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支提山


梦回支提山

文\贤宗

我的剃度师,上妙下果老法师圆寂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感觉是时间停顿、四野空茫。

支提香海路漫漫,

噩耗传来泪飞弹,

蔼蔼园音犹在耳,

深恩未报满惭颜,

我既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这件事情,更不相信这一恻然在耳的噩耗。我的心中只是不断浮现起师父与我们在一起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他总是那么的慈悲,那么的稳健,那么的悦尔清香。我记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在这些记忆的画面中,他是不死的,或者说,只要我的心在此一刻,他也就长存着,每一天、每一夜。

这几天,在我为师父准备悼念活动的过程中,往日的岁月更是如同潮水一般涌向我的脑际,没有哪一次,我想到他、想到曾经相处的伙伴们,不是先感觉到温馨与甜蜜,尔后却又为物是人非和以往之不鉴而感到一丝暝漠的悲哀。

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早知道这世间是一片苦海,早知道一切色法都不究竟、流动不居,就好像我早知道师父在他的晚年缠绵病榻,一定非常凄苦。然而面对生死,我的情感终于决堤,无法自持。正像王羲之在千年前所说的:“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转而想到,若没有师父的引领,我何以能够亲近佛陀,闻听佛法之奥妙呢?而今,这个带领我登堂入室的人离我远去,无疑如同宣告了今后的我,在佛学的领域中,成为一个孤儿。

一个老人摸着一个孩子的头,慈爱地看着他,在月光下给他讲经,给他炖汤、送药……每每想起这些不可复制、一去无返的画面,我都不能不泪湿枕巾。

那些如梦如幻的少年时光,纯美如斯,洁净如斯。明月当头,凭窗而望,我多么希望那遥远的星空能将时光唤回,能让师父重生呢!

我记得自己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在悟隆法师(我师父的老同参)和老陈(师父皈依弟子,得力帮手,陈石文老居士)的带领下由从福州市鼓山涌泉寺来到宁德市支提山华严寺(以下简称支提寺)的。那一天我是怎么样的心情,自己也已经不记得了,多半是因为腼腆怕生,并没有说话。但是当我知道,从此我有了妙果法师做自己的师父,还有了好多好多比我稍大的、善良活泼的师兄以后,心里还是默默地感到非常开心。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家,有了归宿。那种感觉,很安宁,很好。

我和师父,和支提寺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了在体力上可说非常辛苦,但是从心理上却非常满足、快乐的一段时光。

当时的支提寺住了一百多位出家师父。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福建省只有三个寺院可以收出家人,鼓山涌泉寺、雪峰寺、还有支提寺。当时寺里的僧众之多,回想起来还总是觉得非常得热闹有趣。

当时寺里的小伙伴们有:兴弟、杨柏(贤严)、进祥(贤淳)、昙关(明海)、贤觉、贤融、慧照等。除了贤融比我大5、6岁外,余者最大不超过我三岁,我最小。

这些小伙伴有的已经受戒出了家,有的并没有,他们穿各式各样的衣服,着俗服的有,穿僧服的也有,但是在师父眼中,只要在支提寺,总是一样地对待。并不会因为你的信仰,更不会因为衣服的差别而另眼相看。师父在这一点上对我的影响很大:现在,总是有人会问我,香海禅寺是不是欢迎无宗教信仰者或者信仰不同的人?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师父无差别地爱我们这些小孩的情景就会浮现在我的脑里。他以自己的行为开示着我,从人性的角度,并没有信仰的差别。法门无边,一切愿意来香海学习的甚至是提出异议的人,我们都欢迎他。

在这些小伙伴中,有一个叫兴弟的孩子,和我年纪差不多,也特别要好。他是贤融法师的弟弟,当时没有出家,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出家了没有。我记得他高高的,黑而且瘦。力气很大,做事非常卖力,但是讲话不多,有一点内向。我喜欢和兴弟去摘板栗,我们会摘好多好多的板栗,晚上煮好了就请大家吃,板栗香甜可口,大家吃了都是那么高兴。兴弟什么都懂,他还教我摘了山上的白猕猴桃以后用稻谷壳去捂盖它,因为谷壳会发热,过几天就能把猕猴桃催熟,捂得又香又软,我至今想起猕猴桃的味道来还会流口水。我觉得兴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我就愿意跟在他的后面,跟他学做事,他也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知识。

还有昙关,我记得有一次和他一起去山上砍柴,路上发现一颗小小的杨梅树,它个头不大,但是满树果实累累,触目一片深红,煞是好看。我们真是开心得不得了,爬上树去,把树上的好梅子都吃了。吃得肚子胀得像蜜蜂一样,牙齿也都酸倒了,晚上回去吃饭的时候,连饭也嚼不动了。

