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略述净土信愿行 六、结语


六、结语 净土法门,奇特胜妙,超情离见,唯信乃入。由信启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心坚牢,万牛莫挽。由愿导行,执持名号,仗佛慈力,往生净土,径登不退,毕竟成佛。人生一大事,于斯圆成。念佛往生之法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大悲悯念我等末法众生,预垂济度的特别法门。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98]法灭之时,众生烦惑甚深,无明坚厚。于时,阿弥陀佛至极悲心威神愿力,经由六字洪名,犹能救度有缘众生。证知念佛法门于末法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吾辈末法众生舍此净宗津梁,罕有出离生死业力网者。净宗念佛法门,于此娑婆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尤显其殊特之价值。吾人身处劫浊中,决定受时代的局囿,遭受众苦的逼恼,诸如生态失衡、是非颠倒、战火绵延、生存压力等。于此浊法聚会之时,非净宗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之行,必不能济度。吾人身处见浊中,决定易为邪知邪见所牢笼,被邪师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见邪师日炽之时,非净宗不涉戏论但称佛名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烦恼浊中,决定陷溺贪欲之中,起惑造业,吞咽苦果,于此烦惑增盛中,非净宗即凡心是佛心之称名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身心的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然超越。此非净宗厌离浊染欣慕净妙之行,必不能度。吾人身处命浊中,寿命短促,石火电光,措手不及,非净宗不费时劫勤苦,七日一日乃至十念一念之行,必不能度。吾人唯有深知别法无望可出娑婆五浊火宅,方肯死尽偷心,宝重此念佛法门。蕅益大师云:“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99]信愿持名,圆转五浊为五清,此乃阿弥陀佛惠赐我等众生的威神功德,亦是释迦本师殷勤劝信所致。吾人于此五浊恶世,得闻净土一法,信愿持名,横超三界,往生净土,实乃超胜天上人间一切福乐之幸事。净宗法门在以经济与科技为主干的现代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现代功利主义与科学怀疑精神对净宗法门构成严峻的挑战,然而,只要人类的性灵尚未被物欲汩没,良知良能还未被仇怨竞争完全毒化;只要现代人对人生苦难的感受尚未被粗俗麻痹,对终极关怀的寻求亦未被功利截断;那么,净宗文化便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土壤。随着现代文明诸多弊端困境的日趋彰显,净宗文化作为对治良方,或有广为弘扬的前景。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关照众生的苦乐,恒顺众生,不失时机地慰藉众生困苦焦灼的心灵,惠予各称机宜的安乐。吾人宜应感佛恩德,投身归命。余末法下凡,自谅慧浅德凉,以毫末之智,何能诠释净宗广大深妙之义蕴?本文撰写,谨遵述而不作之原则,力戒师心自用、标新立异。立足净宗圣言量与祖师理念,尽可能契理契机地敷衍净宗事理因果。最后谨以偈颂聊申愚衷:仰祈诸佛大威神,加持本文符圣意;见闻随喜植净因,襟怀旷达绝戏论。至诚称念弥陀名,自然牵随法王边;伏愿有缘诸同仁,栖心西方九品莲。南无阿弥陀佛!注 释:[1]《印光法师文钞》。[2]《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3]《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4]《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5]《佛说无量寿经》魏译本。[6]《印光法师文钞》。[7]《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9][10] 《往生论注》,昙鸾大师著。[11][12]《印光法师文钞》。[13]《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14]《印光法师文钞》。[15][16][17]《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18]《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19]《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楼檀过度人道经》吴译本。[20]《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本。[21]《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22]参见《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本。[23]《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楼檀过度人道经》吴译本。[2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本。 [25]《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26] 《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27]《佛说无量寿经》。[28]《大乘无量寿庄严经》。[29]《佛说无量寿经》。[30][31][32][33]同上。[3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35]《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36]《佛说无量寿经》。[37]《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38][39]《佛说无量寿经》。[40][41][42]《往生论注》,昙鸾大师著。[43]《净土生无生论》,幽溪大师著。[44]《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45]《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46]《佛说观无量寿佛经》。[47]《佛说无量寿经》。[4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49]《佛说无量寿经》。