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赘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而又能够知善知恶,能够为善去恶。人生的价值,是在能够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积功德,增长福慧。

我曾听到一位母亲叹着气说:‘像我这种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识丁,存活在世上,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思。’当时,她有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听到之后,似乎觉得有点恐惧,马上对他的母亲说:‘妈妈,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我很需要你,对我来说,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够没有妈妈!’母亲听后,便体会到,她在小孩的心灵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感到虽苦犹乐,非常安慰,这也就是她对人生价值观的确定。

动物本能形态的人生观

告子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论是文明人或野蛮人,都会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饮食;也都会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儿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不能没有饮食,同时在生理成熟之后,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妇生活。这被称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跟其它动物如狗、猫、老鼠甚至鱼类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类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低层次的人生观,那跟一般动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对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认为人生是件无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听天由命,苟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这还是属于动物本能层次的人生观。一般人往往也会产生这些念头而不容易察觉。当然谁也不喜欢承认,自己是属于这个动物本能形态的层次。但是,我经常会被问及:‘阿弥陀佛,师父,我为什么要在这世界上活受罪?’‘我为什么这样苦?’‘师父,我前辈子欠的债究竟有多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恼,却找不出为什么要生活的根源,但也无法摆脱生命的负担,既不能心甘情愿地活下去,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活下去。

痴迷的人生观

很多人误解地认为,人生就是为了无止境的追求满足感而打拼,所以只有乱打瞎拼,懵懂一生。

(一)为了保障自我的安全而打拼

许多人由于缺乏安全感,渴望获得保障,纷纷利用积蓄金钱、投资房地产、购买股票等以作为安全的保障。以为拥有的财产越多,便越有保障。为了自己的将来,或者是儿孙们的生活无虞,花费一生的时间,努力打拼,汲汲营营,以至终老。然而,有形的财产及权位,能否真正为人带来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却大有疑问。

唐朝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官居太守,慕名道林禅师(人称鸟窠禅师)住于秦望山中的树上,因而前往拜访。当他见到禅师高居树上,便喊道:‘小心啊!禅师住处太危险了!’禅师却不以为意,倒劝白居易自己小心保重,而说:‘太守的危险更甚于我哪!’白太守心中诧异,自己身居高位,是一位地方首长,所到之处均受到保护,不明白禅师的用意,故问禅师:‘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禅师答道:‘应当小心地、水、风、火四大所成的身体,天天跟你捣蛋,生老病死随时轮候,贪嗔痴慢疑,经常与你作对,岂不危险?’白居易听后,十分同意禅师的说法,因为只要是在无常生死的范围,从那儿来的安全保障!

(二)为了追求名、利、权、位、势而奋斗

每当人在贫穷的时候,极渴望获得财富。当一朝拥有家财万贯之后,便又希望得到名气,随后是追求势力、权力、社会地位等的增长。如果能够达到一呼百应、望重一方的地步,便认为是不枉此生。但是,欲望的标准不断地提高,难以满足。由望重一方而盼能够望重一国,乃至望重世界,拥有越多的同时,越渴望得到更多。于是,一生的时间,便投注在这无穷无尽的追求之中,不断拼命奋斗,只是为了满足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

(三)为满足虚荣心而争夺

许多人的另一种烦恼,是时常与人比高低、争长短。由于好胜心的驱使,每当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时,便心生懊恼,不断地鞭挞自己,强迫自己拼命努力,以致于疲于奔命,为的就是要跟人家一较高下。一旦失败,便自怨自艾,痛苦不堪,一生陷于自我的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得胜之时,狂傲骄纵;失败之后,怨天尤人。不论成败,都是在烦恼中打滚。

也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盼望得到别人的另眼相看,虽然收入不太富裕,却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牌衣服,坐名贵的轿车,戴贵重首饰,以做炫耀;也有些人,富得穷不得,赢得输不得,明明已处困境,还在死要面子,这叫作打肿了脸来冒充胖子,那又何苦来哉!

(四)像一只愚笨的狗

总括以上所说的,都是痴迷的人生观。事实上,很多人身陷于这一层次,竟然不能自知自救。情形恰似一只愚笨的狗,围绕着一株像直径尺把粗的树干打转,发现树身那边有条狗尾巴,本来是它自己的,却误以为是来了一只野狗,于是不断地追逐,心想非得逮住它不可,结果却把自己很可怜地累死了,更可怜的是,尚不知道它是为什么就这般累死了!

