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至诚的心,我们经常说,至心坚定;「至心」,就是真诚的心;有了真诚的心,妄想的心就会被调伏,否则的话,念佛就不容易有成就。因此,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来念佛,只要真诚才能找到我们的清净心和平等心,也就是觉悟的心,否则的话,即使我们不断念佛,其功用也很有限。试问为何我们人生会有如此多的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所谓「迷而不觉」,如果觉悟了,我们就会发现,心是如此的精纯简洁,没有烦恼;不多、不杂亦不乱。所以佛教我们要一门深入,专心念佛,一个佛号念到底,自然就会有感应,自然就能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器净而后容物,心净而后悟道」,意思是说,一个容器里面不是空的,就没有办法盛载东西;如果心不清净的话,就没有办法真正入道。经上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凡夫大部份的时间都在财、色、名、食、睡里打滚,纠缠不清,没有辨法得到解脱。因此,如果我们想真正的念佛,就一定要万缘放下;把万缘放下了,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因此解脱与否,就看我们的心清不清净;如果我们的心清净,即使在污秽的国土里面,我们的心、我们的身还是清净的;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的话,即使去到他方国土,仍然是不清净,心中仍然有许多的烦恼。因为佛学是内求的,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在心性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念佛人必须从内心生起至诚想、惭愧想,如此念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佛说:「三界皆苦,我当安之。」其实一个佛号就能安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找到真正的皈依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心,就能破迷开悟,就能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无法离苦得乐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性太迷了,苦就是从迷惑中来;从妄想、分别、执着中来;而乐是从那里来呢?乐就是从觉悟中来。我们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迷得越深,苦就越重;觉得越多,乐就越多。因为佛是圆满的,所以他得到究竟圆满的大乐,也就是清净彼岸之乐;阿弥陀佛亦得到大乐,祂的极乐世界,就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学佛、念佛,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都知道,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又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念佛就是种因,就是洒种子;把种子洒下去,将来便能开花结果,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逆境便能逢凶化吉,一切灾难都会袪除,便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不但是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活在当下也要幸福;只要我们当下幸福,便能从佛法中得到最大的妙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每觉悟一点,烦恼就会减轻一些;《六祖坛经.机缘品》亦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我们悟道之前,心随境转;悟道之后,境随心转;心随境转的时候,我们就是凡夫;境随心转的时候,我们就是佛。心随境转的时候,就我们不能自我作主,但如果能把外境界转化,我们当下就是如来。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转化外在的环境,而不是倒过来被外在的环境所驱使、所束缚。唯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解脱之后,当六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或名闻利养的时候,都能不为所动、都不会动摇;面对五欲六尘,都能舍弃、都能放下;能放下,才能安乐、自在。而且不但自己安乐、自在,更要影响身边的人,都能安乐、自在。

以佛法来说,世间的爱辱荣华都是不长久的,所以,我们要尽量舍弃;舍弃即是选择善法,远离恶法;而所谓恶法即是贪、瞋、痴三毒。据经上说,贪欲有三种之多;然此三种贪欲,从何处而生呢?一、从妙境生;二、从爱想中生;三、从我见中生;那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要用「不净观」,来观想、来对治。前几天我讲了很多对治贪的方法,亦可作为参考。而瞋也有三种:一、从恚生;二、从逆境中生;三,从过去随眠中生。一般来说,我们遇到逆境之时,就容易生起瞋恨想,因此应该以「慈悲心」来对治。另外,愚痴亦有三种:一、从无明生;二、从身见中生;三、从疑心中生。由于我们凡夫有很多的疑心,所以在《中观论疏》里说,要用「因缘观」来对治。因缘观即是四谛与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名「正见」;四谛即「苦、集、灭、道」,这都是破种种的邪见,显示种种的正见;如果能破邪见显正见,我们便不愚痴、不执迷不悟了。

释迦佛曾说祂以精进力,使正法住世三千年。但为什么时间如此的短呢?因为祂说:「因度女人出家的缘故,我的正法要减五百年。」因此只余下二千五百年。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载,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年间,可区分为五个五百年,简称「五五百岁」。以表示佛教消长的趋势。其中,前二个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时有修证解脱禅定之人;第三、第四个五百年为「像法时期」,此时之人虽有修行而无证果,唯有多闻、布施者;最后一个五百年又称「后五百年」,则为「末法一万年」之「初五百年」,此时之人无修无证,唯以斗诤而为正修。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亦同样举出「五五百年」的说法:依次为解脱坚固、禅定坚固、多闻坚固、造寺坚固、斗诤坚固等五个时期: (一)第一五百年,为解脱坚固时期,得智慧悟道的解脱者为数甚多。(二)第二五百年,为禅定坚固时期,得禅定者众多。(三)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时期,此时期热心听闻佛法者众多。(四)第四五百年,为造寺坚固时期,于此时期间热心建立寺院者颇多。(五)第五五百年,为斗诤坚固时期,此时期则互相攻伐,以自说为优、他说为劣的斗诤风气盛行。五个时期以后,虽有剃除须发、身着袈裟者,然毁破禁戒,不如法行。

