,他说:“岂徒一更而己哉?将与无穷而长更矣。”这里所谓“更生”,亦即“轮回”之意,“神不灭”思想主要是从天地无终(无尽)、神无形(无数)立论,受玄学语言的束缚比较大。

对“神不灭”的申辩是晋末、南北朝佛教的主要话题。在早期佛教最重要的论文集(弘明集》中有三个主题:业报轮回、道人敬事、夷夏关系,宣扬“神不灭”思想的论文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据这份记载,历史上曾有过两次业报主体的大讨论:一次是在东晋末年、刘宋初,一次是在萧齐、梁武时。

1、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当时这场讨论十分热烈,基本能从佛教的名相直接切入问题。庐山慧远(334—417)由于桓玄(369—404)设问,覆信《明报应论},并撰

《三报论》,称“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在他《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第五部分以“薪尽火传”这个比喻讲“形尽神不灭”,“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郑鲜之(364—427)撰(神不灭论》,借用传统的薪火之喻说明“神不灭”。据《高僧传}卷7“僧含传”,有任城彭丞着(无三世论》,刘宋灵味寺释僧含撰《神不灭论》以及(业报论》予以回击,时间当在灵味寺建立即公元430年稍后。刘宋元嘉年间(424—452),慧琳着(白黑论》(又称《均善论》或《均圣论》),质问“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何承天(370—447)着(释均善论》、《达性论》、《报应问》,认为“生必有死,至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西方说报应……迂而无征,乖背五经”。慧远弟子宗炳(375—443)着《明佛论》(又称《神不灭论》),又撰《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批驳何承天之说,认为“精神不灭,人可成佛”,“今以不灭之神,含知尧之识,幽显于万世之中,苦以创恶,乐以诱善,加有日月之宗,垂光助照,何缘不虚己钻仰,一变至道乎?”。刘少府、颜延之(384—456)等亦作文批驳何承天的观点。

2、萧齐、梁武时期。当时主要的反对派是范缜(约450—约510),他撰写了《神灭论》,以刃利之喻说明形质神用的关系,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种理论在当时引为轰动。齐竟陵王萧子良(460--494)、梁武帝萧衍(464—549)都曾召集众人予以反驳。在这次争论中,萧琛(?465—531)撰

《难范缜神不灭论》,曹思文撰《难范中书神灭论》,沈约(441—513)撰《论形神》、

《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梁武帝敕令臣下驳斥范缜(神灭论}时,参与反驳者竟有64人之多。梁武帝自己撰写《立神明成佛义记》,认为“夫心为用本,本一而用殊;殊用自有兴废,一本之性不移;一本者即无明神明也”,论证成佛之理。范缜以刃利作譬较为有力,但他处于明显的劣势,人单势孤,不象东晋末、刘宋初的那次讨论,双方在人气上互有短长。

在这场“神灭”、“神不灭”大论战中,中国僧人的处境实际上一直比较为难。虽然神不灭论者人气兴旺,优势明显,但取胜所依靠的理据往往不是佛教思想,而是儒家的话语权力,甚或是民间俗信。神灭论者都主张无鬼论,如王充《论衡·论死》、范晔《无鬼论》;神不灭论者虽不必承认死后都要成鬼,但必须说明存在“成佛之理”,如宗炳《明佛论》、萧衍《立神明成佛义记》,必须说明报应无爽的道理,譬如,荆州刺史谢诲不信因果,斩佛像拆佛塔,法愍因而撰写《显验论》。这些感应灵验的故事,实际上是与民间的鬼魂信仰相契合,晋宋士大夫亦多爱谈此类故事。因此,这时期士大夫持神不灭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原始鬼魂信仰、儒家祖先崇拜的思想流露,如曹思文《难神灭论》说:“原寻论旨,以无鬼为义。试重诘之曰:孔子菜羹瓜祭,祀其祖祢也。《记》云:乐以迎来,哀以送往。神既无矣,迎何所迎?神既无矣,送何所送?”,梁武帝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的态度则更为明显:“《祭义》云:惟孝子为能飨亲。《礼运》云:三日齐(斋),必见所祭。若谓飨非所飨,见非所见,违经背亲,言语可息。神灭之论,朕所未详。”

从佛理上说,这场争论对中国僧人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神不灭论者的胜利,而在于能从中找到与般若空思想不相违背的轮回主体,证明因果报应,澄清成佛之理。在佛教看来,主张“神灭论”固然是错,但主张“神不灭论”又何尝不是错?!因为佛教反对“断”也反对“常”,轮回与无我之间一直有理论矛盾。《中论》所提出的“二谛义”或许可以摆脱这种理论困境:就凡夫而言,惟有说“神不灭”方能信轮回、报应、涅槃:就圣人而言,无所谓“神灭”、“神不灭”。宗炳{答何衡阳书(之一)》说:“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者皆空也。垂荫轮奂处,物自可有耳,故谓之有谛;性本无矣,故谓之无谛。”,所谓不灭的“神”也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假名。当时许多神不灭论者多从“体用”、“本末”这些角度,说明生死流转与永恒不变之间的关系。

