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瑛大师: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第一殊胜方便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全同: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
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①。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诗云: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②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③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腐栋将颓岂易蹲。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独栖神④。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⑥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
莫待老年⑦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
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
汝认识我否?答曰:
不识。又告曰:
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
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
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

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也。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
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答曰:
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
必沉。

又谓:
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
不可。又谓:
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领悟曰:
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

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
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

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
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
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

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云:
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

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续。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

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度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干,爆的一声破坏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
夜深可回安寝。次晨东坡问妾:
昨晚禅师有何说话?妾即以其事相告。

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生,如炉上之铛,水干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门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

《弥陀经》云: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上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大愿,持名奇勋,谁克臻此?

圆瑛大师《劝修念佛法门》

点赞推荐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虚云大师(资料图)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其中“别教”是指大乘..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参访寺院注意事项去参访寺院,要记住这9个注意事项,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

你是否爱并享受那种被伤害的感觉?大多数人都很喜欢诉苦,恨不得能把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痛苦以及如何的苦,一遍遍重复给别人听,生怕别人不认同自己遭遇的苦难,似乎世界上最苦的就只有自己了。其实,能说得出口的苦,..

为什么古人会说“痛改”前非如果世间的物质、权力等等能带来快乐,佛陀根本不用出家。伟大的佛陀身为王子时,拥有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财富权力,仍然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才想去寻找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经历了六..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生命会因为简单而快乐,因为快乐而幸福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我们一天天过着,有喜、有悲、有乐、有痛……无论生活中经历了些什么,我们都不要遗忘了快乐,因为快乐的人才是幸福的。不是没有伤痛,不是没有悲苦,..

内心纯净则无处不是宁静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

    《圆瑛大师》感恩您转发支持圆瑛大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圆瑛大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102/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