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四章 认识佛教


第四章认识佛教

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着实不易。生活压力无处不在,灾难打击不期而至,我心的堕落令自己厌烦,然而似乎又不得不随波逐流。「难道就这样一直到老?能否摆脱苦恼?如何找到光明?……」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去揭示命运、出离痛苦、超越自我。

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

一、佛陀出世

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在地球上教化众生。有一位生生世世一直在追求真理的护明菩萨,他悲天悯人,刻苦精进,经过漫长时劫的修行,功德即将圆满。

菩萨观察人间生老病死,诸苦逼迫,众生造种种恶业,受种种恶果,无法解脱,就发大誓愿,下生人间,向众生示现成佛之道。

菩萨投生到迦毗罗卫国,取名乔达摩悉达多,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悉达多太子生长在王宫,享尽人间快乐。

长大后的太子观察众生的生老病死,感叹世间苦痛,起慈悲之心,经常于树下结坐冥思,试图解开生死的玄妙。

为了寻求解除苦恼的方法,太子于十九岁时悄然离开王宫,出家求道。

太子首先参访当时最杰出的精神导师们,并掌握了他们的教义和修法,但他发现这些教义无法引导他达到究竟解脱。最后,他决意凭借内力,自求解脱。

悉达多太子来到伽耶城外尼连禅河边,示现勤苦精进之行。他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勤苦修行。六年之后,太子年已三十,功德将满,大道将成。

一日,太子来到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太子于菩提座上出入禅定,圆证神通,降伏魔怨,放大光明,目睹明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正觉,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

从此以后,太子就以释迦牟尼佛、世尊、如来、天人师等十种尊号闻名于世。

世尊观察十方世界,喟然慨叹: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意思是:世间一切生命,本来都具有大觉大悟的能力,都具有佛的智慧与功德,只是因为多生以来的迷惑困扰,抱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所以不能亲身证得。

世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妙,也道尽了宇宙的玄妙,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一切佛法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法门莫不以此为根本,莫不由此推演而成。

世尊共说法四十九年,难以计数的众生因听闻了他的教诲而从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永久的快乐。

世尊在八十岁时,观世间度缘已尽,教化之事已毕,就舍弃肉身,在拘尸那城外的双树林中涅槃,回到原来不生不灭、永恒、快乐、寂静的境界。

二、一代时教

佛教自世尊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它涉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古典名著(比如《西游记》、《红楼梦》等),无一不是植根于佛教土壤;「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等很多常用词汇都源自佛教典藉;做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很多家庭都供奉观世音菩萨;进入寺院,尽管人们不一定信仰佛教,但都会做庄严的礼拜。

然而,我们并不一定真正了解佛教。我们会想:烧香拜佛不就是为了祈求平安吗?信佛不就是为了有个精神寄托吗?佛所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反对它,仅此而已……。总之,很少有人想真正加入佛教的行列,因为在我们熟知的佛教人物中,正像文学作品里所刻画的那样,如唐僧的懦弱迂腐,又如法海的不近人情,还有,贾宝玉因家道败落才遁入空门……。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教」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从精神上解除人们的武装。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它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

所有这些,使我们这一代人对佛教产生了负面印象:消极、愚昧、另类、不合时宜。

当学佛的人突破种种成见,庆幸自己由迷入悟,并热心向朋友们宣说的时候,一些朋友却以为他们误入歧途,走到了消极逃世的极端。如果问这些朋友对佛教究竟了解多少的时候,他们也许说不出所以然来,但他们肯定有很多见解,比如: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提倡佛教是一种落伍的迷信思想,只有那些悲观逃世的人才遁入空门。」

「佛教宣扬唯心主义,大谈玄妙高深的理论,不能与实际人生相结合,空谈无补。」

「好人没得好报,恶人却福寿双全,所以因果规律并不可信,其实质就是宿命论,无非是劝人为善而已。」

「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不可能有轮回,不可能有天堂、地狱,不可能有极乐世界。而且生前死后都是渺茫之事,享受现实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些说法当中,人们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

