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大师与净土法门


昙鸾大师(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有《略论安乐净土义》《往生论注》等著作传世。大师对龙树菩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作了深入阐述,对净土法门的弘传贡献巨大。

昙鸾大师与净土宗的因缘

昙鸾大师与净土宗的因缘,是从他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开始的。昙鸾大师,雁门人,家在五台山附近,故从小对佛教耳濡目染,十四岁时剃度为沙弥。出家后,昙鸾大师接触了大乘佛法,研修中观四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后来,又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大集经》。昙鸾大师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便立下誓愿要为之作注。然而,注解过半的时候,却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得了气疾,不得不下山寻医。

有一天,昙鸾大师路过汾州,来到秦陵故墟处登高望远。这时,他看见在遥远的白云深处,天门洞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由此气疾即刻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昙鸾大师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短促。他想,如果想要恒常研究佛经,就应该先学习长生之术。当时,江南有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士,精通神仙方术,佛道双修,在南北朝名盛一时。昙鸾大师便下定决心南下拜学。

当时,因南北方分裂与对峙,南朝与北朝间的往来十分不便。昙鸾大师来到南朝的梁都建康,受官府勘问通过后,再去面见梁武帝萧衍。面见之前,梁武帝故意命人设置了一条像迷宫一样的千迷道,昙鸾大师穿过千迷道的时候,来去无阻,令梁武帝十分惊讶,由此意识到,昙鸾大师实乃真正修道的高僧。

昙鸾大师辞别梁武帝,来到茅山拜访陶弘景。两人一见如故,陶弘景倾其所学,热心传授,待昙鸾大师临别时,还赠送了十卷《仙经》给他。

昙鸾大师携带《仙经》返回北魏,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习仙法。他来到洛阳,广结名僧,遍访名寺。恰巧,当时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留支正在白马寺宣讲佛法。于是,昙鸾大师慕名前去,向菩提留支请教。《净土圣贤录》记载: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通过上文可知,菩提留支显然并不认可道教的长生之术。他认为,纵然长生术能延长世人的寿命,却不能帮助人们从生死中解脱,还是在三界中痛苦地轮回。而《十六观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向韦提希夫人宣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如果依此而修行,修行者的心神处于极乐的状态,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复生死流转,这才是真正的长生(无量寿)!

菩提留支的开示让昙鸾大师深受启发,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生。最后,昙鸾大师选择了净土法门,从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晚年的时候,昙鸾大师移住汾州玄中寺,教众念佛。当时,前来皈依的信众非常多,大家聚集在石壁山中,念佛声响彻林谷。当年昙鸾大师曾率众念佛的山谷,人们至今还亲切地称之为鸾公岩。大师留下《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两卷传于后世。临终蒙龙树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大师集众教诫: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往生之日,大师令弟子高唱佛号,西向瞑目稽颡而往生。寺内大众皆见幡华幢盖自西方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昙鸾大师论难行道和易行道

昙鸾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义学兴起的时代,佛教内部各类观点层出不穷。昙鸾大师专修净土法门以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了龙树菩萨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思想,最早是由印度的龙树菩萨提出的,主要阐述的是修行者如何能迅速证得阿鞞跋致位。阿鞞跋致是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翻译过来是不退转,即保持修行的信念和阶位,不至退堕回去。《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凡夫众生很难达到不退转的境地,今天刚下定决心要戒除一些恶习,到了明天又死灰复燃。菩萨如果能修到阿鞞跋致,可以称为不退转菩萨。

修行要达到不退转位很难,《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记载了舍利弗发大心修行又退转的公案: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子瞋心起,退落五道凡夫。大安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引此公案云:舍利弗因地曾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踏,舍利弗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

这则公案形象地说明了修行要达到阿鞞跋致,不再退转,实属不易。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 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有人发愿想要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但还没有达到阿惟越致(阿鞞跋致)的阶位,就必须不惜身命地昼夜精进修行,就好比头发着了火,必须迅速尽力扑灭!