神不灭论者的最大危险就是执着于“有”。部派佛教立“补特伽罗”、“胜义补特伽罗”、“中阴”、“假名我”、“不可说我”、“一味蕴”、“穷生死蕴”、“细蕴”、“细心”、“根本心”等说,就被人讥为是承认外道“神我”的实有思想。因此,一种既非实有又可任持业力的“神”,就成了这一代僧人需要论证的东西。

二、唯识新学的传入

这一阶段逐渐传入了《涅槃经》、《华严经》、《楞伽经》、《胜髫经》、《解深密经》等,这些讲述佛性、如来藏、唯识学的经典为中国佛教提供了新鲜养料。在当时的争论中,人们常把“神”当作“神明”或“识神”,“神”的流转还灭意味着众生的轮回与成佛。“神”或“神明”往往也是“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代名词。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理据并不在轮回报应,而在于解脱生死。这一阶段的中国僧人必须让人看到成佛的可能性,解释业力相续的原由。这个任务很难由般若学完成,唯识新学却可以进一步说服世人发起信佛学佛之心,证实佛教因果论。

南北朝时期,先后大体有三个僧团传播唯识系经典:楞伽师、地论师、摄论师。

1、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在建康先后译出《胜鬘经》一卷、《楞伽经》四卷。最迟在公元500年前后已为菩提达摩等人奉为心要,《续高僧传》卷16“僧可(慧可)传”说:“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达摩僧团的慧可、昙林等人均以楞伽师名世,在北方邺等地盛弘《楞伽》、《胜鬘》两经。这些人后来都被尊为禅宗的祖师,他们当肘特别推重“识藏”、“如来藏”在修行中的作用。

2、北魏正始五年(508),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译{十地经论}十二卷,这部论主要解释《华严经》“十地品”,后来弘扬此论的僧人被人称为“地论师”。勒那摩提传慧光,属地论南道系,这一系名僧辈出,如法上(495—580)、慧远(523—592)等,主张阿梨耶识即法性、真如佛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所谓“现常”之说;菩提流支传道宠,属地论北道系,主张阿梨耶识系染识,一切功德必待新熏而生,所谓“当常”之说。佛性当有(始有)、现有(本有)是南北道之争的焦点。

3、陈天嘉元年(560),真谛于南海(今广州)译出《摄大乘论》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北魏佛陀扇多之前也译出过本论。当时虚妄唯识思想不易为人接受,公元569年,真谛在郁郁不得志中客死岭南。摄论思想后经道尼、法泰、僧宗、昙迁(542—607)等人传播,真谛之学最迟到公元590年己在长安流行,而在庐山、建康等地成为佛教义学的中心话题在时间上可能还要早些。摄论师思想比较接近地论北道系,在阿赖耶识外另立第九阿摩罗识,即真如佛性,修行者由净识对治妄识,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佛。

唯识新学的传播使得业力相续的问题变得相对直观,容易理解。在讨论轮回主体的时候,已有人把“识神”或“神识”当作造业的主体、果报的承受者,把众生称为“含识”,但对“识”、“识神”的理解未免有实体化的倾向。唯识学传入之后,以“如来藏”、“藏识”说明“佛性”,说明“成佛之理”,用“薰习”、“种子”、“现行”等概念遣除“识神”的实有论色彩。

首先,唯识学改变人们对“业”的理解,如世亲所说:“业即是思,无身语业。”《大乘成业论》说:“故离彼计身语二业所引别法,但应由思差别作用,熏习相续,会起功能。由此功能,转换差别,当来世果,差别而生。如紫矿汁,染拘木缘花,应知亦尔。”因此,传统的身语意三业差别不复存在,代之以“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的差别,刹那生灭的业不会再有被实体化的危险,异时因果关系也就成为“不断熏习”的流动过程。所谓“种子”、“现行”,无非是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过程。

其次,唯识学要成立“种子无我义”,通过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相互依持论证阿赖耶识无我无常。阿赖耶识一方面能够摄持一切法种子,一方面又已经摄持一切法种子。这个能所合一的阿赖耶识体被末那识染污意执着、遍计为一种实我,它作为业力相续的主体,其特性由末那识来承担。但实际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完全可以用“无记性”来统称,末那识由于执着阿赖耶识为“我见我痴我慢我爱”,是“有覆无记”,而阿赖耶识不过是被动的受体,所以是“无覆无记”。这种处理“我”与“无我”之间矛盾的方式非常巧妙,在根本上保证了阿赖耶识无我义、无常义。

南北朝时期,通常把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等同视之,如梁武帝以“无明神明”为本,天台智者大师(538—597)以“一念无明法性心”为不可思议境,阐释成佛的理据。其中固然有般若学“烦恼即菩提”的逻辑,但从根本上说,是受唯识新学影响所致。.

如果考察南北朝末年成立的几个佛教宗派,如天台宗、三论宗、禅宗,或多或少与当时的唯识学有关。天台宗的性具思想是在与摄论师、地论师争论的基础上明确的受《华严经》“唯心偈”影响较大;三论师取代成论师实际上是南朝佛教转型的一大契机:早期禅宗的祖师如达摩等人被人视为楞伽师。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山相信,唯识新学的传入是隋唐佛教宗派得以成立的义学基础。

当然,隋唐佛教宗派的成立还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涉及到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另外一条主线,即僧团的自我努力与政府的基层控制。这条主线如何影响佛教宗派的成立,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需要另文专门讲述。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更多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更多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更多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