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M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


第404经~406经:

404经所述佛所觉悟无边广大,然佛陀说法,是有所选择的。比如说,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以及有着世间有无、生命是否永恒之类的话题,佛陀概不予多说。而佛陀所说之语,均为饶益众生,仅众生出离之要。

在某一时期,佛陀与诸大比丘共住于“福德舍”。有一天,佛陀对大家说:“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到申恕林做什么呢?当大家于树下入坐后,佛陀随手抓了一把树叶,对大家说:“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对于佛陀的这个提问,如果不是脑筋急转弯,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像诸比丘那般的回答:“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用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很显然,手中所持区区几片树叶,与整个树林中的树叶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可谓九牛一毛而已。

佛陀以此譬喻什么?佛陀说:

“我成就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

这段经文的经义很显然,佛陀用手中的树叶与树林中的树叶作对比,从而说明自己所知道的,就好像树林中的树叶,其数无边无穷,不可计量;可是他数十年来为众生所说之法,其数量就好像手中的树叶,与自己所知道的相比,单从数量上讲,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是,它们虽然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从饶益大家趋向涅槃的法义上讲,却是极其深邃,难思难议,不可估量。那么,这些极少数的法是什么呢?便是四圣谛——“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405经与406经二经都是采用譬喻的方法,以说明四圣谛的极其殊胜。

第405经又名“孔经”,说一些离车族的童子,是个神箭手。怎么个神法呢?经中说这些童子“晨朝从城内出,至精舍门,持弓箭,竞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入门孔”。门孔是很细小的,能箭箭射中门孔,说明射箭技艺很高,是个神箭手。

这一竞射场面恰巧被阿难看到了,他回到住处后立马向佛陀报告,可谓赞叹不已,“此甚奇特!诸离车童子能为难事”。佛陀听了不以为然,因为佛陀本身就是个千里挑一的神箭手,而且是方圆千里皆闻其名的大力士。他听后问阿难:“于意云何?离车童子竞射门孔,箭箭皆入,此为难耶?破一毛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为难耶?”佛陀的意思是说,以箭入门孔,真的很难么?事实上这并不是很难,因为门孔还是可以射中的,并非十分地高明。佛陀进一步说,一根毛发的直径的百分之一,可谓极其细小,如果箭箭皆能射中百分之一直径的毛发,几乎不可能,但仍有射中的概率。可是相较于“苦圣谛生如实知”来说,“此则甚难”,就是说要想将四圣谛的真义弄彻底,简直比射中百分之一的毛发般艰难。

而在406经中,佛陀也同样是宣示了知悉四圣谛的难能可贵,其譬喻道:“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盲龟本身看不见东西,而在茫茫大海之中,其百年之中偶一探头,却正好将头钻进了“只有一孔”浮木的那个“孔”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有多少?几乎为零,但并非绝对为零,因为“虽复差违,或复相得”。反观我们人类众生,“漂流五趣,暂复人身”,我们这个“人身”获得的概率,远远小于盲龟入孔。因此我们常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可是我们如今又得人身,已生中国,而且已闻佛法,为何还不用心去思量四圣谛经义,反而去热衷于“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甚至还“展转杀害,强者凌弱,造无量恶”呢?佛陀此言,如同当头棒喝,令吾辈警省!(8月26日,于普陀山佛学院)

点赞推荐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归依和不归依是有区别的(资料图)归依和不归依确实有区别,因为归依了以后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如果不归依,尽管你说“我很愿意学佛,看读佛书等等”,但是你还不算是三宝的弟子。归依就是要通过某种仪式从内心里发愿..

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吕澂先生(资料图)恩师吕澂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心头。这是因为,我之所以一生专研佛学,毫不动摇,完全是他老人家身教言传所造成的。1961年以前,我曾从事多种工作。初踏上..

问:作为佛教修行人,必须要看破今生吗?索达吉堪布答:如果从心坎深处生起了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则无论修习其他任何之法,都不在话下。只须稍下工夫,就能大见成效。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舍弃贪执今生之念,即使生起了..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问:讲经讲得不对,劝其他人不去听,是谤法吗?仁清法师答:对于什么是诽谤正法?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上给我们做过开示。比如有的人讲课,讲着讲着你听着不对,然后你去劝别人别听了。至于这个人讲的对还是不对,不..

虚云大师(资料图)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

《集颂》:“诽谤大乘菩萨藏,背舍佛说深广法。说像似法乱正教,以自爱乐令他转。”“菩萨藏”就是指“大乘”,“深广法”也是指“大乘”。天台宗讲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其中“别教”是指大乘..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参访寺院注意事项去参访寺院,要记住这9个注意事项,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

你是否爱并享受那种被伤害的感觉?大多数人都很喜欢诉苦,恨不得能把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痛苦以及如何的苦,一遍遍重复给别人听,生怕别人不认同自己遭遇的苦难,似乎世界上最苦的就只有自己了。其实,能说得出口的苦,..

为什么古人会说“痛改”前非如果世间的物质、权力等等能带来快乐,佛陀根本不用出家。伟大的佛陀身为王子时,拥有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财富权力,仍然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才想去寻找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经历了六..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生命会因为简单而快乐,因为快乐而幸福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我们一天天过着,有喜、有悲、有乐、有痛……无论生活中经历了些什么,我们都不要遗忘了快乐,因为快乐的人才是幸福的。不是没有伤痛,不是没有悲苦,..

内心纯净则无处不是宁静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

    《更多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更多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更多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7/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