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一位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一位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明贤法师

我追随了一个大众很少了解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鄙视名利之欲,他们穿着复古的服装走在现代的人群里,他们多数是青年却执掌着社会最古老的历史传承,他们时常面对死亡却无倦地为生者工作,他们敢看最黑的夜而拥有最亮的眼,敢直面痛苦,希冀给人以最多希望与光明。他们,就是汉传佛教群体中的“僧”。

我出生时正值文革中期,那是个宗教信仰遭到严重破坏的年代。1982年,国家恢复了宗教政策,信仰佛教者仍然很稀少。我从小坚持吃素,对佛教有着天生的感情和兴趣,经常一个人打坐,并想尽办法瞒过家人也要修行。高中时,甚至独自带上百的同学在一起打坐。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我对佛教的信仰已由吃斋、坐禅发展到了非出家不可。尤其在阅读了诸位高僧的著作后,我发现理想的佛教与现实存在差距,于是一种愿望油然而生:正是因为现实中的佛教不完善,我才应该出家。

转眼二十年过去,自己在佛门虽俨然是“年轻的老修行”了,但当初为求离开生死苦痛而求解脱之法的志愿却始终如一。我,是一名求法者。

依止一诚老和尚

在出家的生涯中,几乎同时依止了两位善知识,一位后来做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位坐缸成就了肉身菩萨,他们的庄严德行都令我敬若圣贤,这是一种莫大的福分。在师父们的谆谆教导下,我深知,求法者的路,总要变成自己的,还是得自己一步步地走,再好的善知识也不能替代自己去前行!

犹记第一次走上云居山的那天晚上,我偕同三位道友迫不及待地拜访了一诚长老。进到丈室,顶礼问讯之后,主宾各自坐好。我即由座位站起来,满怀自负地合掌问道:“大和尚,请问‘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大和尚低头抿了一口茶,似乎沉浸于那悠哉的滋味中,继而猛然一喝:“要修行啊!!!”我惭愧得由脖颈到脸红都成滚烫。从方丈室告假出来,四人同行,一路无话。

进入寺院的第二年,一诚老和尚将我选进方丈室,一边管理常住基建,一边做衣钵师。虽然弥光老和尚是剃度师,但当时一直在关中,我主要都是待在一诚老和尚身边。每当日落黄昏,老和尚带我散步在工地的砖石瓦砾间,强调说:“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完,不要中断。我当年在湖南出家时,剃度师脾气不好,经常遇事便拿我出气。有一回,就因为基建的一块石头没有摆正,剃度师骂了我整整二十四小时。我快要受不了了,但还是忍住了。现在想想,谁的烦恼能持续二十四小时啊!师父那样不停地骂我,原来都是为了磨练我。修行要耐得住磨,要有头有尾。”恩师的话使我对僧格的认识更深了,这也是对我最重要的一次教诲。

恩师弥光老和尚

1992年冬天,我初上云居山真如寺,本来是为了礼拜虚云老和尚,后来便留下来打禅七,与僧众们起倒相随间,第一次见到我的剃度恩师——弥光老和尚。老和尚常年在勤息堂闭关,我因替老人打饭的机缘在其座下受了三皈依。

当时,自己虽然整日整夜追求佛法理想,但父母与孝道的潜在影响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使我无法挣脱网格上的任何一道缰绳,幸运的是,我在禅堂中数次听弥老讲到“推父落水,逼母改嫁”的公案,终于豁然开朗,可以说,这则公案对于正在仰慕出家为僧的我来说,实在是久旱逢甘霖。第二年,老和尚便从关中伸出双手,隔着窗栏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用剃刀使劲刮下了我头顶上的三缕头发,没有任何大众仪式,算是为我正式剃度了,并赐法名“明贤”。

在日常的修行中,老和尚常常提醒“老实用功,不要弄文字游戏”。有一回,我在阅读《五灯会元》时,发现北宋时期云居山真如寺也有一位弥光禅师,留有一首开悟偈: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自觉文气的刚猛与师父十分相应,而且“古弥光,今弥光”都出在云居山真如寺,太凑巧了,于是,马上用毛笔抄录在一把折扇上。来到关房,师父正在经行,我欢欢喜喜地将扇子呈上,没想到老和尚大吼一声:“儿戏!”“啪”地一声,将扇子扔还到我的怀中。2008年,老和尚圆寂,没想到最后的遗嘱中,有“佛法难闻,修行不易。劝汝后人,莫当儿戏!”的吩咐。竟然还是那句“莫当儿戏”,这一声的余响直到今天犹响在我耳畔。