智者的人生观

智者是指有原则、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例如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宗教家等。

(一)艺术家的人生观

艺术家把生命投注在美的时空之中,既美化自己,同时也美化环境和世界。从内心的体验到环境的改善及改变,内外浑然一体。他们体会到整个宇宙,无非是一件完整的、完美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呕心沥血,极尽艰辛。每当作品完成后,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完全投入于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十分陶醉。但是,由于仍然未能离开贪嗔等烦恼的困扰,故当回到现实世界里,面迎人事的纷争,情感的纠缠,他们的心灵,便马上变得跟丑陋的烦恼相结合,往往难以接受现实人间的生活,甚至无法与别人相处。

台湾曾有一位武艺及画艺非常杰出的高人,但是他的家庭不美满,事业不顺利,生活并不愉快。当他在练武作画的时候,能够浑然忘我,淋漓尽致,浸润于宁静、和谐、优美的境界中,但总不能老是练武作画,所以这种经验是时常间断而不永恒的,也无法以此来排除内在的烦恼。因此,除了艺术生活,便终日以酒为伴,直到他生命的结束。可知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虽然美丽,却是幻起幻灭的美丽。

(二)科学家的人生观

科学家将生命投入在万物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之中。能够观察到极大的宇宙是无边际的存在,同时,亦观察到极小的质与量也是空无边际的存在。这种无内无外的全体,便是整体的存在。

科学家的理论,指出我们这世界都是物质世界,往大看,大至宇宙,浩瀚无边,是无限的;往小看,细微的质量与能,细小得几乎并不存在,也是无限的。整个地球的生命,便由这一切的无限结合而成。与佛法所讲‘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的理论十分接近,但仍不足以代表佛法所见的世界真相。因为,如单纯以科学的角度看,仍未能解释为何人类要投生这个物质世界和死后将往何处,也无法彻底解释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因此,很多科学家接触到佛法就比较容易接受佛法和亲近佛法。

(三)政治家的人生观

大政治家可以为了救国救民而奉献时间、财产,乃至自己的生命。为了政治理念的实现,可以全心全生命的投入。他们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只想到人民的幸福,他们已能放下自私的小我而为成全全民的大我。可是,政治理念的不同,便是政敌,往往会拼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政治理想,跟现实世界总有距离。

(四)哲学家的人生观

哲学家把生命扎根于他们所发明和坚持的理念。理念是通过逻辑的思惟而证明其合理可信。哲学家的发现,例如唯神、唯心、唯物、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现象论,如今又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均能与哲学家自己的生命结合为一。换言之,他们的哲学理念就是他们的人生观及宇宙观。

他们为了自己的理念而生存,他们的生命亦因他们的哲学理念而有了意义。当他们一旦生命消失,他们的理念仍能留存于世上,继续推动下去,那就等于是他们的生命,进入了宇宙的不朽。

可是,自古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们,虽然丰富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但由于受到时间的考验,哲学家的理论也不断的被改进,甚至被彼此否定,以致逐渐演变成为仅是历史上的哲学名词。

(五)宗教家的人生观

宗教家是将生命来迎接永恒全能的神,并跟对于神的信仰结合为一,人生是由于神的恩赐而来,也当服从神的意旨及安排,期待神的宠召而升天国,永远与神生活在一起。神是创造者,人是创造物,起于神而归于神。人与神既是彼此合一的,也是互相个别的。在人世间总是残缺的,唯有回到天国,才是完美永恒的。此即弥补了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等生命观的缺点。一神论的宗教家认为,人虽与神在一起,然人应各有其永恒的独立人格,否则不免失之以人生个别价值的失落及自我立场的空虚。

正因为如此,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们,多会接受宗教信仰,伟大的哲学家们除了唯物论者,多少也会有其宗教信仰的倾向,纵然不信特定人格的神,也会相信泛神。

踏实的人生观

踏实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禅的人生观。此当先从肯定自我开始,然后提升自我,到达消融自我。

(一)肯定自我

这是说明我们的人生必有一定的目的、意义、价值。也就是自信、自知、自我的立场肯定,人生何为?生命何用?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世界来走一趟?人生为什么会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事实上,若能承认我们既是为了受报而来,也是为了还愿而来,就会发觉到人生本身就是原因的事实,是很有内容的,是值得珍惜的。