由于末世众生愚痴太坚固,所以修行不容易成就,更无法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与受用,所以现在修行人也好、念佛人也好,真正能得道的,就好像凤毛麟角毛一样,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实在是很大的福报;既然是如此难得的福报,我们便要好好珍惜;为了破迷开悟,为了袪除种种愚痴的心,为了得到真正的解脱,我们就必须要福慧双修,所谓「福具足即不贫,慧具足则不痴」;所以,我们要修福修慧。以下我为大家讲一个「福慧双修」的公案:从前有两个修行人,一人专门修福;一人专门修慧;过了几十年之后,专门修福的人,由于修福的关系,所以非常的有福报,可是有了福报之后,他便经常作恶,结果死了以后,便堕落到畜生道中,成为一头大象;不过虽然投生到畜生道中,由于以往一直修福,所以还是有余福,成为皇室里的大象,时常被珍爱保护。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战争,人们都是骑着马或象来打杖的,而且相信骑着大象便能逢战必胜,于是当时的国王便给大象设计了一个璎络,挂在大象的身上,看起来非常的庄严,所以大象感到非常的得意。另一人则专修慧,最终得到了阿罗汉果,但是由于他修慧不曾修福,所以出来乞食就没有人供养,而其他人所得的供养就很多。所以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试想虽同是出家修道,有修福的人,就能感得大众供养;若不修福的话,能得到的供养就非常之少。以此为鉴,我们无论出家在家,都应该修福修慧;此两者能兼修当然是最好,若从中选其一的话,还是修慧较好,因为慧能灭除贪、瞋、痴烦恼,特别是能从愚痴中解脱出来,不复无明;不会轮回三有;不会堕落地狱饿鬼、畜生,而且往生净土也很容易,同时,若有了慧然后再修福,相对来说也较容易,所以大家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多闻佛法,以修慧为先。

什么叫做「愚痴」呢?愚痴就是没有智慧。在《大智度论》里有一个公案,说明了愚痴之害:从前有一个比丘,某日来到在一个穿珠的师傅的家门前乞食;当时印度地方天气比较炎热,人们一般习惯在上午生产贸易,到了下午便休息;因此比丘应供,一般都在上午。当时比丘站在门口,珠师正在忙着为国王穿摩尼珠;摩尼珠即是宝珠,由于比丘所穿的衣服是红色的,透过阳光的反映,宝珠看起来便变成了红色。由于珠师跑到厨房里去取食物给门外的比丘,当时刚巧有一只鹅进入屋内,看见红色的珠,以为是粮食,一口便把它吞到肚里去。当珠师出来将依食供养给比丘后,却发现摩尼宝珠不见了,于是便责问应供的比丘:「刚才我放在这里的宝珠跑到那里去了?」比丘心想如果珠师知道了真相,一定会把鹅杀死然后将珠取出;为了慈悲爱护将宝珠吞下的鹅,所以比丘不忍将实情说出来。由于比丘不肯说,珠师便怀疑宝珠是比丘偷去的,因而非常的生气,可是比丘宁舍身命都不肯说,唯默然无语,闭目打坐,于是珠师就更为气愤了,由于这颗珠是呈献给国王的,如果不见了,如何交待呢?所以珠师真的是又气又急,但比丘却全无响应,珠师毫无办法,愤怒地说:「你不把珠交出来,就是跟我斗、跟我作对。」比丘回答说:「我不是跟你斗,因为我是修行人,由于戒律的关系,我不能说,若我说了,便是犯戒。」此时珠师再也无法忍受了,盛怒之下,于是便出手打比丘;比丘心想,生死本来就是平常的,如果今天的缘是要死在这里,也是无何奈何。于是便任由他打,当打到头破血流,且流满于地的时候,鹅又走过来吸食地上的血,珠师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结果把鹅也打死了。看见这个情况,比丘忍不住便流泪了,珠师问他:「你为什么哭呢?」比丘回答说:「你打死我不要紧,但是打死这只鹅却是杀生的罪;其实是鹅吞了你的宝珠,虽然我与鹅非亲非故,但是为了要保住牠的性命,所以我不肯将真相说出,可惜我愿未了,你却把牠打死,因此我觉得非常的难过。」珠师听了这番话之后,便把鹅腹剖开,将宝珠取出,真相终于大白。师珠深受感动,非常后悔把比丘打伤,也很后悔把鹅打死,更对比丘的道德人格非常的赞叹、佩服──比丘宁舍身命不肯破戒,就是由于有大悲心、大智慧,这是多么的令人尊敬啊!从此,这则故事便广为流传。

