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鲁迅与佛教关系探微


早年鲁迅在自然观上,总的来说主要还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对以神学为本的宗教,他又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特别是对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更是有着充分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鲁迅眼中,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什么信仰的民族,因此,在辛亥革命前,他曾大声疾呼“定宗教以强中国人之信奉”。可见,鲁迅早年对宗教基本持肯定态度,或者说看重了他自己所认为的宗教的积极方面。而在诸多宗教中,他与佛教的关系又尤为密切。

鲁迅与佛教的关系,虽然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拜绍兴长庆寺的龙祖法师为师和看目连戏的生活经历,但他真正钻研佛经却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确切的说是在1914~1916年这三年。从鲁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1914年4~12月的9个月时间里,他共购买佛教书籍达80多部近120册,花去46元,占全年买书总款的38%。根据鲁迅日记后的《书账》记载,1914年他购买了《华严经合论》、《华严决疑论》、《金刚般若经》、《大乘起信论》、《阿育王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维摩诘所说经注》、《般若灯论》、《唐高僧传》、《宋高僧传》、《明高僧传》等佛教著作几十种,应该说这数量是惊人的,可以想见他这时对钻研佛经的浓厚兴趣。这几年,鲁迅还经常流连于琉璃厂一带,成了有正书局、文明书局等店铺的主顾,与佛教经籍刊刻单位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同清末佛学领袖杨文会的高足梅光羲、佛教徒许季上等往来密切。他不仅自己大力购搜、潜心披阅、深入钻研佛经,也与许寿裳、周作人等彼此交换借阅,对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唯识宗等均有所涉猎。与此同时,鲁迅还大作功德捐款佛经流通处,为了给母亲祝寿,他特意托金陵刻经处刻《百喻经》100册,又用余资刻了《地藏十轮经》。总之,在这近三年中,鲁迅购买佛经数量之多、用功之勤,实在令人感到惊讶和敬佩;而他钻研之精、悟彻之深,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鲁迅不是佛教徒,也从未主张过“佛法救中国”的观点,那么他这一时期缘何如此关注佛教?又缘何对佛经的研究倾注那样大的精力呢?综合有关资料记载和评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受崇佛思想浓厚的时代氛围熏陶和感染

高扬科学、民主、自由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可谓相当开放、空前活跃,文人志士们对孔孟文化以外的思想都甚为容易接受,对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得十分深厚的佛学更是易于吸纳,并且融入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梁启超曾说过:“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例如。当时维新思潮的一个特色就是以佛法解释孔孟,谈西学则取证佛经;“开风气”的龚自珍晚年沉醉于佛学之中,笃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说;以擅长经世学而著名的魏源,晚年也成了虔诚的佛门弟子;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就是佛学;梁启超一生佞佛,愈老弥笃,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章太炎怒斥孔教,力排耶酥,唯独对佛教钟爱有加;丰子恺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三宝”,并在一生的漫画创作中充满着浓厚的佛教韵味;废名对于佛教的研习,几乎到了近于痴迷的程度;南社、同盟会的不少成员,或从佛学汲取激励自己的精神力量,或在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天地等等……从地主阶级的革新派到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革命派,众多的人都对佛学一往情深,关怀无尽。

因此,对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并且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鲁迅来说,不可能不受这种崇尚佛学思想浓厚的时代风气和社会环境的浸濡和熏陶。事实上,鲁迅在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论及各自对于佛学思想的认识和看法,也受到了各个不同程度上的感染和影响。例如,他在回忆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中,就热情褒扬了龙祖师父及其弟子的叛逆精神,鼓励人们冲破精神上的枷锁,与世俗社会作顽强的抗争;也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法显历尽千难万险、尝尽千辛万苦求取真经的献身精神,称他是“舍身求法的人”,是具有自信力的真正的“中国的脊梁”;更竭力赞助王品清点校佛经《百喻经》,并为之取名《痴华鬘》,还亲自为之作序。

二、来自章太炎的直接影响

章太炎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他的思想受佛教唯识宗的影响很深,因而极力提倡佛教。l908年夏秋间,鲁迅曾拜章太炎为师,学习了半年语言学。据许寿裳回忆:“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的一间教室。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先生的寓所——牛达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鲁迅虽然向章太炎学习的是语言学,但章太炎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难免会在口提面授和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他。

章太炎在《答梦庵》中曾说:“以勇猛无畏治怯懦心,以佛陀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诳语治诈伪心。此数者其他宗教亦能得其一二,而与震旦习俗相宜者,厥惟佛教。”他认为佛教“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之实证者’”,并主张以佛学融通“西学”寻求形而上创造本体。这给受尼采“超人”哲学张扬极端创造力深刻影响的鲁迅以极大的启发,改变了鲁迅留学之初对宗教颇为严峻的态度,使鲁迅认识到“人心必有所凭依,非信无以立”,并坚信宗教、神话能满足人的“形上之需求”,具有“想出古异”的创造性功效。在《破恶声论》中,他一改过去对自然科学的偏爱和沉迷,转而赞扬宗教,并在古今中外诸多宗教中,首推佛教。