受报的意思,是我们除了这一生之外,过去还曾有过很多的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命过程;从过去无量世来所累积的种种罪报及福报,来到今生,然后延续下去,再到来生又来生。跟许多的过去世相比,我们于这一生之中的所作所为,非常有限。同样地,所接受到、遭遇到的也极为有限。在现在生中,接受过去带来的罪报及福报,同时又制造了不少的恶业及善业,准备继续受报。

当我们知道了今生是由于许多过去世果报的累积,便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所付出的与所接受的,并不一定相称、相等、相平衡了。有些人,虽然付出的努力不多,却能荣华富贵,集于一身。相反地,有些人虽然不断努力,勤奋不懈,为善不在人后,才智不在人下,却是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甚至潦倒一生。因为,这一生的受报,不论好坏,都是为了对其过去多世以来的一切行为,尽着回收及补偿的任务,有的是你还他人的债,有的是人家还你的债。

小时候,我的心中曾有疑问:‘为什么在众多兄姐之中,只有我一个天生的体弱多病?到底是妈妈不公平还是另有原因?’学佛之后,我知道,这都是自己带来的。当我在一九八八年回中国大陆探亲,与家人团聚时,我的三哥对我很羡慕,认为我是全家人之中,最有福气和最了不起的一个。后来,我告诉他有关我的生活:每天喝的是白开水,吃的只是青菜豆腐;每天只能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我没有假期,乃至生病之时,也得抱病工作;我没有私人的钱财,乃至到了美国也没有一张床铺。三哥听了便又觉得他比我更有福气。因我相信,无量世来,我积欠众生的一定很多,有力偿还时能够及时偿还,也是一大福报。

人在一生之中,总会为某一件事,或向某一些人,做出若干许愿和承诺,也有一些是没有特定对象的许愿和承诺,类似的许诺,从无量生以来,不知已有多少。因此,人生在世,除了为了受报,也是为了还愿。受报是为了克尽责任,还愿是为了实践承诺。偿债比较痛苦,还愿是心甘情愿的;偿债是被动的受到逼迫,还愿是主动的慷慨施舍。有人处处占你的便宜,时时缠着你不放,你便可通过佛教的观念,最好是作还愿想,其次也作还债想;还愿是践诺守信,还债是负责尽责。有悲愿救济众生是菩萨行者,有担当偿还宿债是有德的贤者。能作如此观想,遇到逆境现前时,心中便不会自怨怨人了。

(二)提升自我

这是教我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提升成为一个贤者和一位菩萨。在提升的过程当中,首先当放下自我利益而提起众生的利益。普通人在不甘愿的情况下吃亏,往往感到烦恼痛苦。假使我们能以菩萨的心作为榜样,或是以自身来学习着修行菩萨道,便会知道,菩萨为了众生,会做无限的付出,而不执着回馈;菩萨为了众生的利益,便不计较自己为何吃亏,也不在乎自身为何受苦受难。无限止地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乃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菩萨的慈悲了。把一切利于众生的事提起,且不再在乎自己的损失,也不会引起烦恼,那便是菩萨的智慧。当你全心乃至全生命的付出之后,你已增长了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岂不就是自我的提升吗?

(三)消融自我

这是从有修有证,有施有受的层次,更进一步,做到完全没有‘自我中心’的存在。从佛法的立场说,称为‘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空’是三轮体空:无施者,无受者,无施的事物;‘无相’是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愿’是无四愿:无众生可度,无烦恼可断,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这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叫作无功用行,虽其度尽众生,却不以为有众生可度或已度者。

此于一般人而言,很难做到,但何妨心存向往,试着练习,当你付出之时不是为求回馈,付出之后不再挂在心上。对社会大众做了任何多大的贡献,要想象着那是社会大众共同的福报所感;相反地,由于有了让你奉献的机会,你应感激社会大众成就了你的道业。虽然这是道业,你也不要觉得这是你做的一项功德。若能如此,你虽尚未实证‘无我’的境界,却是有助于你的自我的消融。

(四)超越的人生观

超越的人生观,指的是已经彻底得到解脱的圣人。现举出如下的一则禅宗公案来说明。

洞山良价禅师曾说:‘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接着又问:‘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作么生去?’后来有人将此告知石霜楚圆禅师,石霜便云:‘何不道,出门便是草。’万里无寸草处不离处处都是草。超越了有草及无草,才能脱离执着的烦恼。