龙树菩萨又说,得阿鞞跋致这么难,就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了吗?方法是有的!慈悲的佛陀为了救度众生,广开方便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道: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这里,龙树菩萨从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功效上,将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两类,即难行道和易行道。

难行道,唯仗自力,通过修习戒定慧等,依次破除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历经多劫,最终证悟成佛。这就好像是在陆地行走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觉悟的目的地。

易行道,行者仰仗他力,借助自心信愿的力量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感应道交,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以迅速达到不退转位。信念坚定不移,修行的成果不退转,最终必定成佛。这就好比在水上乘船一样,顺流而下,很快达到彼岸,省心省力!

昙鸾大师继承了龙树菩萨净土念佛法门是易行道的判教思想,在《往生论注》中对难行道和易行道进行了阐述: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大意为:谨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可知,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难行道,第二种是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无佛出世的时代,唯靠自力修行得不退转位,实在困难。难行道之所以难行,主要有五个原因:一是外道的干扰,乱菩萨法;二是声闻乘的修行者只图自己解脱,阻障了大乘佛法的慈悲精神;三是社会上有很多恶人,破坏道人的功德;四是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是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持。而易行道却不然,以信佛的因缘,发下大愿求生净土,借助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一定能往生到净土。依靠佛力的加持,修行者当下就能进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即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地,信念坚固不动,修证不断增长,就好像在水路乘船一样,轻松安乐。

昙鸾大师通过深入分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说明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念佛行人的成就是通过自心的信愿之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而能快速圆满佛果,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从慈悲心流出的四十八大愿,在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也成就了众生往生西方以及快速成就佛果的保障。其根本目的是要劝勉净业行人在深刻理解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思想的基础上,应生起深切的欣求极乐的愿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续,与阿弥陀佛的悲心切愿相感应,临终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果。

点赞推荐

星云大师(资料图)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看慧律法师最全开示,敬请关注公众号:正见录

广东南山寺2009年1月8日至15日念佛七法会开示录(1-14上午) 修行的定位感恩常住三宝慈悲,感恩诸位法师慈悲,感恩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大家好!修行定位有两个方案。第一是规范人行为的改良;第二是生命进化的改..

文殊八字咒简介文殊八字咒来自《密教大辞典》中解说。灾除难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说: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狮子,右手持剑,左手执青莲花,花顶立五股杵。头顶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叶或八佛顶..

古人说:quot;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quot;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了生死..

问: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广钦老和尚答:办事情不执着并不是随随便便做,而是要尽心做,但做过就没事了。如果心一直挂碍,放不下就是执着,不执着才能办好,如执着反而办不好,执着就没有..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这个小鸟常常要练习飞,它不能离开树林,等它练习得疲倦了,它要依靠这个树林,这是习的过程。等到它学会了,翅膀也长硬了,它就可以遨游天空。我们从出生..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五台山。在2016年12月8日这天的傍晚,当时我受五台山常住安排去五台山佛经免费流通中心,协助流通中心这边的莲友给居住在五台山的散住僧发放供养物品。忙乎..

玄奘法师画像(资料图)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

怎样令人生过得有意义人们生存的暂时目标大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幸福,而幸福并不仅只是丰衣足食、结婚生子,或是获得名闻利养,享受荣华富贵。幸福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快乐的精神。常有弟子问:“人们生存的目标是..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经典。__佛说经,都是有人请问问题,佛答复弟子的问题。后人集结后,形成了佛经。所以说,佛经其实,是给我们人生答案的经典。__这部经,在佛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在寺院里面,是..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什么被称“地藏”?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是宝藏,一切的宝藏都在地里边。这个藏,也可以说是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一切宝藏万物,都可以在地里埋藏起来。又有无量无边这么..

暖相:让智慧温暖自己 暖法念初住,善根顺缘生。圣道火现前,焚烧诸惑根。人们常说暖相,到底“暖”是什么意思?心一旦安定下来,品尝到修行的喜乐,暖法就会慢慢出现,你也会得到暖相。得到暖相之后,念头就慢慢少..

人生苦短,放下这几件事,祝你早得清净,值得一看!

01、《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学习即修心梁乃崇教授时间:92年3月3日地点:厦门精舍记录:蔡素媛、叶国瑞整理:羊忆玫、梁玉明昨天我们讲到两本书,一本是《夏山学校》另一本是《瑟谷传奇》,都是讲有关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书,书里提出来的都是很..

    《其他文章》感恩您转发支持其他文章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其他文章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596/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41596.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