在章太炎的直接影响下,鲁迅全面肯定了宗教的积极意义,尤其肯定了佛教的重要意义。在1907年的几篇文章中,鲁迅谈宗教主要是谈基督教,而《破恶声论》则更多地谈到了佛教,甚至把佛教摆到了基督教之上。鲁迅为什么这样肯定宗教呢?一是因为他认为宗教能满足“人心向上之需要”;二是他认为使国家灭亡的恰恰是那些无信仰之人士。他说:“不悟墟社撄毁家庙者,征之历史,正多无信仰之士人,而乡曲小民无与。”因此,从救国目的出发,他主张:“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同时,鲁迅更直接批评了毁寺庙而建学校的做法,充分肯定了佛教存在的社会意义。他说:“夫佛教崇高,凡有识者所同可,何怨于震旦,而汲汲灭其法。若谓无功于民,则当先自省民德之堕落;欲与挽救,方昌大之不暇,胡毁裂也。”在这里,鲁迅指出了佛教挽救“民德之堕落”的积极作用。

三、苦味人生的冲击

应该注意到的是,鲁迅嗜读佛经还与当时恶的政治环境和苦的人生经历有关。其一,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破灭了鲁迅青年时代的许多理想和梦境,回国后的遭遇也使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聊和悲哀,他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中国民众精神的麻痹无知和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从他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开始,便辗转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整整为他的启蒙事业呐喊了18年,然而他的呐喊却是没有回声的。其二,常年病痛的折磨和不幸婚姻的打击,使这时虽是壮年的鲁迅,却过着“寂寞如古寺僧人”的生活,用他的好友内山完造的语言说:“他是深山中苦行的一位佛神”。众所周知,鲁迅七八岁时就患有龋齿,后来又常年被牙病、胃病、肋膜炎和肺病所困扰,以至最后被肋膜炎和肺病夺去了生命。与此同时,鲁迅的情感生活也是孤独寂寞的,奉母亲之命拜堂成亲的“媳妇”朱安,因为学识、智力和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别是无法了解他的;自由相恋成婚的许广平尽管一直想跟上鲁迅的步子,但也没有真正读懂他,所以鲁迅常常冲着她发火,甚至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发泄对她的不满:“连孩子来捣乱,也很少有人来领去。”佛教八苦中的病苦说“一是身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十分痛苦;一是心病,内心忧愁悲切,十分苦恼”,鲁迅的人生充满着浓郁的苦味,想必他对佛教“病苦”的阐释定有自己深切的感受和难言的苦楚。现实的黑暗、光明的未卜、生活的不幸,使鲁迅曾一度陷入苦闷、迷惘、彷徨的境地。

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境下,鲁迅读佛经必能在佛学里体味一种空灵的无我思想和超然的出世精神。因此,鲁迅这时候就常对人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笔者以为,也正是因为鲁迅有了这段研读佛经的经历,才更促使他那“博爱、同情、怜悯”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魅力的形成,并使他在病重时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是何等的相似,为他一生以启蒙为重的笔耕事业奠上了些许的思想基础和鼓舞了战斗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如何看待鲁迅的研读佛经?许寿裳回忆说:“鲁迅对于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借以研究其人生观罢了。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而他独不然,始终是积极的。他的信仰是在科学,不是在宗教。”他又说:“鲁迅读佛经、当然是受章先生的影响……先生和鲁迅师弟二人,对于佛教的思想,归结是不同的:先生主张以佛法救中国,鲁迅则以战斗精神的新文艺救中国。”总的说来,鲁迅研究佛经主要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切入的,把它作为人类思想发展的史料和哲学著作来看待,其目的是希望从中发现、吸取富有哲理的部分,为他的社会改革思想服务,这也是对他一贯提倡的“拿来主义”的实践。实事求是地说,佛教对我国历朝各代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过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甚至是重大影响,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就难以弄通中国的政治史、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鲁迅集中那么大精力研读佛经,力求有个透彻了解,我想他是值得的。因而,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尼采哲学使鲁迅始终保持了昂扬的斗志和独战多数的勇气的话,那么佛教文化的修养则使他更趋向沉着、冷静、深邃,在冷与热、进与退中保持适当的张力。在现代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富于清醒的自省意识和自剖精神的作家并不多,而这显然与他的佛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佛学入门》感恩您转发支持佛学入门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佛学入门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