佛学院重建与东林大佛设计

江西佛学院曾在东林寺停办,2000年,一诚老和尚在宝峰禅寺开始恢复江西佛学院,我受聘为讲师进入了佛学院,法师们齐心协力,使佛学院很快进入了正轨,圆满地完成了重建工作。

我当时担任《楞严经》研究班的班主任及主讲法师,精选了十余种楞严注疏,每天上下午同步研读,气氛十分活跃,学员们无不大受法益。从此以后,学僧一班一班地毕业,也一年一年地成长,毕业后都往返于各常住,均以“道风整肃、学识宽博”著称,为江西佛学院赢得了美誉。现在想来,也是那些努力的一分回报!学院坚守十方丛林的禅门风范,每年冬、夏两季都要打禅七,是当前为数不多的重要的十方丛林。

因震惊于巴米扬大佛的彻底毁灭,我与四位同参共同组建了“佛教造像研究会”。有感于现代社会心浮气躁,人们所塑造的各类佛像,充斥着不合法度的随意性,对比起历史上庄严优美,这种缺失给佛教带来的难以计量的负面影响。此后,我在江西佛学院开讲“造像法度”课程,为了学习佛像的绘画和雕塑,我从全国各地搜集数百张佛画精品,贴在寮房墙上。晚上回屋,挑着油灯,一张张地细看,有时怕影响别人,就把窗户遮上。

如法塑造具备宗教品格佛像的愿望,终因2004年庐山东林寺大佛的筹建而得以实现。我受聘担任东林大佛的艺术顾问,直接参与了大佛中稿设计的全过程。期间,我与专家、工人们反复研讨沟通,常常亲自上阵,挥动大斧猛砍,或用小凿精雕细琢。不知经历了多少日夜,大佛模型数易其稿,最终确立了方案。今天,48米的铜佛已然矗立在东林祖庭,接引着十方众生。我相信,作为一名出家人,塑造佛像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这一生佛教信仰和解脱追求的全方位奉献。

筹建北海禅院

我是一名汉传佛教的僧人,深刻认同太虚大师“禅是汉传佛教特质”的观点;我更是释迦牟尼的学子,向往一切正法的伟大传承。为此,我曾深入藏区,广泛参学,与藏传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

在担任江西佛学院楞严班教职期间,我与一位洛藏丹增的藏族僧人志同道合,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深厚法谊,2006年,我们开始共同筹建北海禅院。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是一方圣洁的土地,曾有着深厚的佛教传统。历史上三传佛教各自传承,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而展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交集甚少,我深刻企盼着三传佛教能够进行深刻交流,构建起共同的佛教文化交流体系,犹如一个“铁三角”共同护持佛法。

七年来,北海禅院历经风雨,从垒起的第一块砖到青海省最高的民族祥和菩提塔,从土地划拨到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从近千株种植的松林到跨进的寮房,从五叶堂讲座到年年举办的大学生夏令营。这些都离不开道友居士们热心护持及政府机构的积极支持。有人在“北海禅院网站”上问何时建成寺院,我作此回答:“禅院是寺也是心,心修成时寺建成!”

重走西行路

玄奘大师是我出家生活中最为仰慕的高僧之一,他置生死于度外、舍命求法的人生历程一直感动着自己。十多年的出家生活让我逐步明白对于成佛而言,进步的路径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条件,如法的成佛路径,有千千万万条,而适合自己、适合大众的成佛道路,不会因为佛法广大便不需人求地来到面前。正法需要舍生忘死的努力才能直接获得。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你有黄金才能换到白银。”法决定了我们是永恒生死沉沦还是瞬间解脱。出家为僧的终极目的变成了最为迫切的现实追求,那就是求法。曾经,怀抱着求法的志愿,自己曾向常住告假,朝礼四大名山;也曾秉烛夜读,苦读《大藏经》。在藏经楼的顶层中,我与青年道友们相互轮讲,刻苦参学,通宵达旦。在云居山共住的八九年中,对于戒、定、慧三学及汉、藏、南传佛教的学习从未暂停过。这次,求法的愿望终于得到了一次超常兑现。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我以大陆西行僧人身份,参与了我国“重走唐僧西行路”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台湾慧在法师从广州启程,沿玄奘大师走过的路线重走,历经艰辛,最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这是一次国家级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海内外教界与文化界均寄望颇高,北大季羡林教授以贺信祝云:“2006中印友好年‘将使世界重新认识玄奘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巨大历史遗产,’重走唐僧西行路使新世纪‘文化拿来’和‘文化输出’成为人类文化平等交流的重要方式。” 但就我而言,必须要面对的是宗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我没有签署“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合同,只是与慧在法师始终坚持只参加符合出家人行为标准的行动,最后国家宗教部门领导出面主持会议,撤除非法立项单位及人员,使我们顺利完成了正常西行的剩余行程。