[50][51][52]《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 [53][5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55]《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著。[56]《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57]《印光法师文钞》。[58][59]《佛说无量寿经》。[60]《观佛三昧经》。[61][62]《往生集》,莲池大师撰。[63]《佛说无量寿经》。[64]《往生集》,莲池大师撰。[65]《印光法师文钞》。[66]《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67]《净土十要》。[68]《往生集》,莲池大师撰。[69]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70][71]《大佛顶首楞严经》。[72]《佛说无量寿经》。[73]《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74]《往生礼赞偈》,善导大师著。[75]《印光法师文钞》。[76][77]《莲池大师全集》。 [78]《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79]《佛说无量寿经》。[80][8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82]《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83]《大佛顶首楞严经》。[84]《印光法师文钞》。[85]《佛说十善业道经》。[86]《印光法师文钞》。[87]《大乘无量寿经》。[88]《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89]《佛说无量寿经》 [90]《印光法师文钞》。[91]《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92]《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93]《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94]《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著。[95]《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96]《妙法莲华经》。[97][98]《佛说无量寿经》。 [99]《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后记 余慧浅德凉,本拟草庵度日,颛蒙念佛,不意业风所牵,辞不获已,担任东林寺管理工作,且适逢48米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的建造事宜,颇形忙碌。诸同修每常好心警示余,不可陷于事务而丢却弘法事,余心戚戚然,讲经撰述是佛事,建造大佛亦是佛事。二者在近期内或难兼容,然大体上还是相得益彰的。近日。有同修建言,余在2001年为《法音》撰写的芜稿,对净业行人启信导行,薄有裨益,冀流通之。余略事笔削,以飨同仁。伏望净业同修,信愿持名,同归安养,并祈佛力加持,俾令阿弥陀佛大铜像早日铸成,广度含识。  释大安记于东林二00四.二.吉日   佛说作佛形像经 阙译人名出后汉录 佛至拘盐惟国。有诸树园主.名拘翼。时国王名优填.年十四。闻佛当来.王即敕傍臣左右皆悉严驾.王即行迎佛。遥见佛.心中踊跃欢喜。王即下车步.罢傍臣左右持盖者。王趋迎佛前.以头面着佛足.绕佛三匝。长跪叉手.白佛言.天上天下人民.无有能及佛者。今佛面目身体行出.光明巍巍.好乃如是。我视佛无有厌极时.今佛是天上天下人之师也。佛慈心所爱者多。佛默然不应。王复白佛言。人作善者其得福祐当何趣向。佛去后.我恐不复见佛。我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之。后当得何等福。愿佛哀为我说之.我欲闻知。佛言。年少王.汝所问大善。听我言.听已当置心中。王言.诺。受教。佛告王.若作佛形像。其得福祐.我悉为汝说之。王言.受恩。佛言.天下人作佛形像者。其后世所生处。眼目净洁.面目端政。身体手足常好。生天上亦净洁与诸天绝异。眼目面貌好。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所生处无有恶.身体皆完好。死后得生第七梵天上。复胜余天.端政绝好无比。为诸天所敬。作佛形像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当生豪贵家。其实与世间人绝异。所生处不在贫穷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者。后世身体.常紫磨金色.端政无比。 作佛形像。后世所生处.当生富家。钱财珍宝不可胜数。常为父母兄弟宗亲所重爱。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生阎浮利地.常生帝王王侯家。为贤善家作子。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作帝王中.复最尊胜于诸国王。诸国王所归仰。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作遮迦越王。上天上后来下自恣。在所作为无所不至。作佛形像其福得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生第七梵天上。寿一劫.智慧无有能及者。作佛形像。死后不复在恶道中生。生者常自守节心念常欲求佛道。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生常敬佛.慈心于经。常持杂缯彩好华好香然灯火诸天下珍宝奇物持上佛舍利。其后无数劫会当得泥洹道。人有出意持珍宝上佛者.皆非凡人。前世故作佛道。作佛形像其得福如是。 作佛形像后世得福。无有穷极尽时。不可复称数。四天下江海水尚可斗量枯尽。作佛形像。其得福过于四天下江海水十倍。后世所生为人所敬护。作佛形像。譬若天雨水人有好舍无所畏。 作佛形像。后世死不复更泥犁禽兽薜荔恶道中生。其有人见佛形像.以慈心叉手。自归于佛塔舍利者。死后百劫不复入泥犁禽兽薜荔中。死即生天上。天上寿尽复来下生世间为富家作子。珍宝奇物不可胜数。然后会当得佛泥洹道。 佛告王。作善者.作佛形像.其得福祐如是不唐。其王欢喜前为佛作礼。以头面着佛足。王群臣皆为佛作礼而去。寿终皆生阿弥陀佛国。 佛说作佛形像经 阙译人名 出自《后汉录》 佛到拘盐惟国。有个所有园林中最主要的名叫拘翼。这时的国王名叫优填,年龄为十四岁。听到佛即将来到,国王就命令陪同的大臣和身边的人都全部备好车仪,前去迎接佛。国王远远地见到了佛,心中感到激动欢喜。下车步行,辞退陪同左右的大臣和撑持伞盖的侍从。国王小步跑上去迎到佛的面前,以头面接足顶礼佛陀,绕佛三圈,合掌跪在佛前,对佛说:“天上天下的人民没有比得上佛的。现在佛的面目身体无以伦比,光彩焕发,如此的美好,我欣赏佛的相貌,没有感到够的时候。如今佛是天上天下所有人的导师,佛的心地慈悲,所怜爱的人很多。”佛陀默默地听着,没有回答。 