除了这些天真一片的小伙伴们,我的师兄贤清师(昌根师或号田头师)和我特别有缘。他虽说在辈分上是我的师兄,但年龄却要大我20岁,他是个虔诚的老修行。前年,我听说他在拜《华严经》,一字一拜,拜了六年。他除了礼佛特别虔诚以外,学识也很好,又愿意和我这个小孩子一起分享他所知道的东西。所以我特别喜欢他,一到下雨不用出工的时候,我就往他的房间跑,听他讲佛经故事和高僧大德的故事。我从小就喜欢和见识高远的长者在一起,我特别地崇拜他,也特别崇拜他所讲到的故事中的古代大德。

我当时在支提寺的住处是在寺院西面最偏僻的屋子的二楼。那栋楼的一楼经常放一些快要死去的人。那栋楼在我的印象里安静地出奇,而且很阴暗,年代也已经很久了。我刚住在那里的时候,心里不知道为什么感到有点不安。我每天劳动完回房,再累也要坚持念完《普门品》、《金刚经》,礼佛一百零八拜才肯休息。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不感到害怕了,但是对于佛陀的敬仰之心却在这段时间里更加深了,每天都在早上三点时起来上早殿。

我在那个房间里住着,曾经模糊地想过死的问题。自我听说楼下放着那些快要死的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死亡离我真的好近啊。哪天我一不小心就会生病,如果治不好,就会被搬到楼下不是吗?而那些曾经在我面前谈笑风生的长者有一天居然就会突然地离开我,我真的觉得很难接受。有的时候,我一想到自己或者与自己亲近的人死后的样子,就感到毛发竖立,直打寒噤。那时,我曾经很多次想问师父,死亡究竟是什么?死后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但是我都忍住了。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少年时期,死亡好像如同是一个内心隐秘的禁忌,我仿佛觉得,哪怕是提起这个词,或者是在书上看见这个词都是十分可怕的。它好像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我想要了解它,又那么地害怕它。只有在念佛的时候,我才能够感到清净、自在,感到自己住在当下,无所畏惧。

后来,我读到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说,一个小和尚问自己的师父:“死亡什么呢?人死了以后去哪里呢?”他的师父没有回答他,只是敲了敲装有尸体的棺木。几十年以后,一直到老和尚圆寂以后,原来的小和尚变成了老和尚。当他再被自己的徒弟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才真正知道师父当年敲击棺木的意思:死亡是彼岸,它是我们这些在此岸的人所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而真正有权利对这一问题说些什么的人,却永远地沉默了。因此,它是一个永恒的谜题。我好想知道,现在师父在彼岸世界过得怎么样,好想把他唤醒,问问他现在快乐不快乐。因为慈悲如他,一定会给我,给一切在此岸的迷途者以恳切的解答。可是,随着我无数次的呼唤都落了空,我才开始相信,这个曾经我发誓要结草衔环来报答他的人,已经以他的沉默、以四围的空寂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尽管如此,师父在我的记忆中却仍旧是那么行云流水的样子。他走起路来很轻很轻,那么好看,步履声又那么好听。他总是自在从容,不紧不慢的样子。他慈悲,却从来不用言说自己的慈悲。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慈祥,是只消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这种真的淳朴和良善是任何精于表演的伪善者所无法达成的。他用自己的修行感染别人,这种行动上的感染力胜于一切妙若莲花的言辞。

师父平常教我们的修行也总是在劳动之中的。他不喜欢声教言令,而总是善于行不言之教。他的很多思想都浸透在他的行动中,渗透在他平常的生活中。回想我们在支提山的短暂时光,尽管当时师父已近晚年,但为了让古刹重光,他仍旧积极地带领大家重修道场,而且还和大家一起开荒造田,栽树种茶。

支提山海拨1084米。我记忆很深的是,在重修大殿的时候,山上需要浇水泥,但是没有沙,我们都要到山下去挑,也要到河里去洗沙石。我们背着空筐,从山上走到山下挑沙,开始的时候还很欣喜,看着沿路的风景,甚至还在心里唱着歌。但是等我们又从山下挑着沉重的沙走到山上时,二十斤的沙似乎有二百斤重。45度的斜坡,我们来回走一趟,就需要整整一天。这样打一次来回,我的腿肚子会疼一周。第二天一走路,腿就不停地哆嗦,像抽筋一样。只有用带子把腿紧紧地绑住,疼痛才能稍微得到缓释。从那个时候,我才理解红军长征时为什么要把用带子绑腿的缘故。