世人迷信的对象大多是神祇,又因为佛教并不否认神祇的存在,这很自然地使「佛教迷信」几乎成为定论。

佛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这便是因缘生法:一切事物必须由适当的(内在的因素)配合适当的(外在的条件),才能出现种种不同的形态,进而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不可能脱离整体而独存。宇宙间的一切万物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绝不是由所谓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和主宰的。

佛还告诉我们,佛性人人皆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要依法修行,人人皆可成佛。佛没有任何权威性,也不主宰任何事情,佛只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

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佛教并不是否定神的存在,而是否定神的全能,只是把他们当做众生的一种而已。尔今,就连西方学术界也将佛教认定为无神论的信仰。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惟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

佛教是世尊的言教。信仰佛教不是被佛主宰,而是以佛为导师、为榜样、为助缘,最终成为同样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的佛。信仰佛教可以使我们破除迷惑,走上正途,对于这一点,只有真正入门的人才能有亲身体会。如果我们对佛法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便枉下结论,则无异于坐井观天。

佛法从世尊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是在空却了对观察主体、被观察对像等的执着的情况下所证得的,因此,不因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

佛法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厄而建立的,它普遍适用于整个法界(宇宙),对任何一种众生都不存在丝毫偏见,人类见佛法为真实,动物见佛法同是真实;善人从佛法中成就,恶人同样能从佛法中解脱。

简单地说,佛法解说了下面这些内容:

一、宇宙万物如何生、如何灭。

二、生命如何变现、如何轮转。

三、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彻底摆脱这些苦恼。

四、有无量的修行法门,可使众生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五、诸佛菩萨如何于恶世之中普度众生。

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少似乎与佛教有关的教派、法门或功法,即所谓「附佛外道」,他们自称佛弟子,打着佛教的旗号,肆意歪曲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心,严重损害了佛教形象,对社会也没起到好的作用。很多善良的人,由于一时的心理需求,慌不择路,误入歧途,最终不能自拔。

所以,最起码,了解一下佛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尤其是作为生活在东方佛教文化圈内的人,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实为一大憾事。

三、三藏典藉

世尊的弟子把他四十九年所宣讲的佛法记录下来,就是我们所见到的佛经。

佛教三藏教典博大精深,阐明宇宙万法的真谛,指示修行的正道。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记载佛的言教,律藏即戒律,论藏是历代祖师大德的疏论。《中华大藏经》共有二万余卷,容量之大,足以让任何天才学者穷经皓首。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中国的译经工作从东汉开始,到了隋唐时期,政府专门设立译场,人员多达数千,职位包括主译、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吹等,分别负责宣读、翻译、记录、校对、调理语法、润色辞句等工作,每一部经典在翻译过程中都几经考订,即使一音之微,也辨之至切。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古代的译经事业是极为严谨的,因此就保证了汉文佛经的质量。

四、佛教的传播

世尊应化之时,佛教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

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连年征战中杀戮甚众的阿育王遇沙门说法,心生悔悟,归依佛教,广建寺塔,奉佛教为国教,并向境外大力推行,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至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在亚洲,按传播路线可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向南最先传入斯里兰卡,随后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向北由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随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

「乘」是运载的意思。小乘是指按照佛的言教修行,着眼于自身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是指修菩萨行,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的修行方法。大乘可以比作以大船运载众生度过苦海、到达彼岸。

十九世纪末,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宗教发生兴趣,佛教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完全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赢得人心,总是以榜样的方式来传播,而不是强迫信仰。佛教的教义使现代医学、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广泛领域受益匪浅,却并不强求享受这一精神财富的人们皈依佛门。

有一天,一只海蛙造访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

「你是从哪里来的?」老井蛙问。

「来自大海。」海蛙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大得很。」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多了。」

「大多了?你是说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

「不!大多了。」

「像……我的井这么大?」

「不能相比。」

「绝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

它们一起出发。

当老井蛙看到大海时,竟吓得脑袋爆炸。

我们把生命造作成黑暗狭小的笼子,却又把它当成整个宇宙。我们被关在这个笼子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另一个面向的存在,很少有人初闻广大的佛法而不怀疑。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更多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更多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更多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