国王又对佛说;“有作善的人,他们得到的福德应该会是什么呢?佛离去以后,我担心不能够再见到佛。我想制作佛的形象,恭恭敬敬地事奉。这样做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福报呢?请佛哀怜我,为我讲说,我想闻知。” 佛回答说:“年轻的国王啊,你所问的问题非常好。听我说吧,听了以后应当铭记在心中。” 国王说:“好的,我接受指教。” 佛告诉国王:“如果制作佛的形象,其所得到的福德,我都为你讲说。” 国王回答道:“接受您的恩赐。” 佛说:“天下造佛像的人,后世所出生的地方,眼睛净洁,面貌端正。身体手脚一直完好。如果他们生到天上,也是相貌净洁,与那些天人大不相同,眼睛和相貌非常美好。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他们所出生的地方没有丑恶,身体都完整美好。死了以后能够生到第七梵天上,并且还要胜过其他的天人,比他们端正,美好无比,被所有天人所尊敬。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造佛像的人,后世将会出生在豪贵的家庭,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世间人根本不同,所出生的地方不会在贫穷之家作子女。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后世的身体一直是紫磨真金色般的端正无比。 “造佛像的人,后世所出生的地方将会在富裕的家庭,钱财和珍宝多得不可胜数。并一直被他们的父母、兄弟和亲戚所尊重爱戴。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后世作帝王,并且还是帝王中最为尊贵的,胜过了其他所有国王,被其他国王所归附和仰靠。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后世生在第七梵天上,寿命长达一劫,智慧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造佛像的人,死后不会又在恶道中出生。活着的时候一直能够自守节操,心里总是追求佛道。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后世生一直礼敬佛,对佛经心生爱敬,常常拿着各色缯彩、好花、好香、点燃的灯火以及普天下的珍宝和奇妙之物奉持上供佛的舍利。在以后的无数劫将会证得泥洹道。有发心持奉珍宝、上供佛陀的人都不是普通人,这都是他们在前世制造了佛像的缘故。造佛像的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是这样。 “造佛像的人在后世所得的福德,没有穷尽的时候,不可以再用数字来衡量。四天下的江水和海水尚且可以用斗计量穷尽,制造佛像的人所得到的福德超过了四天下江水和海水的十倍。他们在后世生将为人所尊敬爱护。制造佛像的福德,就好像上天下雨,若有需要水的人,其施舍是没有畏难的。 “造佛像的人,后世不会再到地狱、禽兽和饿鬼等恶道中托生。如果有人见到佛像,以慈悲的心双手合十作礼,自己归敬于佛塔和佛舍利的人,死了之后一百劫不会再堕入地狱、禽兽和饿鬼道中,死了马上就上生到天上,在天上的寿命结束了又下来转生到人世间作富裕人家的子女,所拥有的珍宝和奇物多得不可胜数。在以后他们将会证得佛的泥洹之道” 佛告诉国王,行善的人造佛像,所得到的福德就是如此,不会落空。优填王闻佛慈示,非常欢喜,上前去向佛礼拜,以头面顶礼佛足。国王的大臣们都向佛顶礼而去。优填王与大臣们(由造像功德的缘故)寿终之后都生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国。 佛说作佛形像经 附录3: 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疏 匡庐秀甲天下,高人蔚生,地灵人杰,誉动震旦。东晋远公大师,肇建东林祖庭,缁白二众谨律之侣,绝尘之士,四方不期而至,启立白莲社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修持念佛三昧,求生安养佛国。莲社一百二十三位高贤,悉皆蒙佛接引,成办净业。为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谱写出壮美的篇章。东林祖庭,遂尔便以中国净宗第一道场,铭刻在历史的年轮中。 物换星移,苍海桑田。东林寺的兴衰,悉与国家政运的穷通,唇齿相关。本寺前任方丈果一上人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驻锡本寺,披荆斩棘,以仿宋式大殿为中心的东林道场,蔚具规模。果一上人于1994年,七十三岁时,化缘周讫,舍报西归。启建四十八米接引佛像是他圆寂前的最后愿望。继任方丈传印大和尚赓续未竟事业,惕励朝夕,先后完成佛像报批、奠基、设计等一应前期工作。现在各项准备工作已然圆成,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步入正式建造阶段。 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时代与根器愈劣,念佛法门愈为当机。此中时教相应的情状,充分表诠着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愿大力。吾辈孤露穷子,舍弥陀慈父,将何以堪?! 在政通人和的今天,启建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意义至为深远。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吾人睹见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便可领略到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我等众生的愿心。引发吾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的善根。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阿弥陀佛大铜像,普结法缘,俾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无上功德,海墨难书。 由是恳祈诸山长老、十方檀信,发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随缘,布金捐助。俾令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指日可成,经劫常住。使一切有缘众生,观像发心,求生安养。展劫外之玄风,辅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赞莫能穷。 南无阿弥陀佛! 中国庐山东林寺谨疏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大安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大安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大安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