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然而,此时已志在西方的彭际清决意辞而不就,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著书立说,最终成办净业。人称清中最著名的菩萨居士。

一、舍离仕途入佛教

彭际清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十六岁便考上秀才列诸生之位,第二年乡试考上举人,十八岁参加会试及格,二十二岁殿试位列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这在世人看来是非常光耀的事,可彭际清却认为,入仕途为官造福一方固然不坏,但也总是会陷于诸多烦恼,六根实难清净,不如索性辞官不做,志心在世间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那时起,彭际清便以一个优婆塞的身份,担当起传承佛法的伟大事业了。

彭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还跟着道士学过三年的修仙之术。也许是宿世善根的缘故,后从友人薛家三听闻佛法,便生起极大希有心和欢喜心。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来自瑞金的居士罗有高,志趣相投,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后来,彭际清进一步接触佛教大德的作品,尤其是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尊者全集》之后,开始倾心于佛法,并对佛法的相关教理发起胜解,从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

过了入门阶段的彭际清在佛法上精进修学,进道日深,学修上渐有超出常人的体会。直到后来读了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著作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了很深的信仰,并私淑莲池大师,誓愿往生净土,自号
知归子。

这时,彭际清才开始有看到家门的感觉,遂对净土法门推崇备至,自修亦劝他修,一直到嘉庆元年,时年五十七(1796),念佛安详而逝,这期间作为一个净业行人,彭际清的净土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解行并重归净土

翻开彭际清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
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言之凿凿,铿锵有声,其信愿昭著可见一斑。

修净土法门,重在信愿,灵峰蕅益大师亦云: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是在理体上抉断疑惑,是证真之本,亦谓称性。彭际清从涉入净土法门开始,便牢牢地抓住信愿,将求往生之誓愿或心忆、或口念、或书写,不令一刻离于心,天长日久,终于成就信愿力。

此后,便不必刻意去念想,信愿力亦与心镇日相随,永无离时。以信愿力为主导,在事相用功即称名念佛,极易得成就。这也是彭际清留给我们净业行人的宝贵经验,他就是这样的念佛,终于安详而脱,随其愿力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学研究上,彭际清的许多文章主要得益于阅经。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华严经》、《般若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佛友罗有高评价他的文字
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

彭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介绍经典的大意和他的阅读体会。

其中《梵网》和《华严》是影响彭际清并使他的佛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两部大乘经典,《梵网》成就了彭的开智和行持,《华严》成就了彭的演智和宗教情怀。《梵网经》前半部略讲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是为开智,后半部菩萨戒是为行持,这最终导致了彭际清决心受持菩萨戒,终生奉行菩萨道;《华严》详说十信乃至十地,层层譬喻,大开演智,彭际清畅怀之际,其心早已入于大乘,获得宗教情怀。

由于不断深入内典,勤于笔耕,彭际清的著作和文章也逐渐走向成熟。他在闭关念佛期间撰写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信愿庄严,感动人心。

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同两三位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因病回家。他喜欢太湖秀峰寺的风景之美,掩关僧舍,常在那里专修净业。

1785年,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称所住处
一行居。后来他把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著编成《一行居集》。其余作品主要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

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这些都曾为净业行人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作品在流通,为行人作导航的明灯。

三、勤耕福田终不辍

彭际清一生虽不甚富有,但极其注重悲田、福田事业,救济贫困孤寡众生,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他曾集资一万两银钱,存放在钱庄,利用所得利息创建佛寺、刊印佛经、斋僧供佛。

设立
近取堂周济穷苦;设置
润族田(俗称义田)救济贫困族人;创办
恤嫠会照顾寡妇孤儿;创立
放生会保全众生性命。从事如此善事,都有发愿文,一一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道友如罗有高、汪缟等,与其通信论道,言辞恳切,交流正法。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彭际清都请到自己家,带着一起游名山或闭关念佛,让罗有高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缟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彭际清就写信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彭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

乾隆六十年秋天,彭际清因感风寒腹泻,仍住在苏州文星阁。入冬后,精神逐渐耗尽,便将所有作善事的资财,一一清楚交付侄儿祝华,并嘱咐永不可废除此等善举。彭际清就像佛经中所述的大善长者(居士),以实践佛教悲愍众生的情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回向西方,死而后已。

四、为行人作真净善友

彭际清自皈依佛法后,开始素食净行,在家中善于带领妻女学佛。他的妻子受了优婆夷戒,两个女儿日常读诵《妙法莲华经》,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佛教的气氛。1773年,彭际清34岁时,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受菩萨优婆塞戒。

此后,彭际清一生谨慎奉持优婆塞菩萨戒,宁舍身命,不犯根本,内为家人、外为道友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现代知识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际清居士这样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学佛妻子反对,有的家庭妻子学佛丈夫反对,或者父母学佛,儿女漠视;或者儿女学佛,父母摇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佛的一方,偏执佛法,而对世间法不很通达,服不了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家人。

这一方面说明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广泛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表现我们佛弟子的方便善巧不够,不能用柔软心摄受家人,这里正是我们居士应当学习彭际清菩萨的地方。

在外面,彭际清则好与各道人士交游。少年读儒书时,彭际清仰慕高攀龙的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罗有高,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

学佛以后他们又成了清净法侣。彭际清曾与汪缟共立建阳书院。罗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彭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除了莲池大师外,还很推重省庵大师。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大师、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高僧相交游,往来论道。

彭际清年轻时有志于学业,读宋明理学典籍时,结识了当时的名士汪大绅,也是一个佛教徒。汪在修念佛有相当深的体会,后来世业遭受挫折,便一心归命于西方极乐净土。初入佛道彭际清也深受汪的影响。

然而居尘学佛,犹如火中栽莲,汪大绅为事业牵绊,虽有心于净土,无奈受世缘所迫,不能如彭际清甘心
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度日,矢决定心,蓦直闯去,直待华开见佛。

彭际清劝他说:
非不知老兄家缘牵迫,愁闷难排,然此正吾侪进修之地。菩萨在家,知家性空,家庭事业逼累在所难免,而彭际清却认为正好借此进德修业,磨心砺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彭际清在劝进行人时,是多么地恳切而又不失方便善巧,不愧为同修行人的真净善友。尤其是初发心道意未坚的菩萨,能遇此善知识该是何等的幸运。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