当然,劳动也不总是辛苦的,在那时年轻的我看来,劳动常常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在劳动中认识了各色各样的人,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寺里请了一个油漆匠漆大殿,让我们几个小孩帮他干活。刷油漆,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新奇而幸福的事情啊。那个油漆匠不仅干活细致,而且平和又有耐心,他慢慢教我们如何兑色,如何补凹坑,如何刷才均匀。我们在一边看他示范的时候,觉得他是那么的厉害,能够把原本脏脏的地方粉饰一新,简直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因此,我们都特别服他。我们跟他去宁德城关天王寺买了油漆以后,都以小油漆师傅的身份帮他们来漆大殿。几天以后,我们自己简直都不能相信,原本已经斑驳的大殿经过重新油漆,竟然会那么的美丽。庙里的那些老人家们也都赞叹我们这些小师父们很了不起,我为此还自豪过好长一段时间。

还有一次,我们为了修建寺宇,需要开山开公路,把大悟室那里的木材运到寺里来。我们第一次开山开路,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拖拉机在大山之中的轰鸣的声,我们这些小孩子激动得不得了,仿佛是自己成就了多么伟大的业绩一样。

每次我在山上干完活,在绿树青山之间眺望远方,都能够确切地感到自己的存在,感到我与青山的对接,那种感觉,真是无限曼妙;当清风拂面,明月朗照,我更加感到生命的无限充实。我想,若我一生都能够住在那里,和师父、伙伴们在一起生活、修行,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时为了能够自给自足,续佛慧命,我们整个支提寺就整编为一个生产队。我们每天出去干活,我当时劳动一天可得六工分。

我们在田里进行割水稻比赛,到山沟里去种香菇,去帮着除草、做饭,这一切在当时看来似乎只是寻常之事的断片,到了今天,却成为了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现在每当听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佛歌时,那些关于耕作生活的记忆都会被无限地调动起来,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一起劳动、一起修行的小伙伴们,又看到了慈爱的师父。

那时,每当我们去工地干活,师父总是很心疼我们,会炖龙眼汤拿来工地给我们喝。每次只要有居士上山,拿给他好吃的,他就会喊我到他的房间里去吃。我觉得他真像我的父亲。如果说是父母给了我生命,那么正是师父给我以慧命的。

到了1984年,福建佛学院开始招生的时候,我们支提寺的所有小孩都准备去报考。当时我们的复习提纲是由读过培训班的大师兄贤融法师写的。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每天都认真地背书、学习。当时的考试科目有语文、历史、地理、佛学、法律、时政要闻等等。大家好像都瞬时长大了,特别刻苦、特别努力。当时,真正考上佛学院的有三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后来,其他的孩子们也都通过师父戒兄圆拙老法师(曾经是弘一法师待者)的帮助,去学校读书了。

从那以后,我们就怀着各自的梦想,也背负着师父的期望走出了青山。我们好似是一串散开的珍珠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散落在了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的各个地方。而师父则好像是串起我们的那一根线,不管时间怎样流逝,空间怎样变化,他都存在于我们这些孩子的心间。

有人说,风筝若要飞得远,手中之线不可不见。如果我们的心中没有感恩之心,那么无论有多么大的才能,最终也是不能够高飞的。而我们的线就在绿树掩映的支提山中,就在妙果师父恒久灿烂的微笑里。

---------------

妙果老法师生平

妙果老法师法名禅师,字妙果,1926年1月出生,福建周宁马坑乡人。1953年于闽候雪峰崇圣寺礼明香法师披剃出家,1954年到江西永修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参诣禅理。同年三月赴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1955年徒湖北武汉洪山宝通寺参学。1956年就学于中国佛教学院学习一年。嗣后,到宁德支提山于大悟室结茅潜修。1958年奉调支提山华严寺任监院,都监、住持至今。

八十年代以来,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历届副秘书长,副会长、顾问、原宁德地区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原宁德市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政协福建省第六届委员,原宁德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原宁德市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常委,原宁德市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80年出席北京佛协代表会议,83年第二次出席北京佛协理事会议。

妙果老法师於上世纪五十年代,入主支提法席,戒行精严,道心坚固、事佛以诚、接众以恩、殚精竭虑、重振宗风。在十年浩劫中,他无私无畏、卫扶伽蓝,僧装不易,梵音不辍,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批历史珍贵文物。他面对山高水冷,扬长避短,率先垂范,领众开荒造田,在四十多亩的山地上栽茶种粮、获得粮丰茶茂的硕果,为聚众安僧,提供物质基础,在七千多亩的山地里造林护林、育成郁郁葱葱的林海,装点了支提的山川严窟。拨乱在以来,身教言传,闻思修并举。造就了一代新人,有三十多位从被誉称“佛子摇篮”培养出的中青年僧人,有的已在国内名山大寺或佛教院校任职,有的往海外从事弘法事业。他目睹“文革”时期佛像被毁殆尽和殿宇年久失修,残陋不全的情景,不顾年迈,四处奔波,仗凭众力,重修殿堂再造金身,用紫铜铸造天冠菩萨一千尊,妙相庄严叹未曾有。使这所名山名蓝再现昔日的风姿。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贤宗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贤宗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贤宗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86/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6478/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46478.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