因此一个修道人,爱道护道更重于自己的生命,就是真正的慈悲。就好像我们净土宗的六祖永明延寿禅师,为了放生而不惜奉献自己生的事迹一样。永明禅师未出家时俗姓王,在江口作税务官,因他在江边天天看见渔民捕渔作业,不忍鱼类天天被捕杀,生起了慈悲心,于是便把每月的薪金都拿来买鱼放生。及后,连薪金都不足以用来放生,他就把税库的钱用来放生,后来事情被上级发现,上级报上朝廷,朝廷判他死罪。临将行刑的时候,他神色不改,毫无恐惧,而且说:「能救百千万亿性命,如今死而无憾,并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时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行刑之际,但听「当」的一声,大刀断为三节,监斩官实时上报上级,上级亦为信佛之人,了解情况后,实时下令赦免死罪,并恢复官职,但当时这位王税官己看破世情,不恋尘俗,毅然弃官出家,精进修行,其后成为净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寿禅师。

永明禅师为放生救物,宁舍身命毫不惧怕,当时的想法,就是以自己一人的生命去换取更多的生命,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们戒杀放生,培植我们的福田、增加我们的智慧,也是值的。这对袪除我们的愚痴,增加我们的正知正见,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洞山良介禅师,是我国禅宗曹洞宗的祖师。禅师嗣云岩昙晟之法后,于江西洞山弘扬佛法,倡五位君臣说,门风颇振。据《瑞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所载:「师将圆寂,乃命剃发,澡身披衣声钟辞众,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不止。师忽开目谓众云:『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复令主事辨『愚痴斋』。众犹慕恋不已。延七日,餐具方备,师亦随众,斋毕乃云:『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遂归丈室,端坐长往。当咸通十年三月,寿六十三,腊四十二。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禅师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什么是「心不附物」呢?「心不附物」就是万缘放下;以佛法来说,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虚幻的、假的,甚连我们执为实有的心都是假的。所以他说只有心无一物,才是真修行。生死是常理,是没有什么可以悲伤和苦恼的,于是便与弟子们告别,但为了破除他们的愚痴,特举行七天「愚痴斋」的斋会;为什么叫「愚痴斋」呢?他说:「我死而你们难过,就是因为愚痴的关系,你们若要不愚痴,就要学我一样精进向道,不要难过,也不要痛哭流泪。」到了第八天,禅师圆寂前对大众说:「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出家人过身的丧事,不要如斯劳司动众当大事来办;临终之际不应如此喧哗热斗,哭泣更是不应该的,大众应该以欢喜心来向他送行。

所以说,以前的祖师真正能做到万缘放下,心无一物,他们知道自己何时生、何时死,所谓「了生脱死」、「生死自在」,他们都做到了,这是无论我们出家、在家都应该学习的。以世间法来说,所谓「生荣死哀」,一般人都把生死当成是大事来办,排场很大,事实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何必如斯隆重呢?特别是我们念佛人,都是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只要有临终助念、临终关怀就够了。我们为了得到真正的解脱,世间上的一切都要放下,即使舍不得的,也要放下;不能放下的,也应该放下;我们所该放下的,其实不外乎贪、瞋、痴三毒,如果不能放下,就得不到念佛的利益、就无法解脱、就无法往生极乐。阿弥陀佛!

点赞推荐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虚云大师(资料图)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其中“别教”是指大乘..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参访寺院注意事项去参访寺院,要记住这9个注意事项,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

你是否爱并享受那种被伤害的感觉?大多数人都很喜欢诉苦,恨不得能把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痛苦以及如何的苦,一遍遍重复给别人听,生怕别人不认同自己遭遇的苦难,似乎世界上最苦的就只有自己了。其实,能说得出口的苦,..

为什么古人会说“痛改”前非如果世间的物质、权力等等能带来快乐,佛陀根本不用出家。伟大的佛陀身为王子时,拥有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财富权力,仍然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才想去寻找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经历了六..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生命会因为简单而快乐,因为快乐而幸福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我们一天天过着,有喜、有悲、有乐、有痛……无论生活中经历了些什么,我们都不要遗忘了快乐,因为快乐的人才是幸福的。不是没有伤痛,不是没有悲苦,..

内心纯净则无处不是宁静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

    《宽运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宽运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宽运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117/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