此行的坎坎坷坷,由自然处境到人为约束,有时直逼信仰底线,如果不是本着弥光老和尚及一诚老和尚等长老的殷切教诲,那条道路恐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到头的。曾有人劝言:你就别这么固执了,睁只眼闭只眼跟着混混,名利双收有什么不好?我对此无法接受。起步之初,有记者问我:“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去西行?”我回答:“我将以和尚的心态去西行。”最后果然,我以“和上的心态”圆满巡礼了全程。对于后来的“新唐僧”及“中国当代徐霞客”等溢美之词,我视如浮云,只是庆幸:我坚守的信仰世界仍是自由的、它并没有曲从于哪种不合理!

守护恩师成就肉身菩萨

2008年5月,弥光老和尚在云居山圆寂。师父一直以来坚持要留下法体,与十方众生永结菩提缘。但山上的班首执事会议没有通过老和尚坐缸的方案,决定要火化荼毗。这一消息来得猝不及防。老和尚一生行持刚毅超常,只要能利及大众,一切在所不惜。对这样一位法乳深恩的老人,我发愿一定要帮助师父实现坐缸的心愿,于是率领师兄弟们连夜将老和尚法体,迎请到武汉的石观音寺进行坐缸。那是一段遥远艰辛的的千里扶灵啊!在石观音寺,竭力安排好坐缸的任何一个细节。封缸以后,师兄们一边守孝,一边耕种自理,殷切守护、勊尽孝思,守孝期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都被完成心愿、守护法体的坚毅决心一一化解了。弹指间三年过去了,2011年10月16日,经过一夜的凝神屏息,当缸盖打开的那瞬间,看到师父端正有力地坐在大家面前,大家喜极而泣。当年那位“灵明不减日下童”的老寿星,已获肉身不坏。

恩师久別的慈颜再现,百转千回的愁思瞬间化作了惊喜——老和尚用如此明白和彻底的方法安慰了所有的弟子。在恩师及其坚守的禅门被社会大众一再质疑、诸弟子亦因离开呵育而焦渴得形同迷失羔羊的当口,师父回来了。他用生命让弟子相信:禅门是不虚的,是有用的!

结语:从自己做起

二十年的出家生活已经过去了,心态淡然如昔,当年仰慕的三宝,如今已全然融化到生命之中,这颗心与三宝同呼吸共命运。有关三宝祸福兴衰的所有事件,都会直接触击到神经,这应该就是“宗教情感”。这份情感产生在这样一个必须面对挑战的时代:多少教外人士甚至不再尊重佛教,而是直接评议该宗教的领
#16642;是否在谋财色;多少教内居士不是在思维如何依止出家人修行,而是在想象如何教育岀家人做出家人……宗教,这是灵魂的工程啊!他们的情绪可能缘起于一批“腐朽教内人士或现象”,但也不能掩盖,人们对自我修养的反感已迁怒到了何等的程度,或将罪恶直接外化到解决罪恶的人身上。

我想,面临这种现状,总该有个解决之道。那就是,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做不好不要怨他人。这是公平且符合情理的。在我余下的人生光阴里,将仍是自教教他地“从自己做起”。

反思这二十年,自己已将所有能够调动的能力和财物,悉数引入到了与利己无关的三宝事业和善行中,问心无愧了!如果佛陀垂慈,再给我二十年光阴,相信能为生命与三宝做更多的善事,如果没有,我也能安然接受一切,而这一生,也许可以这样一幅挽联来总结:境风无恙百城烟水,痴心难改万隔千山!而我最喜欢和会心的,还是那几句:

尔来问我先前事,自伤华发已苍颜;山僧只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振衣不向千韧冈,濯足怕临百丈渊;落叶秋心游子意,往事欲言已如烟!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明贤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明贤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明贤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