《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又云:‘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又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既不落于左,也不落于右,即左即右,非左非右,才能不受束缚而左右逢源。

《六祖坛经》云:‘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心念不受外境所污,每一念都能明净无染,离主观也离客观,心中无一物牵挂,便是超越的人生境界。正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所求亦无所得,才有大智慧的显现。

点赞推荐

佛陀会到那里去?一天风雨中,一个名叫郁低耶的苦行者来造访佛陀。阿难陀带领他到佛陀的寮房,把他介绍给佛陀认识。郁低耶坐下后,阿难陀给他送上一条毛巾拭干身上的雨水。郁低耶问佛陀道:沙行乔答摩,究竟世界是永..

有一次,佛陀借住在波婆城一位铁匠淳陀的芒果园中。身为主人的淳陀,因而有机会来见佛陀。见了面,问讯礼敬后,佛陀就问了:「淳陀!你喜欢哪一种修行人的清净修行法门?」「大德!西方的婆罗门,手拿棒杖、水瓶,头..

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到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只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昆舍离城。当出昆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到了隔年..

我1992年患上了血癌(白血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医治无效。两种恶病缠身,使我长期失眠、发烧、口腔溃烂、牙龈和鼻孔出血。严重时,行动困难,连站一刻钟都坚持不了。自己又下了岗,贫病交加,身心倍受折磨,真是生..

问:什么是无常?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

问:怎样处理好研教与念佛之间的关系?印光法师答: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也..

问:舍利子的由来。祖母往生后有383颗舍利子,她在世时,每月清晨只会念阿弥陀佛,和平时到寺院帮忙切菜。她心地善良,吃素,不晓得为何有舍利子?大安法师答:舍利子,就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所在身心啊,所..

问:财色名食睡没有断尽,请问可否往生?净空法师答:当然可以往生,这是带业往生,断尽就不带业了。虽然没有断尽,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能让它发作,它发作就会造成障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想到..

人是怎么死的?佛我们身体说是四大组合:地、水、火、风,我们呼吸都属于风大。人要死的时候,地大先发生问题,在医院里可以看到人快要死的时候躺在那里,手脚都不能动了。所以,人要走的时候先是地大分散,身体重了..

纪晓岚的外祖母曹太恭人,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

有一只小蜗牛,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它羡慕天上的飞鸟,有天空守护;它羡慕地下的蚯蚓,有大地为依。但是蜗牛妈妈告诉它:你不靠天,也不靠地,你要靠自己身上的壳。身上的壳虽不美丽,虽很笨重,却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双增,身心如意。这次承台北佛教界邀约在国..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

‘对立’不见得是坏事,有时候相反的两个立场,往往能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例如做学问,因为理念不同,彼此脑力激荡,反而能使真理越辩越明;即使是商场上,合理的同行竞争,往往能使消费者享受更多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援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

我们越觉得物品殊胜庄严的时候,起的贪心就越大,所以就要先拿这些来做供养,断除对这些殊胜物质的贪着。殊胜的华鬘、伞盖、涂香、末香、烧香、音乐、衣服、酥油灯庄严美妙,以这些为代表,将天界、人间、龙宫以及其..

三恶道里的众生所感受的无法言喻的痛苦是常人根本无法想像的。太多太多的众生因嗔恨心等恶业转生到地狱。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八热地狱像房屋一样层层累叠,最上面是复活地狱,最下面是..

我们皈依佛以后,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不能皈依世间鬼神,不能以他们为真正的皈依处,但是可以供奉他们。皈依是四种决心:以佛为导师、法为道路、僧为道友、上师为真正怙主的决心。我们对鬼神肯定没有这些决心,没有这..

我们要抓紧根本立场,时刻提起正念。一旦生出贪心,或贪快、贪神通、贪速效、贪灵感,魔便乘虚而入。有些人很聪明,但为什么有时也会魔里魔气?就是因为他对根本原则没有认识清楚;如果把根本弄清楚,魔的咒也不灵了..

除了生命现象的轮回外,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实情绪上的轮回。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说明了一切外在环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特别强调了我们作为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的环境和生命的表现形..

    《汉传法师》感恩您转发支持汉传法师的相关文章信息,最新最全的汉传法师内容资讯平台。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category/3/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4104/
    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txt/4104.txt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